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阳古关道随想
刘凯
从双台乡集镇西行约百里,便到了鄂陕交界的吉阳境内,这里即有养在深山人未识的唐朝密宗塔,也有闻名遐迩的湖北银矿,更有出秦入楚的古关险隘——吉阳关。
初入吉阳腹地,这里土地平旷,良田阡陌、美池小桥,和谐自然,宛如陶公笔下的世外桃源。宁静美丽以外,更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现代气息,公路两旁整齐地矗立着一幢幢新式气派的现代民居,过往车辆,穿梭其间,往来人们,精神焕发。
继续前行十里便到了吉阳关,古关遗迹,依稀难辨,两山夹持,扼秦楚咽喉。西连陕西白河,东接湖北竹山,南临北星河源头,北倚关岭,地势险要,道路狭窄,与白河县卡子镇遥相呼应,实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清乾隆版《竹山县志》载: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申画郊圻,慎固封守。所以扼要据隘,保境恤民也。竹之黄茅、吉阳等关峭壁崇岩,拔天倚地,几与函关争雄,剑阁比胜。”可见,在历史上,这里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穿越时空的遂道,追溯战乱纷争的岁月,依稀可见昔日这个秦楚要关上的铁戈金马、刀光剑影。千百年来,多少好汉从此出入,或以将校士卒,血洒疆场;或以盗寇埋名,啸聚山林。仅清朝中后期,白莲教义军魂断于此者就不计其数。
伫立关内,感慨万千,不免让人产生怀古思今之情。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除了感受到在战乱年代,这里是战场以外,在和平安定年代,这里还是一条古商道,同时也极有可能是佛教南传入竹的一个通道。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于东汉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以古都长安(今西安)为中心开始由西向东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开来。从佛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佛教与商业、商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据有关资料介绍:佛教从一开始就和商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佛陀成道后,最初供养、皈依的两兄弟提谓、波利,就是北天竺的商主,这二人就是佛教最早的优婆塞。其后,在佛教的传播过程中,商人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僧众的衣食多由他们供养,而且办道修行所居住的阿兰若,也是由商人提供的。
从佛教传播的途径来看,佛陀游化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便是当时的商道。而佛教从印度向中国的传播途径,无论是陆路还是水路,完全都是当时最兴盛的商道,丝绸之路也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如果我们以吉阳关这个地方为一个点的话,放眼整条北星河,就会发现在这条道上,至今有很多佛教遗迹可寻,从白河县的卡子镇一路过来,有始建于唐朝的两座佛塔,有充满着佛教色彩的地名普渡村,还有至今仍香火不断,保存完好的石佛寺,再下来还有茅塔寺、清凉寺、一直到观音沟的尼姑庵(从竹山论坛网友踏遍青山《遗失的尼姑庵》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昔日香火的繁盛)等。若将这些古迹和地名顺次连接下来的话,一条古商道和佛教文化传播之道就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当然,在古代,类似有着浓厚佛教色彩的寺院很多,笔者翻阅了清朝同治和乾隆年间的县志后发现即使在清朝以前,北星河沿线的佛教寺院和建筑也是全县最多的,这从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竹山佛教最初是由北星河传入的。至于从何时开始传入,笔者也做了大胆的猜想:应该是起于唐而兴于明,在清朝时期达到鼎盛。这可以从遗存古迹的建筑年代窥探出来。
虽然今天,陆路交通的发展使昔日吉阳古关道偏处一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从吉阳古关一路下来的北星河在古代不仅是一条繁盛的商业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传播之路。可喜的是双台乡政府已经打通了南口至白河卡子镇的断头路,这对于发展秦楚两地的边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现古关道的繁盛已指日可待。(作者:双台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