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彩船是民间最有活力的娱乐形式。虽然如今影视影碟等科学先进艺术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开辟了广阔欣赏的视野,但是起码目前还取代不了民间艺术形式的彩船(也叫跑旱船),前者是阳春白雪,登大雅之堂;后者是下里巴人,仍然执著的活跃在民间;看样子还有长期“和平共处”之势。那么,古老的彩船为什么能和影视艺术较劲呢?
一、 彩船源于劳动——历史悠久
彩船艺术形式是真正的起源于劳动。纵观其他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加工、改造,已经提高变化,已看不起源于原始劳动的痕迹;而彩船却“顽固”地保持着“解缆、撑篙、荡桨、跑滩、卧滩….”一系列船工劳动动作。虽然经过千万年世事的变化,且又经过艺术的夸张处理,却始终没有改变其固有的状态,并与实际劳动动作相左程度不大。
我们可以这样追溯一下:天地混沌初开之际,地壳经过了多次剧烈的大
变动,山裂地陷,洪水迸发……在那冥冥洪荒之中,我们的祖先肯定有谁侥幸抱住了一截木头而没有葬身于汪洋——这就使人发现了水可以浮木,木可载人的秘密。于是就节木扩大之,造出了如今叫做“船”的这个东西。船,既拯救了人类的性命,人类又从生活、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了船可以维系人的生命并开辟新的生活领域,例如打打渔、载物等。由此,船这一形象在人类心目中就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于顶礼膜拜——要把船的形象移于陆地,对它起舞欢歌——设若不是臆断的话,当属于船进入人类生活(包括艺术生活),成为人类崇拜船喜爱船的历史渊源;船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发端。
当人们把船的形象移于陆地,对其狂舞欢歌,最初的那种简单的照搬水上、船上动作的表现(还谈不上是艺术表演)形式,则可以宣泄人们对船的感戴之情,表达人们不再被水吞噬的祝福之意。那种动作形式理所当然被人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
不过,我们可以想见那种其完全自然主义的照搬和“机械化“的模仿动作久了,也会是我们尚不明白艺术观念还不懂得艺术鉴赏的祖先们感到索然无味了。但是,又淡化不了对于船的感戴之情,于是就想到了加工和提高——配备船上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固定下来,一改对船的狂呼乱叫为有声有韵的歌唱;同事敷演出简单的故事,使船这艺术形式臻于完善。据《太平广记》载云:至唐代彩船已经在民间盛行起来。这当是与唐代文化艺术高速高度发展分不开的。以上可以算是彩船的演变过程。
正是因为彩船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劳动,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是民间具体劳动方式的再现,蕴含这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才使民间对船产生特殊的喜爱之情。尽管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对彩船这一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形式却是共通的。所以彩船艺术形式具有民族共通性也即具有民民族性。
二、彩船形式与内容 ―――高度谐和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赋予一定的内容表现出来
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就要跟随着发生变化。然而彩船这一形式似乎违背了这个客观规律,它的形式自初步形成之日起,千百年来沿袭至今却没有变化。这表现在:(一)固定的道具——船;(二)固定的人物形象——艄公、艄公婆、小姐、丫环;(三)固定的体现范围——船上生活;(四)固定的表演程序——解缆、撑篙、卧滩、跑滩……
