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教育局倾心帮扶麻家渡镇罗家坡村新农村建设见成效
■ 文/图 向继明 周国现 邵际涛
从麻家渡集镇向西行至1公里,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幅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优美的当代新农村画卷:农家小院花果成荫、四季飘香,白墙黑瓦交相辉映,一条条水泥路宛如玉带通村进院,一片片茶园、藕田吐放清香,一个个工艺加工作坊不时飞出优美的旋律,健身广场上男女老少欢声笑语阵阵传来……这就是“全国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先进村”、“全县和谐文明新村”——罗家坡村。
罗家坡村辖3个村民小组398户1622人,耕地面积955亩。近年来,帮扶罗家坡村新农村建设的光荣任务落在了县教育局的肩上。该局党委高度重视帮扶工作,局长李大智率帮扶工作队进驻罗家坡村走访调研,摸村情、察民意,会同镇村干部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为该村制定了以“基础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为抓手,以“十星级文明农户”品牌创建为载体,构建“文明、和谐、富裕新农村”为总体目标的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倾力帮扶罗家坡村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使该村村民的居住环境靓了、腰包鼓了、思想纯了。
〖1〗 真情帮扶,扮靓家园
村民家园建设如火如荼
县教育局与罗家坡村支两委首先从村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以道路硬化、人畜饮水、“三改一建”等为切入点,逐步改善人居环境。近年来,县教育局共捐资17万元,同时配合村委会多方争取资金,硬化了1.5公里长的宝石大道和7公里的通组入户公路,贯通3个组9个中心院,全村90%的农户通了水泥路,基本上实现了“户户通”目标,村民出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窘状成为历史;整修加固山塘11口、建水窖42口、引水渠1500米,连接宝丰水厂,构建供水系统,确保了农田旱涝保收和人畜饮水安全。
罗家坡村有30余户住房处于滑坡体地段,这些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问题一直是县教育局和村委会的一块心病。帮扶工作队员和村上的干部一道查看滑坡体灾情,了解村民的房屋情况,多方协调无偿为搬迁户提供宅基地,指导房屋建设规划与实施,帮助解决村民建房过程中各种疑难问题和困难,目前已移民搬迁20户。
全村256户完成了“三改一建”,达到了沼气池、节柴灶、禽畜圈舍、垃圾池、卫生厕所、林果经济庭院“六位一体”的配套标准,村民做饭不用柴和煤,养猪不用土垫圈,照明不用油和电,居住环境无污染,村民生活更加净化。按照“一清三化”的要求,帮扶工作队与村干部动员村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整治村庄。新建楼房80余幢,维修改造农户250户,砖混结构住房达95%;硬化门前稻场50个,村级公路旁栽植塔柏、香樟2500株,绿化村级公路2.5公里,建花坛200个、绿化带1万多平方米,建垃圾池150个,集中清理垃圾30吨,新修污水沟4000米;房前屋后种植葡萄、柑桔、紫薇等林果、花木,规划小菜园200个,发展庭院经济180亩,已形成150户“猪——沼——菜”式庭院经济示范户,涌现出了罗玮、罗树重等60多户风格别致的“绿色农家”。如今的罗家坡,村庄绿起来了,人居环境美起来了,家园靓起来了,被评为“湖北卫生村”和“全县绿色小康建设示范村”。
〖2〗 倾力扶持,壮大产业
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谢宝森(左)在罗家坡村莲藕产业基地查看莲藕生产情况
如何形成可持续的村级经济产业,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是摆在教育局帮扶工作队及镇村干部面前的重大课题。
帮扶工作队员与镇村干部多方考察、调研、分析,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一是要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绿松石加工业;二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莲藕、茶叶种植面积,使农民持续增收。帮扶工作队围绕绿松石、莲藕、茶叶三大产业,倾注人力、物力、财力、智力予以扶持,为全力发展产业经济、指导该村建立“基地+农户+协会”的产业链条,形成了发展合力。培植龙头,支持村民张昌虎创办的麻家渡镇绿松石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已成为全镇颇有名气的加工企业,拥有加胶雕刻、钻孔等各类机械设备,为当地村民解决就业岗位近100人,年产值在800万元以上。加工增值,为促进茶叶产业发展,支持村民刘爱荣筹集资金5.8万元办起了茶叶加工厂,服务全村茶农鲜叶制作,年制作茶叶3万多公斤,创收4.6万元。实施信用工程,今年4月9日信用评审中,有205户被评为特级信用户;最高信贷额达10万元,全村年授信额度107万元,年均争取贷款94万元,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目前,该村已发展莲藕300亩,亩均收入达7000元,年创收达210万元;502亩绿色有机茶,年带动全村100户茶农增收12万元;148个绿松石加工作坊和228个加工营销户,加工品种200多种,实现增产400多万元。在支柱产业的带动下,2006年度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59元,家家通有线电视,户户有移动电话、固定电话,私家小轿车12辆、采购车11辆、摩托车150余辆。
〖3〗 热心服务,共建和谐
生育文明创建有声有色
家园靓了,村民富了,如何甩掉“腰缠万贯的精神乞丐村”的帽子,又是帮扶工作队与村干部值得深思的一个课题。县教育局帮扶工作队与村干部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化“十星级”评选、实施平安工程入手,大力创建“和谐文明社区”。
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县教育局多方协调,优化配置村级文化、体育、卫生硬件设施。多方筹措资金5万余元,为村民建立了一个450平方米的健身广场,安装了体育器材;健全了村民学校、篮球场、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广播室,成立了篮球队、秧歌队和民俗民歌艺术表演队,指导村委会定期组织村民开展运动会、篮球赛等各类文体活动,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以深化“十星级农户”品牌创建为载体,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激发村民的创建积极性,帮扶工作队与村委会研究决定,对“十星”农户实行三个优先:优先给予人畜饮水、住房改造、产业基地建设扶持,优先安排“三改一建”、生态农业示范园、退耕还林等项目建设,优先评为信用户。村民在“十星”创建中既争荣誉、受教育,又得实惠、强素质,使“十星”品牌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争星创星蔚然成风。同时,为了不让“十星级”评选流于形式、走过场,帮扶工作队配合村委会制定了合理的创建内容与严格的评选标准、程序,建立了“半年初评、年终总评”、“能上能下、动态管理”和“户挂匾牌、村建台账”的机制,真创严评。今年上半年,初评“十星户”160户,对所有“十星户”都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形成了争星、请星、追星的可喜局面。
大力实施平安创建工程。规范建立“信访谈心室”、“十户联防”,充分发挥村级治保、“民调”、“两会”和17个“中心户长”的作用,及时化解矛盾。村务公开是老百姓平日里讨论较多的话题。帮扶队结合该村实际,协助村委会开展了村务工作例会、群众大会、党员座谈会,建立了村务公开墙,定期把村务收支情况、政策、信息及“十星级”评选情况及时公布于众。在一年一度的群众大会及每月党员座谈会上,帮扶队成员都是必到之人,热情服务村务大小事,尽可能地全程参入,积极为村支两委出谋划策。如今的罗家坡村,吵嘴的人少了,打架斗殴的事不见了,群众远离了牌桌,计划外生育也没有了,治安状况良好,村民安居乐业,形成了和睦相处的和谐文明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