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立县 致力绿色发展
—— 竹山县2012年社会经济发展回顾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黄隆颂 张成 李永芳 陈甜甜
2012年,竹山县坚持生态立县,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开辟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进的新路径:以解放思想为动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统筹城乡为战略支撑,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园区,构建绿色发展平台;以生态文化为内在驱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软实力。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翻番,成功跻身全省二类县市前列。
点亮绿色崛起之光
2012年6月18日9时28分,历经5年的艰辛建设,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总库容23.38亿立方米的潘口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投产发电。与此同时,龙背湾、小漩水电站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堵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喜结硕果。三大水电站的相继建设,蝶变效应逐渐显现:高起点建设的移民新村成为一道道风景线,生态旅游出现新引擎;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库区人发家致富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竹山县悄然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竹山县是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小水电、沼气、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预计可开发总量为15.2万吨标准煤。该项目是以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为主要方式解决或改善农村生活用能,通过开发,将大量农作物秸秆、树枝等废弃物、剩余物收集起来,再生利用,生产生物能源沼气,供城乡居民户生活用燃气;产生的燃气还用来发电,以生产出商品生物电能,向县外输出;生产成型碳,供农户生活和企业加工之用。2012年10月,北京阳阁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论证考察。该项目国家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绿色能源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标准煤,新增绿色能源用户2万户以上,对促进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将起到积极作用。
插上工业腾飞翅膀
新年伊始,漫步堵河南滨,占地302亩、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的国际绿松石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12年竹山县把“一区五园” 建设作为绿色发展的第一平台,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的生动展示。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竹山县确立了“大力发展水电,科学转化矿产,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2012年,竹山县以县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全力打造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潘口生态水电产业园区)、桥东医药化工及农产品加工园区、明清邓坪食品工业园区、中国竹山·国际绿松石城、莲花新型工业园区、宝丰创业园六大特色板块,形成了竹山经济开发区“一区五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格局。
竹山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涉及城关、潘口、宝丰3个乡镇10个村,目前已施工面积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总数已达56家,其中规模企业38家。正在建设以及规划建设的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国际绿松石城、食品工业园、贵金属工业园、医药化工园等都可能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建的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是规划中的县城新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内有两条铁路交织、两条高速公路互通、一条黄金水道贯通,将是竹房城镇带上的璀璨明珠、竹山县城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与此同时,竹山县全力实施“满园工程”,壮大特色工业,对入园企业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限时办结、费用一次性统一收取、专班跟踪服务的“四个一”工作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壮大水电能源、特色矿业、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在园区经济的强大带动下,201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加值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1亿元、增加值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4%。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回顾2012年,竹山县城镇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去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一张图”的要求,牢牢抓住规划这个城镇建设的龙头,狠抓城乡规划编制和控制工作:累计投资700余万元,对县城总规进行修编,完成了县城控制区和305省道沿线控制区共计130平方公里范围地形图测绘及61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缩编,编制了女性文化博览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县城水体景观规划。新的县城总规核心区30平方公里、控制区45平方公里,与之配套的县城给排水专项规划、纵横大道综合管沟施工图设计、垃圾压缩站、滨河广场、宏发大厦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面完成。
在规划先行的同时,竹山县还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为城镇改造和新建注入“血液”,推动县城旧貌换新颜。到2012年底,城关至潘口15公里一级路全线贯通,堵河三桥基本完工,十堰路二期改造工程通车;水体景观钢坝、城关至潘口段堵河防洪堤、纵横大道一期2300米综合管沟、“民生大厦”主体工程等项目完工,竹山一中迁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县城取供水工程、垃圾压缩站、国际大酒店等项目稳步推进,“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县城建设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和硬件建设同步,城市管理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去年,竹山组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大力开展县城违法建设治理活动,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临街建筑、县城主干道基本实现亮化绿化,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去年以来,借助城镇带建设、省道升国道改扩建、移民安置新镇新区建设的大好机会,竹山在城镇带沿线实施6个片区“消土”工程,改造庸派农房1750套,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4个、生态景观点13个,山体植树1200亩,完成文峰集镇扩容场平、溢水华家湾片区村庄集并整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试点工程,一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整洁亮丽的特色集镇初现雏形。
建设平安幸福家园
