首页 > 堵河文苑
乡镇的地气
发布时间: 2011-07-25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罗维扬

    刚才从今日竹山网的“光影世界”里看到“官渡菜农告别露天市场”,见农民在一个新搭建的棚子里卖菜,“街民”在里面买菜,比看到竹山新盖的许多高楼大厦更高兴。
    去年三月,袁斌领我到上庸镇去,我进镇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居民的就业问题,转了一圈,我认为就业问题还没解决好,虽说住进了很漂亮的新房子,但何以为生呀?我在竹山工作的时候,田家坝在竹山最出名的是萝卜,以致产生了新的歇后语“田家坝的萝卜--没得茎(经)”。春节前后,我看到上庸镇的龙灯演出公司,心想这也是上庸镇居民就业的一种方式吧,但不能天天玩龙灯呀。今年五月我从柳林下到官渡,赶上了当天晚上举行的一台篝火晚会,使我闻到了文化味儿,乡土味儿,感到了官渡的人气,第二天早晨为吃早饭转了几条街,也碰到了挑担卖菜的农民,我很高兴,但那时还没有想到集市贸易,没想到要搭卖菜的棚子,现在官渡当局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
    为何这篇短文,要用“乡镇的地气”命名呢?我觉得这是值得乡镇整体搬迁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问题,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田家镇整体搬迁,改做上庸镇,接上了上古的文气,但却丢失了近现代田家坝的地气。
    县以下的镇,我叫它乡镇,它是千百年来小农经济形成的集镇。我的家乡贯庄,就是这样一个小集镇,只一两百户居民,但每逢赶集(有的集镇是单日集,有的集镇是双日集,也有百日集的)的时候,方圆上十里的农民都挑着、驮着、背着东西、牵着牲畜来了,卖的卖,买的买,一条街水泄不通,在上个世纪四五年代十分热闹,十分红火。可惜在“大跃进”中,一下子却变成了人民公社的贯庄三大队,将一个火热的集镇拆成断坦残壁,变成了一片废墟,从此一蹶不振,再没翻过身来。现在街上虽说还有二十几户吃商品粮的居民,身份却成了“鲁家湾的一个居民组”。提起大跃进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我家乡贯庄的变迁。
    田家坝也是千百年来小农经济形成的一个乡村集镇,它的地气丢失了,我很惋惜。怎样找回田家坝的地气,我想是上庸镇当局应该考虑并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官渡也是整体搬迁,但它的地气还在,还是官渡,这是值得欣慰的事儿。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