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记者在竹坪乡仁和寨采访,村支书何庆祥指着正修的水泥路感叹地说:“这条路就是政策扶持、群众筹资和社会帮助的结果。”原来,因立项和资金的原因,该村几次错过了修建机会,去年8月,在河北承包铁矿的本村村民李玮回家,得知情况后,主动承担了资金缺口,去年底该路被列入了计划,群众也积极筹资,于是,4月份这条公路就动工了。
仁和寨水泥路建设是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作法。在新农村建设中,县委、县政府采取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社会参与的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建设合力。
中央作出新农村建设决定后,我县迅速开展了深入学习和讨论,科学制定出全县新农村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此基础上,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重点引导农民进行通村水泥路、“三改一建”、安全饮水、农房整建、户院完善等基础设施建设,并紧抓特色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促进农民增收这一重要任务,引导群众突出发展茶叶、烟叶、林特、蔬菜、畜牧业五大特色产业。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履行职能,组织开展“十星”创建、成立村民理事会、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培植文化中心户、培训农民工等工作,从硬件和软件上进行示范引导,真正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
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切实的政策扶持,也调动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不论是发展产业,还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群众都能投身其中。得胜镇圣水村茶农陈型堂一家发展茶园50亩,同村邬定荣将自家土地全部种上茶叶,今年还租种别人8亩地发展茶叶。不花钱的农户干,该花钱的他们也不吝啬,仅在道路硬化、“三改一建”、村庄整治和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全县群众就已自发投资8000余万元。部分外出村民不仅投钱,而且还亲自参与。竹坪乡安河口村王大全、王大艳等7人在外打工,得知村上在开展到院公路建设后,专程赶回老家,形成互助用20天时间完成建设任务。
与此同时,我县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外部支援,仅此就收到捐款500多万元。由于多方面的参与,我县近两年就新增特色产业基地4万亩,完成通村水泥路664公里,入户硬化214公里,“三改一建”6003户,新建农房858处,新建垃圾池863个,村庄绿化230万株,农村处处都换上新颜。(黄隆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