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堵河两岸
夫妻俩的教学点
发布时间: 2013-09-09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1

  半山腰上的两层小楼,两位50多岁的教师,7名小学生,这就是上庸镇峪口小学吉鱼教学点。
  1间教室,学前班和一、二年级的学生都在这里上课,这是古老得快要“绝迹”的复式班。复式班的两位教师是夫妻。男教师叫杜明福,今年59岁,女教师是秦艳,今年53岁。
  2007年以来,他们一起来到这个教学点上,生活上相濡以沫,工作上互相激励,把这里的教学工作搞的有声有色。他们精心呵护着来这里读书的孩子,从生活到学习,无微不至。他们有一个朴素的信念:不能辜负孩子!

  2

  杜明福是吉鱼村人,而秦艳是竹溪县新洲乡人。
  1978年,中师毕业的杜明福回到上庸镇峪口小学任教,第二年,秦艳来到这里当民办教师。1984年,两个人一起调往官渡镇三吉小学任教。1993年,他们又调到上庸镇九华小学任教。1997年,他们又调到吉鱼小学工作。2007年,潘口电站上马,吉鱼小学将沉入水底,考虑到吉鱼村低年级的孩子读书上的困难,教育部门决定在吉鱼村新设一个教学点。
  教学点是过去村委会的房子,隔河要渡水,上山要爬坡,谁愿意去呢?安排谁去都有些残酷。杜明福和秦艳商量后,就找领导说,他是本地人,他们愿意到教学点上去。
  2007年8月,顾不得阴雨连绵,他们请了三轮车,搬家去教学点。那时还是泥巴路,半路上车子直打滑,他们和司机连忙跳车,车子翻到了路下。雨停了把东西捡回家,电视看不了,冰箱坏了,家俱缺胳膊断腿儿……
  清理好教室,与周围农户协商了用水用电的问题,他们按时开学。

  3

  他们动身来的时候,最大的想法是不能辜负了孩子。
  教学点也是学校,他们立起了旗杆升国旗。
  虽然孩子不多,但教学大纲要求开的课程全部都开,语言、数学、体育、音乐……两个人分工协作,保证教学质量。秦艳的普通话和板书相当有功力,这里的孩子送到峪口小学都会受到称赞。这几年来,教学点学生的测试成绩保持在全县平均水平以上,两个人多次受到上庸镇政府和上庸镇中心学校的表彰。有人问他们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秦艳说:“没别的,当自己的孩子去教就行了。”
  为了解决营养午餐和寄宿学生的生活问题,他们在附近开荒种地,还养了猪,保证孩子吃到新鲜蔬菜,每天能吃到肉。为了让学生吃到放心粮食,他们自己买了脱粒机、粉碎机,自己加工。他们还置办了豆浆机,时不时地给孩子们磨豆浆、做豆腐。 寄宿学生的早餐和晚餐就跟他们一起吃。
  国家对农村义务阶段的孩子有每天3块的补助,但学前班的孩子没有。杜明福和秦艳也不收学前班学生的钱,就在一起吃吧。大家都明白,要是把这些都折算成钱,他们只亏不赚。
  寄宿的学生跟他们一起生活,走读的孩子放学时安全是个大事。山路崎岖,学生年龄又小,要是孩子的家长有事,接送孩子就托付给他们了。有个叫杜超的孩子才6岁,家人给别人帮工,不能按时来接孩子,杜明福就走上几里路,把孩子送到家。这么多年来,教学点上从来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4

  杜明福是吉鱼村人,但自家的房子早卖了。他们的家安在竹溪县城。
  还有1年,杜明福就可以退休了。他打算陪着秦艳在这里工作,等秦艳退休后,两个人一起去竹溪县城,安享晚年。
  9月6日,记者来到这里采访。此前,县教育局局长毛光伟来到这里,为他们带来了玉福教育奖。上庸镇中心学校校长刘斌也来到这里,送来了电视,还拨出了维修基金。在维修一新的教室里,记者问到他们的愿望,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水。”
  原来,他们和周围农户共用一个水塔,水塔的水来自一股拇指粗的山泉水,平时勉强够用,哪家用水一多就会断流,他们就得去挑水。挑水得走3公里路,他们总感到力不从心。孩子们的生活是大事,所以水的问题很迫切。
  他们的第二个愿望是能够开展电化教学。现在很多学校都能通过投影、幻灯乃至计算机进行教学,而教学点上还是“嘴巴+粉笔”,他们希望这里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即使他们都退休了,这里的孩子也需要。(袁斌 许海涛 华佳)

 

  人物简介:杜明福和秦艳是夫妻俩,也同是上庸镇峪口小学吉鱼村教学点教师——这个教学点只有他们两名教师。他们在一起工作了30多年,却是从大山深处走进更深处。2007年,他们来到吉鱼村教学点,进行古老的复式班教学,一直到现在。

  人物评价:
  上庸镇中心学校校长刘斌:他们扎根山区工作几十年,一直爱岗敬业。即使在教学点,各项管理工作也比较规范。他们不仅教学基本功扎实,而且关爱留守儿童,令人敬佩。
  上庸镇吉鱼村党支部书记田有兵:他们两个人和睦村民,工作上又过细又有耐心,教学质量也比较好,村民们很喜欢他们,孩子放到这里很放心。

  采访札记:
  从县城出发,沿竹向路约50公里处停车,再从一条破败的机耕路而下,来到水库边。这里的船很奇怪,两艘船拴在一起,一艘是带有发动机的载人铁船,一艘是没有动力的过车铁船。上了船,载人的船带动过车的船,一起向对岸驶去。吉鱼村的车辆或者村民要出来,这里是必经之路。
  下船后,沿着通村公路向前约3公里,见到一个简易的两层小楼,阳台前的墙上写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里就是上庸镇峪口小学吉鱼教学点。杜明福和秦艳两位教师就住在学校里。这是学校,也是他们的家。
  这里不是全县最偏僻的地方,也不是全县最闭塞的地方,但交通之不便、条件之恶劣,使教育教学工作变得格外艰难。习惯了现代化教学的老师,在这里会度日如年,但杜明福和秦艳这两位50多岁的老教师却执教了6年多,忠实地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
  当然,我们觉得非常不容易,他们却看的很平淡,一如居住在这里的村民。他们的世界非常简单,就是围着这里的几个孩子转,把这些孩子教好。他们坚守的是责任,也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杜明福和秦艳在教室里给复式班上课

上庸镇峪口小学吉鱼教学点

简单的升旗仪式

杜明福敲响古老的钟

秦艳的板书功力很深

秦艳的奖状

杜明福和秦艳在地里忙活着

杜明福和秦艳护送学生回家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