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
有幸去竹山竹溪。竹山与竹溪2县的县名很可能搞错了。竹山的山并不比竹溪大,反过来,竹溪的溪并不比竹山的多。真个是“竹山有山山不大,竹溪有溪溪不多。”我倒是猜想,是不是搞错了,原来题名叫了“竹山”,又发现还有个地方,就叫竹山之西,叫长了,就叫成“竹溪”。
竹山,是施洋烈士的家乡。县城中心,长途汽车站的大门前,高耸着施洋的铜像。他象征着竹山人的骄傲和自豪。
战国时代,竹山的归属多变。大约亦是秦国和楚国的争议之地。故有“朝秦暮楚”之说,与“朝三暮四”一词同义。
竹山的溪流特多,县城是几条溪流的汇合点。其实,将她称为“竹溪”倒是很适合。县城被水环抱,真个是好地方。水电资源极为丰富,我觉得,本地倒应该实行本地电价制,让农民和当地人充分享受廉价电的好处,发展农副业,少烧柴,多长植物。南端,植被多的地方划给神农架林区不少地方,国家应多给些补偿才好。
竹山的民风淳朴,没有漫天叫价的蘖习。公路多沿溪流,起伏不到,很适合旅游。
我在公路边,看到一架清末年代的“轧花机”,不知是否为主人欲出售做的广告。如有意者,本人愿略收小费,告之地址,或引路。
竹山的人,善用本地的页岩作建房的瓦。一片片石块作瓦,煞是奇特。更有精心者,将石片加工成统一的块状,覆盖在屋顶,呈鱼鳞状。
(原创,yuli146.blog.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