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制胜
竹山工业经济发展三问
■十堰日报 特约记者方荣华
昔日在低谷徘徊的竹山工业,如今却“惊人一跳”:上半年,竹山完成工业产值3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2亿元、增加值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7%、36.8%,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13位。
在经历转型、蓄势、谋势的嬗变后,竹山工业后发之势正逐渐发力,并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行进姿态。
9月上旬,记者走进竹山,在感受巨变的同时,也有几个问题萦绕脑际。随着采访的深入,“竹山何以形成后发优势”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小县何以掌控市场“话语权”?
从卖石头、卖产品,到卖文化、卖品牌,绿松石产业的嬗变是竹山谋求市场“话语权”的一个鲜活例证。
而就在两年前,因无序开采、粗加工贱卖和恶性竞争,致使绿松石这一世界级珍宝陷入价格的泥潭里混战。“竹山拥有世界级稀有资源,却在市场上没有丝毫话语权。”县委书记佘立柱直陈绿松石产业之痛!
如何在世界绿松石市场上发出竹山“自己的声音”?竹山果断关闭147个矿洞,着手组建由政府控股的矿业公司,科学有序开发矿产,同时建立国内首个绿松石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投资4亿元新建集女娲文化展示、产品交易和研发等于一体的国际绿松石城,竹山正向“世界绿松石之都”迈进。有着4000多年开采历史的绿松石产业,历经“绝地反击”之后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渐渐响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决不能当视野狭隘的‘井底之蛙’。”竹山县代县长龚举海如是说。像绿松石产业一样,竹山面向全球谋划“产业位置”,主动对接国际市场,小县亦能谋求世界市场“话语权”。
记者采访了一家名叫“天新”的本地企业,这个全省同行业排名第一、全国第二的高新技术企业让世界同行仰视:他们自主开发的单宁酸、没食子酸、三甲氧基苯甲酸等主导产品,以近70%的市场份额独步国际市场。
面向全球争风流,小产业做出了大市场,越来越多的“竹山制造”从山沟里走出了国门。上半年,竹山以绿松石、钡盐、林化产品等为主的工业产品自营出口创汇37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山区县如何办大工业?
两年前,这里还是群峰下的一个小山坳。今天,同是这块土地,神话般诞生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山沟里“种出”了现代工业。
去年7月,随着湖北巴山食品公司在邓坪工业园开工新建,至今已有3家企业落户邓坪工业园。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只能成就一时的繁荣。贫困山区如何办大工业?佘立柱说:“山区更应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设立经济开发区的初衷是集中开发、集聚项目、集群产业、集约运营,打造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平台。循着这一理念,以国际绿松石城、邓坪工业园、莲花新型工业园等“一城五园”为架构的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相对土地、资金要素紧缺的竹山,如此大手笔规划,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
为破解开发区建设“瓶颈”,竹山成立投资开发公司,用市场手段“借力开发”。目前,开发区已完成园区建设投资3亿多元。通过移山填沟、开发滩涂,规划用地1万余亩的“一城五园”已现雏形。
竹山按照园区功能规划走棋布局,绿松石加工展销、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矿业、水电开发等产业向“一城五园”聚集,过去工业布局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顽疾迎刃而解。
开发区的成功实践,将许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去年3月,开发区成立,当年实现生产总值9.96亿元,招商引资5.37亿元,成为吸引投资商的“强磁场”。上半年,竹山以“一城五园”为平台,协议招商引资100.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6亿元。
水源区如何在转型中崛起?
竹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科学发展刻不容缓。
渴求发展,却不迁就发展。在速度和质量之间,竹山作了理性抉择:找准水源区自身优势,方能在转型中崛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注定了竹山的优势在山、潜力在水。
遵循“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的开发思路,打造“全省重要水电能源基地”,奏响了竹山工业强县的最强音。今年,潘口、小漩水电站将择机下闸蓄水,龙背湾水电站实现截流。到2013年,全县水电装机将超过90万千瓦,竹山成为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补汉调水工程一旦实施,堵河干流可新增装机百万千瓦。
满目青山为竹山储备了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利用山场资源优势,竹山每年新建以茶叶、肚倍、油茶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5万亩。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基地与车间实现无缝对接。全县80余万亩绿色产业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年实现产值10亿元。
集油茶育苗、种植、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强生园油脂公司,元月投产后已启动二期工程,计划建油茶基地12万亩,新建4个车间和1条常规茶油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质油生产企业。
青山与绿水共生,保护与发展齐步。最新一份数据显示,竹山森林覆盖率达51.2%,全年空气质量清洁天数在95%以上,境内堵河是全省惟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河流。一流的生态、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是竹山倍感骄傲的名片。
竹山工业经济发展三问
■十堰日报 特约记者方荣华
昔日在低谷徘徊的竹山工业,如今却“惊人一跳”:上半年,竹山完成工业产值30.2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9.2亿元、增加值2.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8.7%、36.8%,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全省第13位。
在经历转型、蓄势、谋势的嬗变后,竹山工业后发之势正逐渐发力,并开始找到属于自己的行进姿态。
9月上旬,记者走进竹山,在感受巨变的同时,也有几个问题萦绕脑际。随着采访的深入,“竹山何以形成后发优势”的答案越来越清晰。
小县何以掌控市场“话语权”?
