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故地 再续情缘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方显春“三万”活动民情日记
5月6日,按照计定方案,到我局“三万”活动联系村走访,了解我局“三万”工作队工作情况,深入农户收集村情民意,慰问困难群众。
第一站来到魏沟村鲍昌尧(魏沟村书记)家,在说明来意后,他首先介绍了我局工作队员的工作情况。他说:你们工作队员自从开展“三万”活动以来,一直驻扎在我们村,天晴下雨靠双腿走,每天要翻山越岭一、二十里路,走访农户,耐心听取群众意见,收集民情,并帮助村上干部做群众思想工作(产业—蔬菜、花生),在农户家里吃住,此情此景,又像是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干部驻村的那种生活场面,再次让我们感觉到干部与我们农民没有距离。谈到村上的情况,他说:最大的问题是交通问题,还有2个组13公里(四段)的水泥路没有修通,农民出行还很难,有能变钱的东西拉不出去;二是农民吃水问题,全村2800人中有一半需解决安全饮水;三是退耕还林问题。几年前,发展的1000多亩核桃基地,由于管理技术和种苗质量问题,至今未见收成,群众意见很大,按照政策也未纳入退耕还林范围,村民的利益受到了影响。
我局驻魏沟村工作队队长王剑汇报了在该村开展“三万”活动以来走访民情的收获,总结了出了八难:一是行路难,二是入学难(近150户在小漩、城关租房读书),三是就医难,四是吃水难(卢家河),五是住房难(卢家河20多户的滑坡体),六是养老难(子女出门长期不与家联系,无人赡养),七是发展林特基地推进难,八是产业结构推进难(花生)。听了工作队员的介绍,对我局工作队深入农户收集的详实民情,所做的细致工作,我深感欣慰。
在得知五组外出打工能人曾广军回家创业的事情后,我们赶到了十多里外的村委会移民安置点,见到了正在施工的曾广军,向他了解了外出打工和回乡创业的经过。他说:2000年外出打工,在河北某装饰品厂(建材)搞管理,2000年下半年自己在河北(厂矿附近)办起了自己的超市开始了经商(批发、送货)。经过十多年的打拼,现在超市固定资产有200万元左右,2011年底回到潘口,还在盘龙上河城(城关)买了房子,目前回家乡投资承包扶贫搬迁场平(20万元工程),打算回到家乡投资建设。
在村委会,我们还遇到了卖菜的黄治全(72岁)老汉。黄老汉耳聪目明,满面红光,身体硬朗。从交谈中得知家中老两口加上一个未接媳妇的小儿子共三人,现有6亩地,主要种粮食作物和一些蔬菜,零花钱主要靠卖葱卖菜得来。主要经济收入一是靠种粮卖粮,其次是儿子打工一年挣万巴元。问起有什么困难,老人家说,现在政策那么好,种粮不交合同款还倒转来给补贴,只要有算账、有力气又勤快就吃穿不愁,莫看我老了,但我还是没有什么困难。当下主要公路不通,山路便道泥泞走不成,买点卖点都很着难,希望能解决我们行路难的问题,为我们买卖东西提供方便。
在队员和村干部的引导下,我又来到了特困户王兵家。听队员介绍,王兵是肝癌患者,病情恶化,现在已是奄奄一息,不久人世了。家中4口人,大儿子在天津打工,妻子许自兰,脑溢血后遗症(半身不遂,失语),为治疗两个大人的病,家里已花光了钱,看到这情景我也悲从心生,暗自落泪,为他家送上500元慰问金以表安慰之情。
下午3点,我又赶到小漩居委会,在居委会办公室,听取了村干部工作汇报。书记张杰说:今年居委会重点围绕城镇带建设,改善乡政府中心地带环境,治理乡政府后边石岸,保障农户居住安全;第二是进一步做大花生产业;第三是引导集镇周边失地农民向非农产业专业,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解决4-5组农村饮水问题;五是修好张武沟到四组2.5公里通村公路。
我们在村民张运荣家召开了村民代表座谈会。对村集体发展、基础设置建设和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听取了村民代表意见建议。主要表现一是征地,村民对修一级公路,建河堤这些好事,愿意支持,但同时担心生存问题,又不愿失去土地。二是张武沟要求解决人饮问题。三是要求解决通村水泥路到院,解决用电不够问题(电压不够)需增容。村民张运荣反映:自己原来在县社工作,96年解散,自己缴了保险,还有保险手册(2011年3月份在县社找到),但未加盖社保部门公章,能否解决养老保险问题。我按照政策,当场给予了答复,他表示非常满意。 座谈会结束我又到特困户梁安家了解情况,到乡卫生院看望了生病的困难农户并分别送去300元现金。
走访结束已是下午6点,虽感觉身体有些疲劳,但想到一天的收获,心中轻松快慰很多。潘口乡是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此次走访有再次重返故里的感受,见到了一起战斗的乡、村干部和农民兄弟。我每到一处他们都热情招呼,笑脸相迎,推心置腹,有的还不忘托我解决些个人问题,这使我倍感亲切,更加激励我作好本职工作,为农民朋友和基层群众多做好事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