20年来,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硕果累累。2012年,全国各地再次掀起学习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的热潮。去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在竹山县召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要求在全省“百镇千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随后,中央、省、市各大主流媒体齐聚竹山县,高频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 “十星级”文明创建成果,全国各地30余个考察团800多人次来竹山考察学习。
2012年,竹山县新建了文峰乡长坪村、溢水镇东川村、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宝丰镇施洋路社区、擂鼓镇烟墩梓村、上庸镇南坝村等20多个“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目前全县农民文化广场达到112个。同时,竹山县还在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办 “道德讲堂”,提升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为推进“法纪星”创建进程,竹山县自2012年初进一步深化“五三”社会管理模式,刑事案件率显著下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全省平安县”称号。去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竹山”建设,营造浓厚氛围,竹山县先后投入90余万元沿鲍竹路、竹向路和305省道全力打造平安创建宣传文化长廊,建设大型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牌120块,在路口、街口、村口和楼栋门口等醒目位置制作固定标语、温馨提示牌2400余块,制作宣传专栏350余个,在报纸、电视上开辟“平安竹山”和“法治纵横”专栏,建成平安竹山门户网站,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地宣传平安创建,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综治、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2012年,竹山县公开招聘40名县城网格员,按照 “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的要求,履行信息采集员、社会服务员、社会管理监督员“三员合一”职责,为小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在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集镇,配备35名人口协管员兼任网格员;在广大农村,按照“村综治专干+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长”模式落实网格员队伍,实行农村院落社区化管理。
铸造跨越发展脊梁
2012年初,竹山县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紧扣“创先争优”、“迎创”等具体创建活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通过深入的普查评比,县委将全县624个党支部划分为一、二、三类三个等次,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提升后进”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晋位升级。一方面,先后整合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57个、扩建34个、改建78个,特别是竹房城镇带沿线4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按照“1+9”模式,高起点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使其成为村务管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另一方面,强化队伍建设,对254名村书记进行集中培训,选派机关党员干部担任32个三类党支部“第一书记”,采取“双联双建双促”的办法集中攻坚。到去年底,307个二类党支部中先后有212个党支部提升为一类,32个三类村党支部中有9个进入一类,其余全部晋升为二类。
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十星级党员”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巡查暗访纠歪风行动。去年,全县共查处违纪干部37人,对20个单位进行了公开通报批评,谈话批评“问题”干部20余人,起到了“处理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批”的震慑作用。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竹山县还着手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务公开监督、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一事一议”、村民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2012年,竹山县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党委”荣誉称号,竹山县被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授予“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称号。
激活发展原生动力
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上庸大地奏响了开拓奋进、加快发展的时代强音。
优质高效、便捷和谐的政务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继2011年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后,2012年3月,竹山县推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凡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县直部门确定一名首席代表,全权负责办理行政审批事宜。截至2012年底,10家公选首席代表单位现场办理事项达90%以上,委派首席代表即时办理业务增加到60%以上,群众反响良好。
与此同时,“十公开一承诺”制度的推行也较好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改进,优化了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截至目前,全县509项行政审批事项均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基本实现了“一楼式办公、一站式办结、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审批事项增长52%,审批速度提高40%,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5.88%。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竹山县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创优服务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全面启动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县委、县政府在行政服务中心增设了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中心,按照“一门受理、统筹协调、首席会诊、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为丽景假日宾馆、竹山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竹山盛达矿山机械公司等在建项目提供了5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免费代办,促进了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竣工。
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年”和治庸问责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2012年底,竹山县开展刹“三风”(赌博风、吃喝风、玩乐风)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惩处违纪行为,狠刹打牌赌博、公车私用等不良风气。
建设美丽竹山,就是要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新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庸大地一定会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区!
