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繁华的竹坪乡集镇
一个26000多人的乡,在外打工的就有8000多人,并且年人平劳务纯收入达2万多元。打工总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就有50多人,500万元以上的有500多人,50万元以上的多达1000余人。有人说,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乡村,就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胡光凯 通讯员 洪桂香 冯 波 一幢幢欧式建筑在秦巴山的深处竹山县竹坪乡拔地而起,一辆辆轿车静卧在绿树掩映的农家新宅院。一份资料表明:这个拥有26000多人的竹坪乡,在外打工人员就有8000多人,年人平劳务纯收入达2万多元。打工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的就有50多人,500万元以上的有500多人,50万元以上的多达1000多人。有人说,竹坪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就像深山出俊鸟一样,“竹坪劳务”已成为一个响当当品牌,叫响了全国,走向了国外。 从竹坪到伊拉克,山里农民务工迈出一大步 中秋节刚过,竹坪乡政府劳务经济办公室的电话便响个不停。陈绵林主任放下一个电话,又忙着接起一个电话,同时还陪着笑脸对前来咨询的农民打招呼:“你们等一下,电话太多了!”老陈刚刚为45名赴利比亚打工的农民办妥手续,又着手为赴蒙古国打工的农民联系相关证件。 竹坪乡是湖北省也是竹山县的重要劳务输出基地,这里农民出国打工已有30多年的历史。“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这是竹坪乡人难舍故土情结的真实反映。然而,忽如一夜春风来,自1988年,这里48名农民走出深山,远渡重洋,来到伊拉克打工后,这里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和观念被彻底改变了。一批批农民工开始远离故乡,凭借一技之长闯荡国内外市场,用30年时间打造出了响当当的“竹坪劳务”这个品牌。但汉卫,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子,就是当年赴伊拉克打工的首批竹坪农民工之一。返乡之后,他用淘来的第一桶金开办了百货商店,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现在已把生意做到了县城,而且成为当地最大的一家太阳能经销商。“有技术,肯吃苦,诚实守信”,就是他对“竹坪劳务”品牌特征的总结,他说这也是“竹坪劳务”走俏国内外劳务市场的通行证。已是老板的但汉卫深知这些特征,无论是对打工者自身,还是对用工企业,都具有多么重要的分量。 竹坪乡现已和中铁十一局、河北圣能集团、黑龙江火电厂、湖北省工建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合作伙伴关系。通过这些企业,已向国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竹坪农民工。 从村口刨食到外地创业,“竹坪劳务”闯出一方天地 今年42岁的方大环是竹坪乡合兴村人,早在10多年前他就买了一辆农用车。虽然历经辛劳,一年下来也没挣到多少钱。1996年,他卖掉农用车来到河南平顶山煤矿区打工。在这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农民工的艰辛,晚上连睡觉的地方都没有。初来乍到,和众多农民工一样,方大环在工棚屋檐下睡觉,盖一床破席遮风挡雨。矿井里温差很大,最高时有40多度,最低时只有10多度,每天坐上吊车来到几百米深的矿井底部,真是又新奇又害怕。当时的矿区安全生产没有现在抓得紧,死人的事故时有发生,矿井生产也很落后,主要是靠劳动力来增加采煤量,效益低还不安全。看到这样的工作环境,方大环当时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独立管理一个矿井,一定想办法用科学现代的管理模式,来改善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也正是带着这个梦想,通过4年的艰辛磨砺,方大环用自己的“诚信、勤奋、务实”赢得了矿老板的信赖,于2000年正式承包了矿井,并挂靠到平顶山天祥有限公司,全面负责矿区的生产管理。有了自己的矿井,方大环也开始实践自己的良心承诺,他拿出多年打工挣来的钱投资买回自动采矿机械和电子监控设备,使矿井真正实现了科学化和机械化生产,并成为当地安全生产的煤矿典型。经过几年的打拼,现在公司资产已达3000多万元。 和方大环一样,竹坪已经走出了这样省外成功创业的农民500多人,通过他们又带动了当地劳务经济的大发展。 从村头理发店到都市形象设计,竹坪人思路宽了 在竹坪乡的合兴村口有一间低矮阴暗的砖房,“理发店”三个歪歪扭扭的大字在墙上依旧清晰可见。然而,现在这里已是人去屋空,店主已迁至江苏常州,在市中心地段买了两层楼,在都市搞起了形象设计事业,并取名为 “王广形象设计”。王广说:“当时村子里劳力都外出打工了,理发店没了生意。”后来,他就随着打工的乡亲来到了常州。当初,他还是做理发生意。在那儿,他发现都市的人们对理发不叫理发,叫美容美发或形象设计。思路决定出路,王广通过几天观察,立即改变当初创业的思路,拿出准备来这里创业的钱到南京一家“形象设计中心”当起了学徒。一年后学成归来,向老乡借来几万元钱,在常州市郊租了一间房屋,做起了都市人形象设计生意。没想到,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后,他的形象设计店堂就从郊区迁到了市中心,从当初的一间小屋变成了今天的两层楼,员工从当时的1人变成了今天的20多人。 和王广一样,在外打工的竹坪人不断调整创业思路,在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闯出100多名都市创业的成功典型。 从乡里抓党建,到省外发展党员,竹坪“父母官”工作方法变了 “‘竹坪劳务’能够成为一个品牌,外出打工的党员功不可没。”竹坪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胡燕坤这样说。 刘春梅是竹坪乡安河塘村的一位普通女党员,10年前她带领一帮乡亲率先来到江苏常州市横岭镇打工,在她的影响下,这里打工的农民达3000多人。刘春梅说:“来这里打工的竹坪人有不少是挣到了钱,也有不少因没技术或是劳务纠纷,一年下来没挣到钱的。”因此有不少农民希望在横岭能找出一个有威信、会说话能评理的“头儿”。依据农民工的意愿,竹坪乡党委通过认真走访调查,选择了刘春梅为竹坪乡驻江苏横岭镇临时党支部书记的人选。2006年,乡党委书记周乾隆赶赴江苏主持了临时党支部的挂牌和成立仪式,并和当地党委、政府一起协商了临时党支部的工作规划。几年来,这个临时党支部不仅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和相关技术,还及时为他们调解劳务纠纷,深得农民工的敬重,同时还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 目前,竹坪乡在河北武安、河南宝丰等地都建立了临时党支部。这些临时党支部从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打工能人中又培养出了一批党员。 “从呆在乡里抓党建,到省外发展党员,建立临时党支部,这是工作方式的一种转变。”竹坪乡党委书记周乾隆这样说。其实这种转变,正是目前全国上下发展劳务经济的一种与时俱进的需求,党委、政府转变工作方式的一种表现。竹坪乡党委、政府为了发展当地劳务经济,已把跟踪服务工作做到了乡内外,该乡的劳务经济办公室,不仅负责农民工的培训、转型、维权等工作,同时还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和老人进行关照帮扶,使务工人员在外能安心打工挣钱。正是党委、政府这些支持工作,直接推动了“竹坪劳务”品牌的发展。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