按照客观规律来看,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要随着物质运动的规律去变化去发展;内容与形式进行着自觉调整。那么,彩船这个艺术形式为什么这样“顽固”,几千年不发生变化呢?那是彩船所谓赋予的内容——船歌——适合着这个固定的艺术形式;船歌灵活的内容与彩船达到了高度的谐和,以船之不变的形式不断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滋生万般变化。彩船“顽固”不变的形式不被现代艺术形式挤垮,没有被前进的时代和运动的发展淘汰,以至于与现代艺术形式和平共处,长期共存,正是活泼的内容——船歌——维系了它老而未衰的生命。
彩船歌,就歌的形式上讲,在鄂西北一带尤其是竹山县中心地带宝丰镇,主要是以地方约定俗成的腔调来演唱的。唱腔以“五句子”板式为主,如:“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草/姐的半边种黄连/苦的苦来甜的甜。”也有“四句子”七字组合式:“姐是山上一树梅/郎是喜鹊天上飞/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砸来也相偎!”还有“二句子”七字组合式,加衬词上下翻的“四平调”,如:“春季(那个)里来(哟呵)桃花(哟活活)香(啊唉咳依子哟)/犁钯(那个)水(呀哈)响(啊啊)种田忙(啊哈唉嗨哟)。”为补二、四、五句子的不足,更有如快板如朗诵如歌咏的“数板”——
如20世纪60年代初,竹山县宝丰镇民间歌手张立喜,用花鼓船歌的数板揭发一个贪污的会计的演唱,至今仍在流传:“老汉名叫张立喜/年三十没有下锅米/一清早我厚着老脸找会计/抬头看会计上下穿戴都是崭新的/上是哔叽下是呢/翘胯子韵味像个送亲的/他锅里煮肉冒香气/他嘴上一口把那好烟吸/他黄谷子白米装满抽屉……听说我要借过年米/他棱鼻子瞪眼不客气/掼了算盘掼水笔/吓得老汉尿直滴!”
这种板式口语化较重,但是有反映事物灵活的优越性,文采性虽然差一点,到底叙述详细,人们也洗耳恭听。
还有加衬词也叫作加花的板式——
同治(哪个)四年(你看)遭水(哟霍霍)淹(罗),
洪水(哪个)淹(那)了(哇哈),
半(啊)半边天(那唉嗨哟)……
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着加重感情色彩,突出表现某一种感情。
从宝丰彩船歌的板式和调子来听,总的倾向都趋于低沉、忧郁、哭诉之声;其中仅有四平调比较高亢。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承受政治、经济、生活等压迫所致。
但是,无论怎么说,船歌词总是跟随这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神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乃至社会意识形态
的更新而更新、发展、变化。不过,船歌词虽然有更新,但始终不变的宗旨是灵活的表现社会各方面各层面的生活。在旧社会,上至皇帝老,下至老百姓;大到宫廷,小到家庭,无不是船歌词所反映的范围。到了新中国,上起中央政策,下到人民劳动作业,也无不是船歌词所反映的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船歌的歌唱者正是劳动人民自己扮演自己———很熟悉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的心声——很自然通过船歌词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 ,彩船歌广泛的表现社会生活、热情的为人民代言,诚挚的表达人民群众的心愿___都是通过船和船上动作这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船在总体形式不变的情况下由时代变化社会变化而分别变化着——分别属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船”。彩船,以相对不变的形式和灵活变化的内容常演常新。
三,彩船美得质朴——雅俗共赏
