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 12月12日秦楚网在头条新闻位置发布——《专家考证:竹山武陵峡就是桃花源》,称这是郧阳师专副校长、教授周进芳从年初起,“到各地查看‘桃花源’,又遍查史书,历时一年,四易其稿,最终形成的结论。
在县文联主席华赋桂等人已经论证的理由和根据之外,周进芳从古地名、历史事件、《桃花源记》附诗、自然景观乃至竹山风土人情入手,进一步寻找理由和根据,有了一些新的发现。
一是锁定了《桃花源记》中“武陵人”并非位于湖南常德的武陵郡人,而是汉中郡里的武陵县人,这个武陵县的县址就在今天的宝丰镇和竹溪县的县河镇之间。而在回答为什么“武陵县”和“武陵郡”会同时存在,且不在同一个地方的问题时,周进芳没有新的创见,而是沿袭和进一步强调了这是“武陵人或者是当年的庸国人和楚文化南迁的时候所留下的痕迹”之说。
二是认为“桃花源”中人就是秦、楚两国交战之时的边民之后,所谓当年处于“朝秦暮楚”一带的老百姓的后代。《桃花源记》中“秦时乱”指的是秦始皇“并吞六国”时发生的战乱,战争的主要地点就在今天的陕西省旬阳县境内的旬阳关、竹溪县境内的关垭子这一带。《桃花源记》附诗的开头写道:“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这里提到的秦时避乱的“贤者”是秦末汉初的时候四位著名的学者,长期隐藏在陕西省丹凤县境内的商山,离秦、楚交战的西段关隘不远。
三是从捕鱼人“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的时空关联上看,这个郡与南阳肯定很近。当时,南阳的地盘大,辖今武当山,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
周进芳甚至搬出了著名史学大师陈寅恪1936年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文章,说“真实之桃花源在北方之弘农,或上洛,而不在南方之武陵。”认为,北方“上洛”,也就是我们上庸竹山。(弓 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