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红的脸膛,麻利的身手,一会儿拉风箱,一会儿拿铁锤,暗红的炉火在跳动……不一会,一把尖嘴锄就出炉了。官渡镇57岁的张先为,十几岁起学习打铁,从拎大锤、拉风箱、修炉子到打制锅铲、菜刀、锄头、耙齿等农业生活器具,这一干就是40多年。
40年来,飞溅的火花成就了他生命的光芒,落下的锤声化成了他人生的节拍。数十年间,张先为亲手打造了成千上万件铁器。他说:“当初打铁是因为觉得好奇好玩儿,没想到打铁就成了我这辈子的‘爱好’”。张先为也带过几个徒弟,但没有几个能坚持下来。“以前官渡镇上有六家铁匠铺,现在就剩我这一家了,再过几年,也许就再也没有铁匠铺了”,张先为一脸黯然的说。
在张先为的叙述中,记者得知,打铁很苦,每件铁器的诞生,都要经过烧、锤、敲、磨等诸多工序,高温、锤打……每道工序都考验着打铁人的毅力,但这不是打铁这一传统手工艺难以续传的根本原因。作为一门古老的锻造工艺,打铁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曾炙手可热。随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远去,如今几乎销声匿迹。
相关链接:铁匠也是一门古老的职业,他们以铁为原料,只凭手中一把小小的铁锤就能打造出各式各样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铁匠一般都有一个自己的铁匠铺,有一座用来煅烧铁坯的火炉,火炉所用的燃料有木炭和煤炭,对木炭和煤炭的要求比较高,一百公斤煤炭中大约只有十来公斤煤可以用来打铁,能够打铁的炭叫铁炭,一个铁匠一般会带一到两个学徒,学徒的主要工作是用一把比自己师付大出五六倍的大铁锤,帮助师傅把用来制作工具的被炉火烧熟了的铁毛坯打成所需的形状,在最后工具成形阶段就没有学徒的活了。(全正)
飞溅起的美丽火花已融入张先为的生命。
每件铁器的诞生,都要经过烧、锤、敲、磨等诸多工序。
张先为当初打铁是因为觉得好奇好玩儿,没想到打铁就成了他这辈子的“爱好”。
一把尖嘴锄就出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