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 食
主食 各地民众普遍一日三餐,干稀兼食;早、晚多吃稀饭,中午干食。城镇居民以大米、小麦为主食,玉米、豆杂粮次之,南瓜、薯类更次之。农村饮食因地而异,县中西部地区以小麦、稻米为主食,玉米、豆杂次之;二高山地区以玉米、小麦、薯类为主食,稻米次之;南北高寒山区以洋芋、玉米为主,面粉、大米次之。
蔬菜 蔬菜以自种家园菜为主(城镇买菜品种多),随时令产什么吃什么。冬春以食白菜、萝卜、青菜苔、芥菜为主,夏秋以食豆角、韭菜及各种瓜菜为主。各家各户均爱将白菜、萝卜叶、菜杆、菜心、萝卜、韭菜、辣椒、姜丝加佐料等腌制酸菜,还晒制豆豉、黄豆酱、泡青辣椒和做豆腐乳等。 ‘
吸烟 吸烟者的方式和档次随经济的发展而演变。晚清时期,农村多吸旱烟,城镇吸水烟。民国时期,输入纸烟,富有者多吸食。新中国成立后,长旱烟袋改作短旱烟袋,吸纸烟者日益增多,旱烟袋、水烟袋逐渐淘汰。
喝茶 以县城、溢水、保丰、擂鼓、官渡、田家为甚。县城居民和县西集镇有闲阶层人士早起第一件事便是烧水沏茶。解放前仅有少数地区产茶,茶叶鲜叶经手工炒制成绿茶。饮茶者惯用陶土小壶、陶土杯作茶具。饮茶费用颇大,富裕户常年饮茶,农户只在节日或宴请客人时饮茶。解放后,竹山茶叶生产迅速发展,短期内遍及全县各地,县内自给有余。制茶工艺精湛,所产绿茶颇有名气,嗜爱饮茶者遍及全县。茶叶成为待客的佳晶,也成为馈赠友人的重要礼品。过去竹山少见的香蕉、苹果、柑桔、鸭梨、葡萄干以及月饼、蛋糕、饼干、乳晶、果脯等饮食品于80年代后畅销城乡。
栽秧酒 栽秧时节,人们相互帮工,不计报酬。主人提前几天做米酒、备盛宴款待帮工者。届时除正餐以丰富的酒肉招待帮工外还备有“接腰”食品——于上午10时许和下午4时许将“过饷”食品(本家米酒、汤元、蒸馍)送往田间,供栽秧者享用。较富裕的农户还设宴邀请近邻、本家、朋友共饮“栽秧酒”,互相祝贺,祈求有个好收成。
喝年猪汤 农历冬腊月农户杀年猪时,都要煮几斤乃至几十斤猪肉和猪下水(内脏)宴请邻里大人小孩饱食一顿,名曰“喝年猪汤”。回民宰杀畜禽更有讲究,凡宰羊、杀鸡,必请阿訇师傅先祷告一番。
竹山日常饮食中有许多特色食品,有的流行全县,有的只在县内某一地域流行。
豆渣 将黄豆泡胀后磨成糊状,加以适量大米和青菜煮熟,吃时佐以辣椒和香菜,味美可口,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懒豆腐 将黄豆制成豆腐脑,放人大米,温火煮成粥。食用时以红辣椒汁加香油、食盐、香菜作调料,其味甜、咸、辣俱全。此吃法流行于县西,是待贵客的美味佳肴。 ,
面面饭 南部高寒山区山民的主食。其做法是将苞谷糁加水拌润湿,然后上甑蒸,蒸熟后翻甑,撒水拌匀后再蒸,直至熟透为止。吃这种饭一般佐以“合渣汤”伴食。百姓说:“面面饭,合渣汤,吃了心里才不慌”。
合渣汤 其做法和“豆渣”一样,但不掺大米,吃时配以干食。
三鲜汤 由羊肉饺子、豆制粉丝、五香牛肉片配以牛肉汤调和而成。其做法是,置一大锅,里面放人大块牛肉、牛骨头和五香佐料熬煮,叫“熬锅子”。待牛肉烂熟之后,在大锅中间加上一个无底瓦盆,把牛肉拦在盆外,把包好的羊肉饺子、粉丝、五香牛肉片依次放人盆中煮熟,佐以香菜,一次只煮一份。三鲜汤营养丰富,祛寒活血,是老年人的上好食品,此吃法在县城流行。
羊肉火烧 是竹山县城清真教门的一种传统食品。将发面和油酥面揉和后,中间包羊肉、萝卜、五香佐料、辣椒制成的馅再压成饼,用炭火烘烤熟。此食品集酥、香、辣、热、鲜于一体,是冬季最佳食品。
腌菜 先将要腌制的蔬菜晒蔫、洗净、切碎,加盐揉搓人坛,噗水,15天左右即可食用。青辣椒、白菜、萝卜、萝卜叶、豆角、韭菜、蒜苔、蒜头等腌后有酸味,故又称“酸菜”,是许多人家常年备用的菜。在竹山有“一天不吃酸,走路打乱颤”之说。
腊肉 每逢冬季农家杀猪后,将成形的肉块用炒过的热盐撒上抹匀,腌制2—3天。在腌制的过程中还上下翻动几次,以便盐浸透肉中心,再挂上屋梁风干。南部山区农家还习惯将抹上盐的肉上架,用松柏树技熏烤5~10天,然后上梁阴干。风干的腊肉炖煮时香气四溢,在当地有“茅草屋里腊肉香”之说。
酱豆 到了秋冬,将黄豆煮熟后捞人容器摊开,上盖树枝(选择气味纯正的),使豆发酵,然后拌以干辣椒粉、盐和各种五香佐料煎的水入坛。泡而不晒者,谓之“酱”,晒干者,谓之“干酱豆个儿”。
腐乳 俗称豆腐乳。将豆腐切成一寸见方小块,用开水捞过后放人器具中,使其发酵长白毛。然后用干辣椒末、盐、姜末、五香面等拌匀,人坛贮存,半月后即可食用。
(二)服 饰