—— 竹山县2012年社会经济发展回顾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通讯员 黄隆颂 张成 李永芳 陈甜甜
2012年,竹山县坚持生态立县,加快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开辟了生态与经济和谐共进的新路径:以解放思想为动力,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发展壮大生态经济,推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统筹城乡为战略支撑,做大做强循环经济园区,构建绿色发展平台;以生态文化为内在驱动,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软实力。全县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翻番,成功跻身全省二类县市前列。
点亮绿色崛起之光
2012年6月18日9时28分,历经5年的艰辛建设,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总库容23.38亿立方米的潘口水电站首台机组成功投产发电。与此同时,龙背湾、小漩水电站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堵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喜结硕果。三大水电站的相继建设,蝶变效应逐渐显现:高起点建设的移民新村成为一道道风景线,生态旅游出现新引擎;水产养殖、旅游观光等新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库区人发家致富的新路径。
与此同时,竹山县悄然启动“绿色能源示范县”项目。竹山县是农业大县、资源大县,小水电、沼气、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预计可开发总量为15.2万吨标准煤。该项目是以开发利用绿色能源为主要方式解决或改善农村生活用能,通过开发,将大量农作物秸秆、树枝等废弃物、剩余物收集起来,再生利用,生产生物能源沼气,供城乡居民户生活用燃气;产生的燃气还用来发电,以生产出商品生物电能,向县外输出;生产成型碳,供农户生活和企业加工之用。2012年10月,北京阳阁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受国家发改委委托,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论证考察。该项目国家投资2500万元,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绿色能源生产能力超过5万吨标准煤,新增绿色能源用户2万户以上,对促进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村地区人民生活的能源需求将起到积极作用。
插上工业腾飞翅膀
新年伊始,漫步堵河南滨,占地302亩、建筑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的国际绿松石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2012年竹山县把“一区五园” 建设作为绿色发展的第一平台,积极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培植壮大支柱产业的生动展示。
经过多年的摸索实践,竹山县确立了“大力发展水电,科学转化矿产,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新路。2012年,竹山县以县经济开发区为平台,全力打造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潘口生态水电产业园区)、桥东医药化工及农产品加工园区、明清邓坪食品工业园区、中国竹山·国际绿松石城、莲花新型工业园区、宝丰创业园六大特色板块,形成了竹山经济开发区“一区五园”的规划建设与发展格局。
竹山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涉及城关、潘口、宝丰3个乡镇10个村,目前已施工面积1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总数已达56家,其中规模企业38家。正在建设以及规划建设的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国际绿松石城、食品工业园、贵金属工业园、医药化工园等都可能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特别是在建的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是规划中的县城新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内有两条铁路交织、两条高速公路互通、一条黄金水道贯通,将是竹房城镇带上的璀璨明珠、竹山县城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与此同时,竹山县全力实施“满园工程”,壮大特色工业,对入园企业实行“一门受理”、“一站式”限时办结、费用一次性统一收取、专班跟踪服务的“四个一”工作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壮大水电能源、特色矿业、绿色食品、医药化工等产业集群。在园区经济的强大带动下,2012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75亿元、增加值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26%;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1亿元、增加值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0%和44%。
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回顾2012年,竹山县城镇建设工作亮点纷呈。
去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规划一张图”的要求,牢牢抓住规划这个城镇建设的龙头,狠抓城乡规划编制和控制工作:累计投资700余万元,对县城总规进行修编,完成了县城控制区和305省道沿线控制区共计130平方公里范围地形图测绘及61平方公里1:5000地形图缩编,编制了女性文化博览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县城水体景观规划。新的县城总规核心区30平方公里、控制区45平方公里,与之配套的县城给排水专项规划、纵横大道综合管沟施工图设计、垃圾压缩站、滨河广场、宏发大厦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全面完成。
在规划先行的同时,竹山县还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为城镇改造和新建注入“血液”,推动县城旧貌换新颜。到2012年底,城关至潘口15公里一级路全线贯通,堵河三桥基本完工,十堰路二期改造工程通车;水体景观钢坝、城关至潘口段堵河防洪堤、纵横大道一期2300米综合管沟、“民生大厦”主体工程等项目完工,竹山一中迁建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县城取供水工程、垃圾压缩站、国际大酒店等项目稳步推进,“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县城建设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和硬件建设同步,城市管理也得到了不断规范。去年,竹山组建县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大力开展县城违法建设治理活动,深入开展“三城联创”活动,临街建筑、县城主干道基本实现亮化绿化,全国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继续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
