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庭认真地学习电脑操作知识。

在三间土房子里,张庭写下了100多首诗和24万字的长篇小说。
文学最重要的功能是丰富人的心灵。竹山一位女孩,幼年因病失聪,小学二年级即辍学回家务农。10多年来,她通过一本字典自学,竟然先后创作了100余首诗歌和24万字的长篇小说。她的故事感动了众人,终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她走出了大山,重新回到了校园。
10月25日,在一位手语老师的帮助下,记者艰难地完成了对这位“聋哑奇女”的采访。
■文、图/十堰晚报 记者 罗伟 谭祥军
水细流,花正盛。灿烂顿去,卷帘未收映红树。归鸟投林嬉相逐,晚风炊烟舞长袖。燃灶火,清白米,剥青豆。待人归,掩门声脆。
——摘自张庭诗作《黄昏》
命运坎坷
幼年患病导致失聪
张庭1976年12月出生在竹山县官渡镇楼房沟村二组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家中共三个孩子,她是老二。很小的时候,张庭就显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对学习的热爱。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藏着一个愿望:通过读书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庭学习刻苦,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如果不是后来的一场变故,她极有可能通过攻读走出大山。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她的人生彻底改变。
1985年的一天,张庭生了一场大病。到医院一检查,是急性脑膜炎。因为住在大山里,医疗条件差,加之病情被延误等原因,致使她耳膜受损。后来,张庭的病虽然治好了,但导致听力丧失。听不见别人说话,无法和人交流,张庭的语言能力也逐渐萎缩。到最后,她成了一名聋哑人。
患病致残后,张庭再也无法继续读书了。迫不得已,父母将她接回了家。这一年,张庭9岁,读小学二年级。
坚持自学
字典成为她的老师
回到家里后,张庭和别的农村孩子一样,割猪草,扫地,做饭。年龄大一点之后,她上山种玉米、打山货,如同祖辈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山里的生活,异常艰苦,不过张庭从来没有表示不满。她非常听话,总是顺从地干这干那,很少让父母操心。
楼房沟村位于官渡镇大山深处的半山腰上,原本就山大人稀。加之张庭身患残疾,难得有人和她一起玩耍。无声世界里,她如同山间一朵悄然盛开的梅花,孤独静美。
虽然辍学回家了,但在张庭的心里,仍对学习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在她家里,有一本很古老的字典。没有人和她玩,张庭就拜字典为师。没事的时候,她经常捧着字典,通过拼音学习汉字。张庭不能说话,但能认很多的字,还能写字。这些字都是她从字典里学会的。
大山里很穷。家里的收入,来自坡上几亩地里的玉米、红薯,再就是腊肉等数量很少的土特产。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哥哥结婚搬到镇上居住,开了一家手机店;弟弟远赴西安,在异地经商。这样一来,家里就剩下张庭和父母,住在仅有的3间土房子里。父母没有多少文化,也看不明白张庭写的什么。连张庭的哥哥和弟弟都没想到,张庭竟然由此走上了一条艰辛的创作之路!
诗歌开路
成为官渡“聋哑奇女”
家里有时会有一些书籍或者报纸。认识很多字以后,张庭经常独自读书看报。家里能够找到的书本和报纸,都被她看遍了。家里人看到她喜欢看书,有时候还会设法带回一些杂志,满足她的阅读需求。家人们都想,这孩子可怜,又没有人和她玩,给她带点书吧,免得她寂寞。
多年的学习与积累,使张庭迷上了文学。6年前,她开始在纸上写写画画。家里穷,没有专门给她购买纸和笔。她就找来烟盒、硬纸片等一些能写字的材料,在上面信手涂鸦。她写了字的纸张,都舍不得丢,小心翼翼地保存着。一次,哥哥嫂嫂回家与家人团聚,张庭拿出几张纸片给他们看。嫂子贺荣珍仔细一看,居然是诗。大家这才知道,张庭在学着写诗!
