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竹山网消息(《十堰周刊》记者 王玮 ) 11月2日,一踏入竹山县擂鼓镇田垭村,便有一种让人闯入春天的错觉,满山的油茶树花在偌大的坡地上怒放,甚为壮观。
“每一朵油茶树花在来年都会变成油茶籽,明年的收成应该不错。”田垭村村民胡明柱说,在江西的丘陵地带大多都种植了油茶树且收益可观,油茶产业在拥有同样环境优势的竹山县发展不可限量。
依据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竹山、竹溪政府在发展之路上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业大县目标,着力于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在实现的过程中,以民为本始终是两竹不变的基调。
生态的甜头
胡明柱是两竹交界处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早年履历丰富,当过赤脚医生,开过养猪场和养鸡场,还设过小卖铺。“我行过医,知道油茶对人体的益处。”胡明柱说,2009年秋天,竹山开始发展油茶产业,胡明柱毅然拿出多年积蓄,承包经营了300亩油茶园。
让胡明柱喜出望外的是,油茶园实现了当年管理当年见效,所生产的精制茶油价格高达每斤80元还供不应求。
竹山县擂鼓镇党委书记周玲说,擂鼓镇油茶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发展,主要分布在田垭、鼓锣坪等村,但由于当时管理粗放,油脂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产业萎缩,茶林荒芜。
近年来,竹山县意识到了油茶产业巨大的潜力,决定从恢复生产入手,大力发展油茶经济。甚至会在未来把油茶与茶叶、肚倍一同列为竹山发展生态林、农业产品的基石。
竹溪县茶产品对农民增收的推动已持续多年。梅子垭旁的双丰村,海拔1200米。
“我们村叫‘双丰’,但以前从来都没有丰收过,更谈不上‘双丰’。”村党支部书记阮班友自嘲地说,那时,村民靠种玉米、小麦为生,一年下来,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
借着退耕还林的东风,村里发展了1300多亩茶树,在茶树中又套种了木瓜。现在一亩茶叶至少可获纯利800元,好的可获利1500元,另外还有100多元的木瓜收入。
生态经济
生态林、农产品的高产使得两竹生态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必然。2007年,韩国人朴银哲看到了其中前景,在竹溪县工业园区创办了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利用竹溪富余劳动力,把农户手中的红枣、生姜、葛根、等原材料通过加工制成食品、饮料,再以昂贵的价格销往韩国,朴银哲由此尝到了甜头。
“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50人,仅有4人为韩国人,其他均从当地聘用。”朴银哲说,从农民手中购入农特产品也为诸多农民增加了收入。
竹溪每年干鲜果年产量950吨、药材、茶等年产量400余吨。2009年,农民从木、竹、药、果、林等林业种植业中人平收入787元。
竹溪县副县长尹熙祥说,为了培植绿色品牌,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竹溪打造出了“龙峰茶”、“梅子贡”、“竹溪贡米”、“顺溪豆腐乳”、“双竹魔芋面”等一批林、农产品品牌,招来了许多企业,这不仅凋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同样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竹山,乡镇中小型企业同样在向生态环保“靠齐”,为民众造益。竹山县上庸镇村民刘春奎在不久前身份转变成了企业老板,年初,他远赴河南购买了一项可以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的专利,在上庸镇开办了一家小铅笔厂。
“这是一种环保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刘春奎说,虽然生产铅笔因环保而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但他当初曾经担心劳动力会短缺。不过刘春奎没有想到的是,在招工第一天就有100多人前来应聘。由此,刘春奎深信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家乡的潜力。
陈必玉是铅笔厂的一位工人,她说,在铅笔厂里学会技术之后,她会把机器搬回家中生产,再由工厂来收购成品,既能照顾孩子每月又能挣到800块钱,这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竹山县传统农、林产品生产加工依旧是改善竹山农民生活主要的“推动器。”竹山县圣水茶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形成了“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改变了过去茶农既要发展种植生产,又要愁寻茶叶销路的格局,有效的加快了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截至2009年,全县已有4万茶农聚于“圣水”麾下寻求致富。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2009年,竹山已建成以肚倍、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70余万亩,以基地为“生产车间”兴办数百家“农”字企业,成立百余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覆盖五万多农户,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500余元。
生态家园
从竹山上庸镇制高点看去,整齐划一的白楼房,干净有序的街道,让人难以想象上庸仅仅是一个镇。上庸镇是潘口电站最大的移民搬迁新镇,当地政府统一规划了移民新村,竹向客运专线穿村而过,在随弯就势、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的原则下,上庸镇的移民新房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将镇内房屋按仿古风格设计为琉璃瓦坡屋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的小院内种植花花草草,在镇内的道路上甚至会有保洁员偶尔来去打扫。“屋在绿中隐,人在画中行”是现今上庸镇的真实写照。
党委书记董军说,移民搬迁到新集镇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上庸下决心把三千多人的就业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通过开办技能培训班,将针对人力市场需求量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针织、驾驶等类技能开展大培训,确保户户有一个务工人员。不仅要让村民住的更敞亮,还要让他们活的更敞亮。
