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一派祥和
茶叶产业致富群众
环村公路方便出行
新兴产业休闲观光
“三改一建”美化生活
龙井:三轮齐动奔小康
活力迸发的新村
宝丰镇龙井村距集镇不远,10多公里的水泥路环绕村庄,放眼望去,一块块茶园青绿滴翠,一片片树林铺满山岗,一座座漂亮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鲜花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龙井村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变富了,条件变好了,村庄变美了。
提起新农村建设,该村支部书记陈光兵说:“说一千道一万,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的是要让老百姓富起来!”要让老百姓富起来,必须要有好的产业。发展什么产业好呢?陈光兵说,一是茶叶产业,二是打工经济,三是生态休闲经济。
龙井村发展茶叶已经有好几年了,自1997年开始,村里建起300亩茶园,后来许多农户看到茶叶是个好产业,纷纷摇身一变从粮农转变为茶农。目前,全村茶叶面积达到1100亩,明年计划再发展500亩,人平要达到1亩以上。61岁的孙维民老汉一家就发展茶园9亩,光茶叶纯收入一项年可达近3万元。他对记者说:“我一家七口人,两个儿子在外打工,我们在家发展茶叶,茶园每人合一亩多,亩平收入最少2000元,这当然是个致富的好门路!”随着茶叶基地面积的不断扩大,村里也出现了4家茶叶加工经纪户,为茶农解决加工和销售的难题。村文书姚国新在自家发展6亩茶园的同时,出资近3万元买下原村办茶叶加工车间,年加工销售茶叶近万斤。仅今年上半年,该村的春茶收入就达到50万元。
在龙井村,打工收入是农民增收的另一个主要途径。目前,全村在外务工人员340多人,基本上户平一个,去年全村打工经济收入近300万元。打工大户张道胜在河北承包了砖场,每年都要带上村里的七八十号人到他的砖场做活,自己不仅每年有几十万的收入,他带出去的乡亲人平也有万元的纯收入。村上打工专业户张生富一家四口,夫妇俩带两个儿子每年正月出门到河北砖场打工,八九月份回家。陈光兵说,他们一家四口去年从河北回来,带回了现票子37000多元。
龙井村不仅交通条件好,而且生态环境也好。基于此,宝丰镇确定在该村发展生态休闲经济,以拥有三株千年古树的龙井苑为依托,开发景点建设,准备兴建荷花池、游泳池、梅兰竹菊四园等,并以此带动“农家乐”经济,目前,龙井苑观光台、龙涎池、六角亭等一批景点已建成。村民李道汉很看好“农家乐”,他说,现在我们村交通条件好了,又有这么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一定能吸引不少城里来我们这儿休闲娱乐。记者在他的双龙山庄看到,他家正在为筹办农家乐而新修厨房,地板闪闪发光,厨具设施一应俱全。他妻子笑着说,我们要让城里来的客人玩得开心、吃得卫生舒服。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各项产业的蓬勃发展让龙井村充满活力,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让龙井人感受到了村庄里的现代城市生活。自去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累计对该村投入110多万元进行道路建设、扶贫搬迁、农房维修等,新修水泥路14公里、堰渠2000米,建沼气池100口,扶贫搬迁17户66人,改建房屋100户,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村容村貌变得靓丽了,村民居住环境美化了,基本上家家通电、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村民万本元提起新农村建设连声说好,他的两个孩子都在外打工,老两口在家,村里对他家建沼气补助1000元、房屋维修补助1000元,他们两口自己动手熬了几晚上把自家门前的晒场也硬化了。万本元说:“以前在农村出门都是泥,现在都是水泥路、水泥院,我们在家出门都能穿拖鞋了!”
突出产业促农致富
宝丰镇党委书记、镇长徐刚:今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把着力培植农村市场主体、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作为农业农村管总的工作来抓,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重点,以帮扶为手段,统筹安排,科学谋划,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全面掀起了新农村建设新一轮高潮。
一是培植支柱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让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只有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农村经济发展才会有后劲。龙井村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茶叶、打工经济等支柱产业,极大地促进了农民致富进程。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好真正能让老百姓富起来的产业。龙井村结合本村实际确定的茶叶产业、打工经济和生态休闲经济,为老百姓增收找到了有效的途径。三是多办实事,切实把老百姓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实施富民工程、安居工程等,增加群众现金收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让老百姓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新农村建设才能深入持久地推进下去。
明确重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只有按照20字基本方针,深刻领会内涵,明确重点,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得到健康发展。
龙井村在建设新农村中,一是牢牢把握住了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个重点,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真正让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的同时,切实为群众多办实事、多办好事,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了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农民自觉地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新农村建设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