劳动创造了艺术,民间艺术从劳动中来得更加直接;并在艺术实践中闪耀着美丽的光环。任何艺术形式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但是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艺术性便被社会不同的阶级与阶层有选择的利用,同时赋予阶级、政治内容,赋予不同的审美观照点。高雅的艺术形式步入上流社会有闲阶层,直到进入皇家宫廷;而俚俗的艺术形式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美,广泛的活跃在民间。并不以上流社会瞧不起,不能步入大雅之堂而被淘汰,或者是自行销声匿迹。
彩船艺术之所以历久而不衰亡,正是他的质朴美适应着广大劳动群众的审美习性。这首先表现在劳动群众对彩船的亲切感。之所以使劳动群众感到亲切,也正是因为彩船直接来源于劳动群众的实际生活;彩船人物正是劳动人民自己表现自己的艺术模仿——重现劳动的艰辛历程,勾起观众对自己劳动中的苦乐回味,以及对生活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情感是与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而产生的。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旨在歌颂皇权,轻歌曼舞,掩盖丑恶的社会现实,粉饰虚伪的太平,维护封建的反动的统治者的利益。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表现人物,而在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之中,不是绝对的把劳动群众排斥在外,就是把劳动群众的形象纳入被奴役、被捉弄、被嘲笑、被蔑视的境地。这就自然形成了劳动群众对“高雅”艺术的远距离感。彩船却反其道而行之,坐这只“船”的达官贵人和千金小姐的境地却很尴尬,成了劳动群众嘲笑的对象。使劳动群众最为开心,弥补了被有闲阶级戏弄嘲笑——在心理上造成的缺憾。
彩船之所以让劳动群众感到亲切,是它在在船歌这一广博的内容上一反了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和堆砌华丽词藻的癖好,做到了歌词形式整齐,板式简明;比喻来自日常生活,既讲究押韵,又明白如话。诚可谓顺口顺耳。妇孺老幼,一听就懂。绝对没有久久揣摩其词义到底是什么之苦,更不必有动笔诠释之劳——这在旧社会,在劳动群众普遍无权接受文化教育的情况下,要求艺术形式通俗易懂,无疑是适合的。即使到了科学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艺术欣赏、鉴赏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了。所以对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也是适合的。
从艺术本身来讲,更重要的是彩船这种民间艺术不象其他艺术形式受着严格的时空有限的制约。就拿戏曲艺术来讲,戏一开台,戏剧环境就是一个高度受时空制约的环境。戏剧情景的展现,十年百年的故事流动,最长世界爱你也不允许超过两个半小时完成。船的生活真实空间是在江河湖海水面上,真实的生活时间也应该以一次劳作为断截面。但是彩船成为艺术形式以后,真实的生活空间与时间就“意移”在街道上和村院中,无处无不允许它的艺术空间的流动;它的艺术时间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彩船划到哪里算哪里,唱到哪家算哪家。角色的扮演也随着每到一处自然环境(具体到每家每户门前)的变更,角色的歌词所表达的情景可自由的化入或者化出。
<
一、 彩船源于劳动——历史悠久
彩船艺术形式是真正的起源于劳动。纵观其他艺术形式,经过长期的加工、改造,已经提高变化,已看不起源于原始劳动的痕迹;而彩船却“顽固”地保持着“解缆、撑篙、荡桨、跑滩、卧滩….”一系列船工劳动动作。虽然经过千万年世事的变化,且又经过艺术的夸张处理,却始终没有改变其固有的状态,并与实际劳动动作相左程度不大。
我们可以这样追溯一下:天地混沌初开之际,地壳经过了多次剧烈的大
变动,山裂地陷,洪水迸发……在那冥冥洪荒之中,我们的祖先肯定有谁侥幸抱住了一截木头而没有葬身于汪洋——这就使人发现了水可以浮木,木可载人的秘密。于是就节木扩大之,造出了如今叫做“船”的这个东西。船,既拯救了人类的性命,人类又从生活、生产实践中进一步发现了船可以维系人的生命并开辟新的生活领域,例如打打渔、载物等。由此,船这一形象在人类心目中就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于顶礼膜拜——要把船的形象移于陆地,对它起舞欢歌——设若不是臆断的话,当属于船进入人类生活(包括艺术生活),成为人类崇拜船喜爱船的历史渊源;船成为一种民间艺术的发端。
