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村:规模养殖出效益
策划组稿:张华魁 曾章题
美丽别致的村标
土鸡养殖已成规模
良好的植被是丰富的青饲料
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山场散养马头羊
辽阔的山场
林特产业之一木瓜
牛羊满山坡,主人乐呵呵。
背 景
1、深河乡秦家村 位于深河乡东部,距乡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城39公里,由原来的秦家、九里两个村和脐橙场合并而成,全村433户1800多人,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山场面积29500亩。
2、养殖业 郧巴黄牛存栏386头,养殖10头以上的有8户,大户王世明一户养牛20多头;马头羊存栏2000多头,养殖40头以上的有10户,大户刘泽民一户养羊92头。2006年底生猪存栏970多头,大户刘德贵年出栏50头以上。
数 字
新修4米宽水泥路10公里,通组入院水泥路11.9公里,完成房屋维修68户,新建砖木、楼房38户,建沼气池35口。200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700元,其中仅养殖业一项提供人均纯收入达500多元。
现场:风吹草低见牛羊
乘车沿着曲折的水泥路向深河乡东部前行,翻过牛蹄垭,眼前豁然开朗,就进入了秦家村的地盘,只见三三两两的农人忙着收割金灿灿的稻谷,已经收毕的田块上不时传来响亮的吆喝声,八九头牛正在耕田。
走进秦家沟,秋风吹来阵阵桂花香,不时夹杂着新鲜的牛粪味。农户稻场外,新堆的草垛很显眼,村党支部书记李文成说这是农户给牛准备的过冬饲料。来到两道河王家院,记者看到一栋三间红砖牛舍,里面却只关了两头牛。“不说你家是养牛大户吗?”记者不禁问道。一位在附近忙活、名叫周少兰的中年妇女连忙说:“别人借八头犁田去了,还有四头小牛在坡上吃草。”“你家喂的牛是不是最多?”记者又问。周少兰说:“那可不是。我们村儿喂牛的人可多了,刘必荣家想喂一百头,现在已经喂了四十多头。”
对面远处的山坡上,秋风吹过,草浪翻滚,只见一个个的小白点儿在缓缓移动,李文成说那是羊子,“羊子比牛多得多,人平一头还有多的。”
谈起该村经济,乡党委书记、乡长朱德彬说,畜牧业、打工经济和林特产业三分天下,重点是养殖牛羊,发展潜力巨大,农户积极性高涨。
感言:把传统畜牧业提升为支柱产业
深河乡党委书记、乡长朱德彬:秦家村是省军区的2007年扶贫联系点,也是省定重点老区村,我们借助省军区帮扶的机遇,发挥该村山场面积大、有传统养殖习惯的优势,引导和扶持农户大力发展畜牧产业。目前,全村兴建了北川、龙王沟两个畜牧小区,培植了刘必荣等13个养殖大户,已达到户平1头牛,人平1头羊的目标,畜牧业成为该村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
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帮群众找到稳定的增收渠道是关键。用现代理念提升传统养殖业,把传统的畜禽养殖变成家家户户都受益的一大产业,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在发展畜牧业上,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户自主经营。二是推行规模饲养,培植养殖大户。三是建立中介组织,搞好产销服务。把大户规模养殖和千家万户分散养殖结合起来,进而利用荒芜闲散的山场和二荒地,配套改水、改栏,集中建立5—10个展养殖小区,兴办专业养殖龙头企业2—3个,培植养殖、购销于一体的专业大户100—200个。在达到一定养殖规模的基础上,致力引进优良品种,培植名优品牌,扩大市场份额。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带动全乡发展畜牧业,逐步实现由粗放型、自给型、分散化向集约型、效益型、商品化的转变,把深河乡培植成全县的畜牧大乡。
启示: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能否因村制宜找到一个带动力强、受益面广、比较效益高的支柱产业,进而将其做大做强,一直是困扰各级党委、政府的难题。秦家村有比较好的自然资源,农户也有养牛羊的习惯,关键就是扩大规模,因为现代经济是规模经济,没有规模就产生不了分工,也就不能成为一项产业,更谈不上比较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项规模化产业投入与产出的一个尺度,如何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深河乡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引导农户扩大养殖规模,形成了农户散养与圈养齐头并进、养殖大户和养殖小区相得益彰的格局,以期实现规模效益和比较效益,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