竹溪县在打造农村生态家园上同样下了很大功夫,尹熙祥介绍,竹溪结合“百里绿色长廊”和竹房城镇带建设,开展了村庄绿化、环境整治、片区改造等工作。3年来,累计完成房屋外型改造3000多户,硬化通组达院道路400多公里,新建沼气池2800多户,村级卫生室50个,305省道沿线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竹的生态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正轩说。
“每一朵油茶树花在来年都会变成油茶籽,明年的收成应该不错。”田垭村村民胡明柱说,在江西的丘陵地带大多都种植了油茶树且收益可观,油茶产业在拥有同样环境优势的竹山县发展不可限量。
依据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竹山、竹溪政府在发展之路上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产业大县目标,着力于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双赢,而在实现的过程中,以民为本始终是两竹不变的基调。
生态的甜头
胡明柱是两竹交界处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早年履历丰富,当过赤脚医生,开过养猪场和养鸡场,还设过小卖铺。“我行过医,知道油茶对人体的益处。”胡明柱说,2009年秋天,竹山开始发展油茶产业,胡明柱毅然拿出多年积蓄,承包经营了300亩油茶园。
让胡明柱喜出望外的是,油茶园实现了当年管理当年见效,所生产的精制茶油价格高达每斤80元还供不应求。
竹山县擂鼓镇党委书记周玲说,擂鼓镇油茶产业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已开始发展,主要分布在田垭、鼓锣坪等村,但由于当时管理粗放,油脂生产技术不成熟等原因导致产业萎缩,茶林荒芜。
近年来,竹山县意识到了油茶产业巨大的潜力,决定从恢复生产入手,大力发展油茶经济。甚至会在未来把油茶与茶叶、肚倍一同列为竹山发展生态林、农业产品的基石。
竹溪县茶产品对农民增收的推动已持续多年。梅子垭旁的双丰村,海拔1200米。
“我们村叫‘双丰’,但以前从来都没有丰收过,更谈不上‘双丰’。”村党支部书记阮班友自嘲地说,那时,村民靠种玉米、小麦为生,一年下来,也就千把块钱的收入。
借着退耕还林的东风,村里发展了1300多亩茶树,在茶树中又套种了木瓜。现在一亩茶叶至少可获纯利800元,好的可获利1500元,另外还有100多元的木瓜收入。
生态经济
生态林、农产品的高产使得两竹生态企业的发展壮大成为必然。2007年,韩国人朴银哲看到了其中前景,在竹溪县工业园区创办了湖北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
利用竹溪富余劳动力,把农户手中的红枣、生姜、葛根、等原材料通过加工制成食品、饮料,再以昂贵的价格销往韩国,朴银哲由此尝到了甜头。
“银松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拥有员工250人,仅有4人为韩国人,其他均从当地聘用。”朴银哲说,从农民手中购入农特产品也为诸多农民增加了收入。
竹溪每年干鲜果年产量950吨、药材、茶等年产量400余吨。2009年,农民从木、竹、药、果、林等林业种植业中人平收入787元。
竹溪县副县长尹熙祥说,为了培植绿色品牌,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竹溪打造出了“龙峰茶”、“梅子贡”、“竹溪贡米”、“顺溪豆腐乳”、“双竹魔芋面”等一批林、农产品品牌,招来了许多企业,这不仅凋整了农业产业结构,同样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竹山,乡镇中小型企业同样在向生态环保“靠齐”,为民众造益。竹山县上庸镇村民刘春奎在不久前身份转变成了企业老板,年初,他远赴河南购买了一项可以用废旧报纸制作铅笔的专利,在上庸镇开办了一家小铅笔厂。
“这是一种环保但需要大量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刘春奎说,虽然生产铅笔因环保而得到了乡政府的支持,但他当初曾经担心劳动力会短缺。不过刘春奎没有想到的是,在招工第一天就有100多人前来应聘。由此,刘春奎深信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家乡的潜力。
陈必玉是铅笔厂的一位工人,她说,在铅笔厂里学会技术之后,她会把机器搬回家中生产,再由工厂来收购成品,既能照顾孩子每月又能挣到800块钱,这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
竹山县传统农、林产品生产加工依旧是改善竹山农民生活主要的“推动器。”竹山县圣水茶场依旧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头,形成了“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公司”的产业链,改变了过去茶农既要发展种植生产,又要愁寻茶叶销路的格局,有效的加快了周边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截至2009年,全县已有4万茶农聚于“圣水”麾下寻求致富。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2009年,竹山已建成以肚倍、茶叶、山野菜等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70余万亩,以基地为“生产车间”兴办数百家“农”字企业,成立百余个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覆盖五万多农户,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收入500余元。
生态家园
从竹山上庸镇制高点看去,整齐划一的白楼房,干净有序的街道,让人难以想象上庸仅仅是一个镇。上庸镇是潘口电站最大的移民搬迁新镇,当地政府统一规划了移民新村,竹向客运专线穿村而过,在随弯就势、方便生活、利于生产的原则下,上庸镇的移民新房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将镇内房屋按仿古风格设计为琉璃瓦坡屋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的小院内种植花花草草,在镇内的道路上甚至会有保洁员偶尔来去打扫。“屋在绿中隐,人在画中行”是现今上庸镇的真实写照。
党委书记董军说,移民搬迁到新集镇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上庸下决心把三千多人的就业压力转化成人力资源。通过开办技能培训班,将针对人力市场需求量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针织、驾驶等类技能开展大培训,确保户户有一个务工人员。不仅要让村民住的更敞亮,还要让他们活的更敞亮。
竹溪县在打造农村生态家园上同样下了很大功夫,尹熙祥介绍,竹溪结合“百里绿色长廊”和竹房城镇带建设,开展了村庄绿化、环境整治、片区改造等工作。3年来,累计完成房屋外型改造3000多户,硬化通组达院道路400多公里,新建沼气池2800多户,村级卫生室50个,305省道沿线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观。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两竹的生态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正轩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