得知张庭学习写诗,家人都很同情。他们认为,这是张庭打发闲暇时间的一种方式。劳作之余,她有感而发,用诗歌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宣泄于纸上。
张庭的诗,大多以淳朴的山村姑娘视角,静观村中的事、景、物,天然去雕饰,来得平易自然,生动贴切。在她创作的诗歌《山乡二月》中,她这样写道:最忙二月/坡上飞鸟麻雀/田野乌鸦/绿水青蛙/柳絮吐绣绒/生机依然未发/看那未种的庄稼……还有一些诗,颇有唐诗宋词的意蕴,例如这首描写山村暮色的 诗歌《黄昏》,便颇有古人的文采:西逝夕阳沉醉/伊人憔悴/释怀无语东岭对/水细流/花正盛/灿烂顿去/卷帘未收映红树/归鸟投林嬉相逐/晚风炊烟舞长袖……
除了诗歌,张庭还写长篇小说。至今,她创作诗歌100余首,长篇小说24万字。
张庭的家在海拔1000米的秦巴大山深处,位于竹山武陵峡桃花源风景区。那里有高山峡谷,群山环抱,绿树掩映。一条蜿蜒的水泥路,通向张庭家的院落,巍峨的驴头山伫立在村子的前方。家乡的山水风光、人文风情、社会变迁、人际交往,都成了张庭作品的第一题材。除去对乡村生活的描摹,张庭的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心灵独白,表达出自己对这个陌生世界的理解,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对人生与社会的美好追求。
只读过几年书,还是残疾人,居然能写文章!渐渐地,张庭的事情传了开来,传到了集镇。一些人因此称她是官渡 “聋哑奇女”。
毛遂自荐
10首诗歌变成铅字
2010年冬季的一天,天寒地冻,街上人少车稀。这天早上,竹山县新闻工作办公室的门打开了,进来一位女子。女子年纪三十上下,紫灰色的上衣,蓝白色的牛仔裤。见到工作人员后,她掏出一沓纸来,递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询问她有什么事情,女子不说话,只是用手比划。工作人员这才明白过来,女子是一名聋哑人。这名女子,就是张庭。
工作人员接过张庭递过来的纸张。仔细一看,原来是诗歌。工作人员翻看其中一首,写的是山乡种玉米的场面。虽然文字有些粗糙,甚至还有些病句错字,但语言朴实生动,画面感强。由于无法交流,工作人员找来纸和笔,和张庭交谈。这一次,她带来了60多首诗。由于张庭还有别的事情要处理,留下诗稿后,她匆匆离去。
张庭的诗大多描写乡村生活及景色,文字朴实,感情细腻。对于一位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残疾人来说,有此水准相当不易。
去年至今,《今日竹山》陆续刊发了张庭的10首诗歌。这也是张庭从事文学创作以来,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
后来,当地记者又将张庭的经历记录下来,及时进行了刊发。随着作品的传播,张庭的经历为更多的人熟知。
张庭还向《今日竹山》展示了她创作的长篇小说《山里的日子》。该小说长达24万字,以农村人的视角,展示了鄂西北的风俗人情,笔触细腻,叙述流畅。张庭希望能得到好心人的资助,使该小说得以出版。
文联牵线
走出大山重返学堂
张庭自强不息的感人经历,也引起了市文联的关注。今年5月,市文联主席杨启国到官渡镇采风时,特意驱车40余公里,到张庭大山中的家里看望了她。见来了这么多人,张庭意外且紧张。通过纸笔交谈,她很快就感受到了大家的善意,频频向大家鞠躬致谢。通过交流,杨启国赞赏她的文学天赋,同时非常同情她的不幸遭遇。
回到十堰后,杨启国多方联系。大家认为,张庭的家庭还很贫困,首要任务是促使她学会一门技术,早日脱贫。在衣食丰足的情况下,再发展其文学创作特长。后经联系,十堰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愿意接纳张庭,并表示将其学杂费、生活费等全免。
消息传回官渡,张庭欣喜异常。8月23日上午,在官渡镇党委副书记范康生的护送下,张庭到十堰市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报到,成为该校一名正式学生。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她将在这里免费学习2年语言、技能等课程。
融入城市
开阔眼界苦学技能
10月25日,记者来到十堰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眼前的张庭,身材娇小,眼神宁静。如果走在大街上,不开口说话,很难将她与聋哑人联系到一起。
学校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他们的学生通常在20岁左右,张庭是全校年纪最大的学生。据介绍,因张庭以前一直在大山里生活,独来独往惯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与校园生活格格不入。刚进校填表时,她在出生年月后填写十二生肖;别的学生吃晚饭后,把饭盒拿到水龙头下去冲洗。张庭却用饭盒接半盒水,独自端到一边,然后用卫生纸擦洗饭盒,如同农村用丝瓜瓤子洗碗一样。她也不太合群,性格内向,与别的同学保持一定距离。
另外,张庭虽然会简单手语,但由于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她的手语是“野路子”。用手语交流时,别人很难理解她的意思。她对汉语拼音、标点符号也比较排斥。
为了让张庭能早日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培训计划。学校安排一名手语老师,每天对张庭进行一个小时的手语培训。另外,还对她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和适应,张庭已经适应了城市生活。她的手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使用计算机也熟练了很多。
渴望成家
满足父母多年心愿
这些年来,张庭因追求文学自我封闭,加上其它一些原因,她一直没有结婚。对于她年过六旬的父母来说,女儿及时成家,组建自己的小家庭,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所以,他们一直盼望着张庭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意中人。张庭也非常孝敬父母,时刻想着帮助父母。国庆节学校放假,她特意多请了10天假,回家帮父母干活。她在纸上对老师写道:“正值秋收之时,想帮家里。我的父母身体不好,多病,有些活路离不开年轻人。”
残疾人爱心职业学校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该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张庭计算机等相关知识。以后张庭毕业了,学校还将尽力帮她找一份工作。如果张庭在十堰能够找到一份好姻缘,那就更加皆大欢喜了。
谈到自己的未来,张庭说:“尽管我失聪了,可我可以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用最美的文字来唱响心中最美的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