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 负担也要承担!
记者 韩俊杰
想到回家后各种各样的开销,老家在河北农村的小曹眉头不由得拧起了小疙瘩。
小曹今年30岁,现在北京一家公司任市场总监,月入6000元左右。谈到回家过年,他心情十分复杂:“常年工作在外,只能借过年的机会回家看看,但回家过年开销却很大。”
他跟记者详细列出了各项开销:往返路费400元、压岁钱500元(每个小孩50元)、走亲戚1400元,同学结婚随份子200元(一位),初步算下来是2500元。长长的送礼名单上甚至爷爷前妻的女儿也赫然在列。
“只要是沾亲带故的,都要去登门拜年,否则就把人家得罪了。而去一趟少说也要一百来块钱。”小曹坦承这笔开销不算太多:“我还算省钱的,因为亲戚在农村的居多。如果都是城市人,讲排场,那就更多了。”
即便如此,他仍然感觉压力很大。为了省钱,他一直自己做饭,包括午饭也自带。“过年2500元的开销相当于我一个月的生活费和房租”,想到这些他觉得很无奈,“不是没有想过不回家过年,但是家离北京近,不回家也说不过去。”
“孝敬父母天经地义,礼尚往来也无可厚非,但量力而行才是王道。”小曹说,现在回家过年的人情往来,逐渐逼近承受上限,不仅影响过年心情和年后生活,也会让对方背上沉重的“感情债”。
比起小曹,在上海某银行工作的胡小姐过年开支更多。老家在浙江某沿海城市的她谈了和老公回家过年的各项开销:双方父母过节费各10000元、双方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家1000元(合计4000元)、小孩子的压岁钱500元(只有1位)、往返路费500元、朋友结婚份子钱1200元,总数为26200元。
胡小姐表示,虽然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4000块,小三万的开销让她闹心,但不会因为钱的问题留在上海过年。“最重要的是能跟父母在一起,弥补一下平日里不能承欢膝下的遗憾。”
胡小姐去年结婚时,双方父母倾力为他们在上海买了一套总价300多万元的房子,首付90万元,月供1万多元。拿她的话来说,是“3个家庭加起来在还一个家庭的房贷”,“平日里都是双方父母在补贴我们,趁过年给老人点过节费也让我们心里稍微平衡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