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新韵入画来
——竹山县科学建设县城纪实
■特约记者 方荣华
3000多年前,上庸古国曾在这里筑都,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辉煌与文明。
今天,竹山再次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传奇,千年古都展现出迷人风姿。
从全市城市管理二等奖、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到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竹山不断刷新着县城的发展速度和精神高度。
城与人的和谐
从狭小破旧的土墙房屋搬进新楼房,城关镇南门村63岁的陈英强终于圆了新房梦。陈英强一家5口人,因为住房紧张,儿子成家后常年带着妻子在外务工,春节也很少回家。去年初,县里为陈英强分配一套两室一厅的廉租房。日前,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住房宽敞了,春节儿子、儿媳可回家过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这几年,竹山新建2340套保障性住房,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32万元,城区无房户和低收入居民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
该县先后投资百亿元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路桥改扩建、新旧城区改造等,县城功能日益完善,人口承载能力渐渐提升。县委书记佘立柱说:“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建设城市,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县住建局局长胡传朝说,已竣工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城关防洪大堤、文体中心等,无一不是惠及民生的工程。未来五年,竹山将启动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桥头停车场、竹山一中迁建等上百个民生项目。
正在筹建的竹山一中迁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00亩。迁建后竹山一中将成为鄂西北教育教学装备设施一流的山区特色学校,原竹山一中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后,又可以缓解城区中小学生上学难、入园难。
竹山用实践宣示,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给百姓一个幸福的家园。品味城市,竹山居民品出了温馨、品出了幸福,人们愉悦的心情溢在眼角眉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画出上扬线。
山与水的灵动
探寻城市的兴起脉络,水也许是最好的见证。世界上的诸多名城,皆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竹山的城市发展思路一样因水而豁然开朗。
竹山县城三面环水——堵河,一面靠山——龙背山。就在一年前,受地形制约城区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走出老城区就是广阔的农村。一年后,当人们再次关注竹山县城时,城区正沿堵河“南扩西进”,5年后面积将增至25平方公里。
在县城“南扩西进”的战略进程中,竹山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在建的国际绿松石城竣工后,竹山向南将再造一座新城,成为县城新的地理坐标。堵河上游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市民曾担忧往日城区三面环水的风光不再。而即将动工的城区景观水系工程,使堵河城区段在电站蓄水期仍然保持景观水面。县里还计划投资2.28亿元治理河道,自潘口水电站坝址到堵河大桥之间建设全长16公里的水景长廊。水景长廊包括城市休闲水景观走廊、都市田园水景观走廊、山水度假水景观走廊三部分,长廊内布局上庸广场、堵河广场、滨水带状公园、湿地、女娲天池等多个山水景点。
以堵河为轴,沿岸层峦叠嶂。沿线正在规划中的南门山“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将成为纪念性人文景观园林史上主题最集中、人文风情最突出的“女性文化大观园”。搁置多年的郭家山自然生态公园,今年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园设计方案突出“自然、生态、休闲、运动”的概念。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竹山因山而名、亲水而居美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随着“南扩西进”战略的推进,以堵河“两岸三地”为架构的竹山县城的瑰丽画卷渐次展开:拥山之雄伟,揽水之灵气,山水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融合,一个“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的山水园林城将跃然出世。
建与管的呼应
走在人流熙攘的竹山县城大街上,外地人可能会惊讶于很少见到垃圾的踪影。城里悄然发生巨变的,不仅仅是街道市容的整洁,这得益于城市管理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阶段性集中整治向常态化长效管理转变。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发展,不但要建,更重要的是要管。建城难,管城更是难上加难。”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说,“现在,竹山县城的骨架已逐步拉开,规模也在不断拓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管理,让城市管理水平跟上建设的步伐。”
城市发展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竹山推行数字化和精细化城市管理,为辖区3000多个门店建立动态路籍档案和电子档案,明确管理职责及标准,城市管理基本实现垃圾不落地面、经营不出门店、烟花不乱燃放等“十不”目标。
惊讶于城市变化的也不只是外地人。“我觉得竹山最大的变化是,夜半再也难闻扰民的鞭炮声了。”精细化管理使城市在点滴之间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让土生土长的张大爷感叹不已。去年,竹山查处、曝光违规燃放烟花爆竹案件120起。今年起,全年中只允许18天燃放鞭炮。
建设创造了优美环境,管理提升了城市品位,全国和省级文明县城、全市城市管理二等奖是对竹山的莫大褒奖。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曾经脏、乱、差的竹山县城变得整洁靓丽。
竹山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推行“五个三”管理模式,将长期分散在基层的维稳力量拧成一股绳。城区按500户标准重新划定37个居民小区,每个小区配备1名人口协管员,居民无论遇到大事小事一叫就应。建设,使竹山变大变美;管理,又使这座城市“变小”变亲。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城市发展带来上庸古都生机一片。
——竹山县科学建设县城纪实
■特约记者 方荣华
3000多年前,上庸古国曾在这里筑都,创造了盛极一时的辉煌与文明。
今天,竹山再次书写着城市发展的新传奇,千年古都展现出迷人风姿。
从全市城市管理二等奖、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奖,到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竹山不断刷新着县城的发展速度和精神高度。
城与人的和谐
从狭小破旧的土墙房屋搬进新楼房,城关镇南门村63岁的陈英强终于圆了新房梦。陈英强一家5口人,因为住房紧张,儿子成家后常年带着妻子在外务工,春节也很少回家。去年初,县里为陈英强分配一套两室一厅的廉租房。日前,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住房宽敞了,春节儿子、儿媳可回家过年,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这几年,竹山新建2340套保障性住房,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832万元,城区无房户和低收入居民基本实现了“住有所居”。
该县先后投资百亿元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社会公益事业、路桥改扩建、新旧城区改造等,县城功能日益完善,人口承载能力渐渐提升。县委书记佘立柱说:“我们花这么大力气建设城市,就是为了让百姓生活得更好!”
