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华云
得到父亲去世的噩耗是在2003年7月19日凌晨6点钟,我怎么也不会想到:父亲会走得这么匆忙, 让远在外地生活、工作的儿女们感到愧疚万分。
7月3日,是父亲的生日。我因平时工作忙,抽不开身,好想借此机会请假回去给平日里身体就比较虚弱的父亲祝寿,但因每日要上报的“非典疫情”,再看看领导接踵而至交办的打印任务,“请假”二字我无法启齿,只有在心里默默地祈祷父亲安康……可是,仅仅相隔半月,父亲便去了,让我这个做女儿的怎能不感到惭?
我出生在农村,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父亲是个当地的医生,由于爱学习、肯钻研,父亲的医术便不同凡晌,远乡近邻慕名者前来就医诊治的络绎不绝,不论贫富、老幼,他都能够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把脉开方,提出意见和建议,做相应的跟踪随访服务工作。遇到有紧急病情需上门诊治的,他总是不说二话,毅然地背起他的“十字”箱,去给病人诊治,而且类似病例常常还出现在深夜。父亲上门给人看病,是从不要任何报酬的。左邻右舍有个什么头痛脑热之事,在他那里无偿取药是常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对父亲的这种所为,我曾经感到迷惑。在乡下读书时,因为都是农村子女,对“户口”与“铁饭碗”的认识意识淡薄,进入竹山一中读书后,看到大多数同学因为父亲或母亲的非农户口,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商品粮户口,吾心黯然。有一次,我忍不住问父亲:“爸爸,您医术这么过硬,群众对你信任评价程度这么高,怎么就一直没想过要拿个铁饭碗?”父亲迟疑地看着我,答道:“孩子,我认为只要是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用啥碗不是吃饭?”。我半信半疑地点点头,才算是父亲对乡邻情深义重的一点浅薄的诠释。
父亲总是嘱咐我们姐妹几人好好念书,在我们居住的那个山村里,尤其是女孩子,大部分都只上个小学,然后便跟随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我们家在当地却例外,姐弟四人,个个都念过高中。每逢年度开学,父亲总是挑起我们的行囊,将我们一一送入学校。临别时总要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要吃饱、睡暖,好好学习,不要挂牵他们。每每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我总会忍不住流下酸楚的泪水,尔后,就是对父亲充满了浓浓的思念和感激……
如今,父亲就这样无声无息、悄悄地去了,让我们这些做晚辈的于心何忍?尤其是正值人生半路的母亲,其孤单和悲痛的情形,您在九泉之下能够理会吗?
父亲,您一生为乡邻排忧,为子女操劳,乡邻们铭记在心,儿女们感激不尽,虽然你被病魔夺走了生命,但你却活在儿女和乡邻们的心中----有你归山时近千名送葬者为证。你好好地安息吧,您的儿女们会将您“为人民服务”这种高尚的品质发扬光大的。 (作者单位:双台乡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