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龙和
鄂西北的初春,寒冬仍然坚守着她的固执,炫耀着她的寒冷。然而,春节刚过,城里、镇上、村户人家,红红火火的灯笼挂起来了,热热闹闹的龙船狮子也舞起来了。元宵节的欢喜,正悄然沐着春风,荡漾在人们脸上。
河堤上,广场上,月光下,花灯点点,灯笼串串,彩光飘溢,如山花般鲜艳美丽,把个小城的夜景装点流光溢彩,绚烂夺目。我徜徉在美丽的景色里,心潮涌动。望着孩子们挑着灯笼欢快地疯跑的影子,思绪随着那一闪一闪的红色光团,回到了故乡那熟悉的黄土地上。
记得,幼时在家过年,最开心的两件事。一是穿新衣吃饺子,二是放鞭炮看花灯。每逢初一还不等天大亮,在父亲的叫喊“起床!”声中一头拱出被窝,便急急忙忙穿上新衣裳,趁早出去在小伙伴面前风光一番。
家乡有个习俗,叫“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年刚过完,就等着元宵夜看花灯了。还是在过年期间,父亲就开始忙碌着自己扎灯笼了。父亲心灵手巧,用几根竹蔑和白纸,再用毛笔画上莲花、荷花等等,以及代表“年年有余”等吉祥的字,画在灯笼上面,里面放上用墨水瓶做成的小煤油灯,一个漂亮的灯笼就算做好了,就等十五元宵节到来好挂在门头两边了。
十五元宵节那天,母亲出出进进地开始忙碌晚饭了,我则忙着和院子里几个伙伴们一起去摘后山崖边那束早开的迎春花。我羡慕它们许久了,鲜艳、金黄的花朵,轻轻吐着嫩黄的花蕊,像似俏皮、娇柔、可爱的女孩的笑脸,亮丽明媚,让人感到春天的温暖。淡淡的清香,一缕一缕地直扑鼻翼,清心爽肺,又让人闻到春天的味道。
和娃儿,吃饭喽——。母亲开始唤我了,浓重的乡音携着温暖的春风,如唱秦腔一样悦耳动听。那声音柔柔的,尾音拖得长长的。像袅袅的炊烟般,久久萦绕在村子的上空,也永留在我记忆深处。吃过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家串户看灯笼了,也忘记了夜的寒冷。整个元宵节我家的红灯笼一直亮着,由于,母亲给她准备了充足的煤油。母亲说红红光在,喜气就在。红红的喜气伴随我们,度过那个难忘的元宵夜,也伴随着父母那浓浓的爱,呵护着我慢慢长大。
如今,我离开了故乡,元宵节又来了,满街红红艳艳的大红灯笼,让我倍感温馨温暖。那夜,小城举办了元宵晚会,跟随家人一起,如期来到了广场上。满目五颜六色的花灯争相斗艳着,如五彩斑斓的彩带,飘浮在热闹繁华的河堤上、街道上。又像流动的彩虹似的,变换着美丽的色彩,伴随着燃放的烟花,把个县城的夜景渲染到了极致。轻柔的月光,把人们的喜悦和欢笑声轻轻地荡起,抬浮在淡淡的云中,和星星一起共舞。离开广场晚会现场,那红红的光影,一直护佑着我前行身影。
这夜,故乡的灯笼也闪烁起来了吧,我心中那盏不灭的灯笼一定也亮起来了。在那红红的光影里,我仿佛看见朝思暮想的父老乡亲们那盈盈的笑脸。
故乡的灯笼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