县住建局局长胡传朝说,已竣工的县医院住院大楼、城关防洪大堤、文体中心等,无一不是惠及民生的工程。未来五年,竹山将启动城市景观亮化工程、桥头停车场、竹山一中迁建等上百个民生项目。
正在筹建的竹山一中迁建项目,规划占地面积500亩。迁建后竹山一中将成为鄂西北教育教学装备设施一流的山区特色学校,原竹山一中教育资源优化重组后,又可以缓解城区中小学生上学难、入园难。
竹山用实践宣示,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向是给百姓一个幸福的家园。品味城市,竹山居民品出了温馨、品出了幸福,人们愉悦的心情溢在眼角眉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画出上扬线。
山与水的灵动
探寻城市的兴起脉络,水也许是最好的见证。世界上的诸多名城,皆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竹山的城市发展思路一样因水而豁然开朗。
竹山县城三面环水——堵河,一面靠山——龙背山。就在一年前,受地形制约城区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走出老城区就是广阔的农村。一年后,当人们再次关注竹山县城时,城区正沿堵河“南扩西进”,5年后面积将增至25平方公里。
在县城“南扩西进”的战略进程中,竹山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在建的国际绿松石城竣工后,竹山向南将再造一座新城,成为县城新的地理坐标。堵河上游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市民曾担忧往日城区三面环水的风光不再。而即将动工的城区景观水系工程,使堵河城区段在电站蓄水期仍然保持景观水面。县里还计划投资2.28亿元治理河道,自潘口水电站坝址到堵河大桥之间建设全长16公里的水景长廊。水景长廊包括城市休闲水景观走廊、都市田园水景观走廊、山水度假水景观走廊三部分,长廊内布局上庸广场、堵河广场、滨水带状公园、湿地、女娲天池等多个山水景点。
以堵河为轴,沿岸层峦叠嶂。沿线正在规划中的南门山“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建成后将成为纪念性人文景观园林史上主题最集中、人文风情最突出的“女性文化大观园”。搁置多年的郭家山自然生态公园,今年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园设计方案突出“自然、生态、休闲、运动”的概念。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竹山因山而名、亲水而居美好时代的大幕已经开启。随着“南扩西进”战略的推进,以堵河“两岸三地”为架构的竹山县城的瑰丽画卷渐次展开:拥山之雄伟,揽水之灵气,山水风光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远古文明与现代文明交汇融合,一个“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的山水园林城将跃然出世。
建与管的呼应
走在人流熙攘的竹山县城大街上,外地人可能会惊讶于很少见到垃圾的踪影。城里悄然发生巨变的,不仅仅是街道市容的整洁,这得益于城市管理由过去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阶段性集中整治向常态化长效管理转变。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城市发展,不但要建,更重要的是要管。建城难,管城更是难上加难。”竹山县委书记佘立柱说,“现在,竹山县城的骨架已逐步拉开,规模也在不断拓展。当前最重要的是加强城市管理,让城市管理水平跟上建设的步伐。”
城市发展到哪里,城市管理就覆盖到哪里。竹山推行数字化和精细化城市管理,为辖区3000多个门店建立动态路籍档案和电子档案,明确管理职责及标准,城市管理基本实现垃圾不落地面、经营不出门店、烟花不乱燃放等“十不”目标。
惊讶于城市变化的也不只是外地人。“我觉得竹山最大的变化是,夜半再也难闻扰民的鞭炮声了。”精细化管理使城市在点滴之间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这让土生土长的张大爷感叹不已。去年,竹山查处、曝光违规燃放烟花爆竹案件120起。今年起,全年中只允许18天燃放鞭炮。
建设创造了优美环境,管理提升了城市品位,全国和省级文明县城、全市城市管理二等奖是对竹山的莫大褒奖。不断完善的城市功能和日益提高的城市管理水平,使曾经脏、乱、差的竹山县城变得整洁靓丽。
竹山还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管理体系,推行“五个三”管理模式,将长期分散在基层的维稳力量拧成一股绳。城区按500户标准重新划定37个居民小区,每个小区配备1名人口协管员,居民无论遇到大事小事一叫就应。建设,使竹山变大变美;管理,又使这座城市“变小”变亲。
“移步皆是景,举目满眼春”,城市发展带来上庸古都生机一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