当人们把船的形象移于陆地,对其狂舞欢歌,最初的那种简单的照搬水上、船上动作的表现(还谈不上是艺术表演)形式,则可以宣泄人们对船的感戴之情,表达人们不再被水吞噬的祝福之意。那种动作形式理所当然被人类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成为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
不过,我们可以想见那种其完全自然主义的照搬和“机械化“的模仿动作久了,也会是我们尚不明白艺术观念还不懂得艺术鉴赏的祖先们感到索然无味了。但是,又淡化不了对于船的感戴之情,于是就想到了加工和提高——配备船上的人物形象,并使之固定下来,一改对船的狂呼乱叫为有声有韵的歌唱;同事敷演出简单的故事,使船这艺术形式臻于完善。据《太平广记》载云:至唐代彩船已经在民间盛行起来。这当是与唐代文化艺术高速高度发展分不开的。以上可以算是彩船的演变过程。
正是因为彩船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劳动,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是民间具体劳动方式的再现,蕴含这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才使民间对船产生特殊的喜爱之情。尽管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不同,习俗各异,但对彩船这一劳动工具与劳动方式形式却是共通的。所以彩船艺术形式具有民族共通性也即具有民民族性。
二、彩船形式与内容 ―――高度谐和
任何客观事物都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赋予一定的内容表现出来
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但是,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就要跟随着发生变化。然而彩船这一形式似乎违背了这个客观规律,它的形式自初步形成之日起,千百年来沿袭至今却没有变化。这表现在:(一)固定的道具——船;(二)固定的人物形象——艄公、艄公婆、小姐、丫环;(三)固定的体现范围——船上生活;(四)固定的表演程序——解缆、撑篙、卧滩、跑滩……
按照客观规律来看,世界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运动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要随着物质运动的规律去变化去发展;内容与形式进行着自觉调整。那么,彩船这个艺术形式为什么这样“顽固”,几千年不发生变化呢?那是彩船所谓赋予的内容——船歌——适合着这个固定的艺术形式;船歌灵活的内容与彩船达到了高度的谐和,以船之不变的形式不断随着社会历史的进展滋生万般变化。彩船“顽固”不变的形式不被现代艺术形式挤垮,没有被前进的时代和运动的发展淘汰,以至于与现代艺术形式和平共处,长期共存,正是活泼的内容——船歌——维系了它老而未衰的生命。
彩船歌,就歌的形式上讲,在鄂西北一带尤其是竹山县中心地带宝丰镇,主要是以地方约定俗成的腔调来演唱的。唱腔以“五句子”板式为主,如:“高高山上一丘田/郎半边来姐半边/郎的半边种甘草/姐的半边种黄连/苦的苦来甜的甜。”也有“四句子”七字组合式:“姐是山上一树梅/郎是喜鹊天上飞/喜鹊落在梅树上/石磙砸来也相偎!”还有“二句子”七字组合式,加衬词上下翻的“四平调”,如:“春季(那个)里来(哟呵)桃花(哟活活)香(啊唉咳依子哟)/犁钯(那个)水(呀哈)响(啊啊)种田忙(啊哈唉嗨哟)。”为补二、四、五句子的不足,更有如快板如朗诵如歌咏的“数板”——
如20世纪60年代初,竹山县宝丰镇民间歌手张立喜,用花鼓船歌的数板揭发一个贪污的会计的演唱,至今仍在流传:“老汉名叫张立喜/年三十没有下锅米/一清早我厚着老脸找会计/抬头看会计上下穿戴都是崭新的/上是哔叽下是呢/翘胯子韵味像个送亲的/他锅里煮肉冒香气/他嘴上一口把那好烟吸/他黄谷子白米装满抽屉……听说我要借过年米/他棱鼻子瞪眼不客气/掼了算盘掼水笔/吓得老汉尿直滴!”