从卖石头、卖产品,到卖文化、卖品牌,绿松石产业的嬗变是竹山谋求市场“话语权”的一个鲜活例证。
而就在两年前,因无序开采、粗加工贱卖和恶性竞争,致使绿松石这一世界级珍宝陷入价格的泥潭里混战。“竹山拥有世界级稀有资源,却在市场上没有丝毫话语权。”县委书记佘立柱直陈绿松石产业之痛!
如何在世界绿松石市场上发出竹山“自己的声音”?竹山果断关闭147个矿洞,着手组建由政府控股的矿业公司,科学有序开发矿产,同时建立国内首个绿松石专业检验检测机构,投资4亿元新建集女娲文化展示、产品交易和研发等于一体的国际绿松石城,竹山正向“世界绿松石之都”迈进。有着4000多年开采历史的绿松石产业,历经“绝地反击”之后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渐渐响亮。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决不能当视野狭隘的‘井底之蛙’。”竹山县代县长龚举海如是说。像绿松石产业一样,竹山面向全球谋划“产业位置”,主动对接国际市场,小县亦能谋求世界市场“话语权”。
记者采访了一家名叫“天新”的本地企业,这个全省同行业排名第一、全国第二的高新技术企业让世界同行仰视:他们自主开发的单宁酸、没食子酸、三甲氧基苯甲酸等主导产品,以近70%的市场份额独步国际市场。
面向全球争风流,小产业做出了大市场,越来越多的“竹山制造”从山沟里走出了国门。上半年,竹山以绿松石、钡盐、林化产品等为主的工业产品自营出口创汇370万美元,同比大幅增长。
山区县如何办大工业?
两年前,这里还是群峰下的一个小山坳。今天,同是这块土地,神话般诞生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山沟里“种出”了现代工业。
去年7月,随着湖北巴山食品公司在邓坪工业园开工新建,至今已有3家企业落户邓坪工业园。
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只能成就一时的繁荣。贫困山区如何办大工业?佘立柱说:“山区更应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设立经济开发区的初衷是集中开发、集聚项目、集群产业、集约运营,打造东南沿海产业转移平台。循着这一理念,以国际绿松石城、邓坪工业园、莲花新型工业园等“一城五园”为架构的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
相对土地、资金要素紧缺的竹山,如此大手笔规划,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异想天开。
为破解开发区建设“瓶颈”,竹山成立投资开发公司,用市场手段“借力开发”。目前,开发区已完成园区建设投资3亿多元。通过移山填沟、开发滩涂,规划用地1万余亩的“一城五园”已现雏形。
竹山按照园区功能规划走棋布局,绿松石加工展销、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矿业、水电开发等产业向“一城五园”聚集,过去工业布局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顽疾迎刃而解。
开发区的成功实践,将许多人眼中的“不可能”变成了现实。去年3月,开发区成立,当年实现生产总值9.96亿元,招商引资5.37亿元,成为吸引投资商的“强磁场”。上半年,竹山以“一城五园”为平台,协议招商引资100.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6亿元。
水源区如何在转型中崛起?
竹山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功能极其重要,科学发展刻不容缓。
渴求发展,却不迁就发展。在速度和质量之间,竹山作了理性抉择:找准水源区自身优势,方能在转型中崛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注定了竹山的优势在山、潜力在水。
遵循“人栽树、树涵水、水发电、电富民”的开发思路,打造“全省重要水电能源基地”,奏响了竹山工业强县的最强音。今年,潘口、小漩水电站将择机下闸蓄水,龙背湾水电站实现截流。到2013年,全县水电装机将超过90万千瓦,竹山成为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引江补汉调水工程一旦实施,堵河干流可新增装机百万千瓦。
满目青山为竹山储备了最具竞争力的比较优势。利用山场资源优势,竹山每年新建以茶叶、肚倍、油茶等为主的绿色产业基地5万亩。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基地与车间实现无缝对接。全县80余万亩绿色产业基地成为企业的“第一车间”,年实现产值10亿元。
集油茶育苗、种植、深加工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强生园油脂公司,元月投产后已启动二期工程,计划建油茶基地12万亩,新建4个车间和1条常规茶油生产线,建成后将成为全省第三、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质油生产企业。
青山与绿水共生,保护与发展齐步。最新一份数据显示,竹山森林覆盖率达51.2%,全年空气质量清洁天数在95%以上,境内堵河是全省惟一保持Ⅰ类水质的河流。一流的生态、一流的空气、一流的水质,是竹山倍感骄傲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