竹山男女服装以黑、白、蓝、灰四色为主,衣料以棉布、市布、斜纹、卡叽、灯心绒、充细呢、平光呢为主,款式无大差别。60—70年代,青年人爱穿黄色军干服,干部常穿毛(泽东)式制服。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的衣着、衣料品种、花色、款式日渐增多,的确良、涤纶、呢绒、羽绒、乔其纱、柔姿纱等进入城乡千家万户,滑雪衫、茄克衫、西服、连衣裙、皮大衣、皮鞋等购者踊跃,城乡无大差别。进入90年代,人们穿戴档次更高,式样更新频率高,穿着追求个性化。妇女戴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穿高档衣裙,力求时髦者遍及城乡,攀比之风日盛。
上衣 晚清、民国时期,男性成人一般穿开胸对襟与有大襟的短褂,下为大抄腰长裤。商人、医生、学者、城乡富人,冬穿长袍短褂,夏着薄长衫、衬衣。女性着长衫及膝或短衣长裤。农村衣料均为土布,染成黑、兰、青色,也有印染成兰底白花的。城镇富有者衣料为绸缎、平光呢和黑、兰市布。豪绅衣着特殊,冬毛呢、裘皮,夏季杭纺、夏布、薄纱等。
头饰 清代男子留长辫,头戴瓜皮帽、毡帽、三垮帽。辛亥革命后,男女均剪掉长辫,男性留短发或光头戴礼帽及瓜壳、工人帽。清代,女性3岁缠足留满发,5至6岁开始梳辫,小时耳垂刺眼,大时戴耳环,老年妇女梳挽发戴簪子,簪子为金、银、铜、玉、竹所制。
鞋袜 清代男性一般穿圆口布鞋和线织长筒袜,也有布袜。女性一般穿尖脚绣花鞋,富户及官家妇女穿弓底绣花鞋和线、丝长筒袜。
(三)住 房
清代,城镇居民住房普遍低矮且建筑面积小,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土墙干打垒次之,草屋稀少。式样多为“四合院”,一进两重,前有大门,后为厅堂,正屋两侧为厢房,中间为天井。有的宅后加横房或两侧加围房,宅后为花园,种植花卉、果木、蔬菜。农村住房多数为“干打垒”,土木结构覆以泥瓦或石板,其次为草房,砖木结构少有。豪绅富户住房则为砖木结构,深宅大院,一进几重。
新中国成立后,贫苦农民分有住房,中等农户多数采取互相帮工的方式建造新房,居住条件逐渐得到改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住房大为改观,多数弃旧换新,为求坚固壮观,改“干打垒”为砖木结构,改小窗为大窗,注重宽敞明亮,有的还安装玻璃窗,粉刷白墙,水泥铺地,卫生条件亦随之改善。少数富裕农户建造钢筋混凝土楼房,城乡差别逐步缩小。
(四)婚 娶
旧时,男女婚姻由父母包办,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严格遵守门当户对的等级观念。旧礼教重男轻女,妇女须恪守“三从四德”,男子可一夫多妻,官僚富绅可买婢纳妾,一般人家收养童媳。旧礼教严格要求妇女守贞洁,寡妇不能再嫁。妇女被买卖、赠送、绑架、劫持,或为妾或为娼或为婢,苦不堪言。男子也有苦衷,城乡穷汉终身难娶。
旧时,竹山婚娶礼仪极其繁琐,有托媒提亲、合八字、定婚、纳聘、填庚、花轿迎娶等一系列串程序。这期间,男方需花大量的人力周旋,须花大量的资金买彩礼、金银首饰、高档衣料、家具,装饰新房、置办酒宴招待宾客花销更大。女方也要置办嫁妆、服饰、封红包喜钱,其费用并不亚于男方。其他婚娶形式有招赘、续弦、圆房等,礼仪程序较简单,费用开支较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了一夫多妻和包办、买卖、重婚、收童养媳等封建婚姻制度,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礼从简,新事新办。干部职工中自由恋爱后举办新式婚礼以及旅行结婚者日益增多。50年代,干部职工结婚费用开支甚少,只花几元至几十元钱买点糖果、烟茶招待客人,就能了事一般群众婚娶,仍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增加“相亲”程序,即男女双方会面,互相交谈。“定婚过门”,由男方携带礼品,邀请介绍人偕行,同至女方认亲。临近娟期,男女同至区乡人民政府领取结婚证书,然后举行婚礼仪式。婚礼时男方置办宴席,招待来宾,女方只有简单的嫁妆,人们不再为操办婚事而负债累累,疲于奔命。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提倡移风易俗,讲究自由恋爱,婚娶仪式更加简单,男女双方的花费均甚少。自70年代末期以后,女方要彩礼,结婚讲排场、比阔气之风又开始盛行。 “过礼”要买衣料、皮鞋、手表、烟、酒、糖等物品,结婚时要大办宴席招待宾客。80年代,婚娶讲排场之风更为盛行, “过礼”发展到硬性索要高档家具、衣料、服饰、金银首饰、缝纫机、自行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农村富户及城镇迎亲要用小汽车,宴请宾客多达几十席,少者花费几千元,多者达万元乃至数万元。进入9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