这种板式口语化较重,但是有反映事物灵活的优越性,文采性虽然差一点,到底叙述详细,人们也洗耳恭听。
还有加衬词也叫作加花的板式——
同治(哪个)四年(你看)遭水(哟霍霍)淹(罗),
洪水(哪个)淹(那)了(哇哈),
半(啊)半边天(那唉嗨哟)……
这样演唱的目的是为着加重感情色彩,突出表现某一种感情。
从宝丰彩船歌的板式和调子来听,总的倾向都趋于低沉、忧郁、哭诉之声;其中仅有四平调比较高亢。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劳动人民长期承受政治、经济、生活等压迫所致。
但是,无论怎么说,船歌词总是跟随这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神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乃至社会意识形态
的更新而更新、发展、变化。不过,船歌词虽然有更新,但始终不变的宗旨是灵活的表现社会各方面各层面的生活。在旧社会,上至皇帝老,下至老百姓;大到宫廷,小到家庭,无不是船歌词所反映的范围。到了新中国,上起中央政策,下到人民劳动作业,也无不是船歌词所反映的内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船歌的歌唱者正是劳动人民自己扮演自己———很熟悉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的心声——很自然通过船歌词表达出来。
综上所述 ,彩船歌广泛的表现社会生活、热情的为人民代言,诚挚的表达人民群众的心愿___都是通过船和船上动作这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船在总体形式不变的情况下由时代变化社会变化而分别变化着——分别属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船”。彩船,以相对不变的形式和灵活变化的内容常演常新。
三,彩船美得质朴——雅俗共赏
劳动创造了艺术,民间艺术从劳动中来得更加直接;并在艺术实践中闪耀着美丽的光环。任何艺术形式本身并不具有阶级性,但是自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艺术性便被社会不同的阶级与阶层有选择的利用,同时赋予阶级、政治内容,赋予不同的审美观照点。高雅的艺术形式步入上流社会有闲阶层,直到进入皇家宫廷;而俚俗的艺术形式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美,广泛的活跃在民间。并不以上流社会瞧不起,不能步入大雅之堂而被淘汰,或者是自行销声匿迹。
彩船艺术之所以历久而不衰亡,正是他的质朴美适应着广大劳动群众的审美习性。这首先表现在劳动群众对彩船的亲切感。之所以使劳动群众感到亲切,也正是因为彩船直接来源于劳动群众的实际生活;彩船人物正是劳动人民自己表现自己的艺术模仿——重现劳动的艰辛历程,勾起观众对自己劳动中的苦乐回味,以及对生活美好前景的憧憬。这种情感是与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相比较而产生的。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旨在歌颂皇权,轻歌曼舞,掩盖丑恶的社会现实,粉饰虚伪的太平,维护封建的反动的统治者的利益。任何艺术形式都离不开表现人物,而在上流社会的艺术形式之中,不是绝对的把劳动群众排斥在外,就是把劳动群众的形象纳入被奴役、被捉弄、被嘲笑、被蔑视的境地。这就自然形成了劳动群众对“高雅”艺术的远距离感。彩船却反其道而行之,坐这只“船”的达官贵人和千金小姐的境地却很尴尬,成了劳动群众嘲笑的对象。使劳动群众最为开心,弥补了被有闲阶级戏弄嘲笑——在心理上造成的缺憾。
彩船之所以让劳动群众感到亲切,是它在在船歌这一广博的内容上一反了文人骚客的文字游戏和堆砌华丽词藻的癖好,做到了歌词形式整齐,板式简明;比喻来自日常生活,既讲究押韵,又明白如话。诚可谓顺口顺耳。妇孺老幼,一听就懂。绝对没有久久揣摩其词义到底是什么之苦,更不必有动笔诠释之劳——这在旧社会,在劳动群众普遍无权接受文化教育的情况下,要求艺术形式通俗易懂,无疑是适合的。即使到了科学文化普遍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艺术欣赏、鉴赏水平也不是整齐划一了。所以对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审美要求也是适合的。
从艺术本身来讲,更重要的是彩船这种民间艺术不象其他艺术形式受着严格的时空有限的制约。就拿戏曲艺术来讲,戏一开台,戏剧环境就是一个高度受时空制约的环境。戏剧情景的展现,十年百年的故事流动,最长世界爱你也不允许超过两个半小时完成。船的生活真实空间是在江河湖海水面上,真实的生活时间也应该以一次劳作为断截面。但是彩船成为艺术形式以后,真实的生活空间与时间就“意移”在街道上和村院中,无处无不允许它的艺术空间的流动;它的艺术时间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彩船划到哪里算哪里,唱到哪家算哪家。角色的扮演也随着每到一处自然环境(具体到每家每户门前)的变更,角色的歌词所表达的情景可自由的化入或者化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