去年以来,借助城镇带建设、省道升国道改扩建、移民安置新镇新区建设的大好机会,竹山在城镇带沿线实施6个片区“消土”工程,改造庸派农房1750套,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4个、生态景观点13个,山体植树1200亩,完成文峰集镇扩容场平、溢水华家湾片区村庄集并整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试点工程,一批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整洁亮丽的特色集镇初现雏形。
建设平安幸福家园
20年来,经过几届县委、县政府的不懈努力,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硕果累累。2012年,全国各地再次掀起学习竹山县“十星级”文明创建的热潮。去年7月底,省委、省政府在竹山县召开全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要求在全省“百镇千村”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随后,中央、省、市各大主流媒体齐聚竹山县,高频率、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报道 “十星级”文明创建成果,全国各地30余个考察团800多人次来竹山考察学习。
2012年,竹山县新建了文峰乡长坪村、溢水镇东川村、麻家渡镇罗家坡村、宝丰镇施洋路社区、擂鼓镇烟墩梓村、上庸镇南坝村等20多个“十星级”农民文化广场,目前全县农民文化广场达到112个。同时,竹山县还在各级各部门深入开办 “道德讲堂”,提升群众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为推进“法纪星”创建进程,竹山县自2012年初进一步深化“五三”社会管理模式,刑事案件率显著下降,被省委省政府授予 “全省平安县”称号。去年以来,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平安竹山”建设,营造浓厚氛围,竹山县先后投入90余万元沿鲍竹路、竹向路和305省道全力打造平安创建宣传文化长廊,建设大型综治和平安建设宣传牌120块,在路口、街口、村口和楼栋门口等醒目位置制作固定标语、温馨提示牌2400余块,制作宣传专栏350余个,在报纸、电视上开辟“平安竹山”和“法治纵横”专栏,建成平安竹山门户网站,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地宣传平安创建,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关心综治、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局面。
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2012年,竹山县公开招聘40名县城网格员,按照 “一格一员、综合履职”的要求,履行信息采集员、社会服务员、社会管理监督员“三员合一”职责,为小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在竹房城镇带沿线乡镇集镇,配备35名人口协管员兼任网格员;在广大农村,按照“村综治专干+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长”模式落实网格员队伍,实行农村院落社区化管理。
铸造跨越发展脊梁
2012年初,竹山县委以基层组织建设年为契机,紧扣“创先争优”、“迎创”等具体创建活动,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通过深入的普查评比,县委将全县624个党支部划分为一、二、三类三个等次,按照“巩固先进,推动一般,提升后进”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晋位升级。一方面,先后整合资金4600多万元,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57个、扩建34个、改建78个,特别是竹房城镇带沿线46个基础条件较好的村,按照“1+9”模式,高起点建设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使其成为村务管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便民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的综合阵地。另一方面,强化队伍建设,对254名村书记进行集中培训,选派机关党员干部担任32个三类党支部“第一书记”,采取“双联双建双促”的办法集中攻坚。到去年底,307个二类党支部中先后有212个党支部提升为一类,32个三类村党支部中有9个进入一类,其余全部晋升为二类。
同时,积极开展农村党员素质提升工程,扎实开展“十星级党员”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巡查暗访纠歪风行动。去年,全县共查处违纪干部37人,对20个单位进行了公开通报批评,谈话批评“问题”干部20余人,起到了“处理一个、警示一片、教育一批”的震慑作用。
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同时,竹山县还着手深化村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村务公开监督、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一事一议”、村民民主理财、财务管理、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各项制度,规范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2012年,竹山县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党委”荣誉称号,竹山县被全国村务公开协调小组授予“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称号。
激活发展原生动力
2012年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上庸大地奏响了开拓奋进、加快发展的时代强音。
优质高效、便捷和谐的政务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继2011年推行行政审批“三集中、三到位”改革后,2012年3月,竹山县推行行政审批首席代表制:凡进驻县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县直部门确定一名首席代表,全权负责办理行政审批事宜。截至2012年底,10家公选首席代表单位现场办理事项达90%以上,委派首席代表即时办理业务增加到60%以上,群众反响良好。
与此同时,“十公开一承诺”制度的推行也较好地促进了机关作风的改进,优化了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截至目前,全县509项行政审批事项均在县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基本实现了“一楼式办公、一站式办结、一口式收费、一条龙服务”,审批事项增长52%,审批速度提高40%,按时办结率达100%,提前办结率达95.88%。
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为投资者提供便捷高效的行政审批服务,竹山县着力创新服务方式,创优服务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发展,全面启动全程无偿代办服务。县委、县政府在行政服务中心增设了招商引资项目全程代办服务中心,按照“一门受理、统筹协调、首席会诊、规范审批、限时办结”的原则,为丽景假日宾馆、竹山凯迪绿色能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竹山盛达矿山机械公司等在建项目提供了5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免费代办,促进了重大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竣工。
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保障。为深入推进“作风建设年”和治庸问责活动,切实转变干部作风,2012年底,竹山县开展刹“三风”(赌博风、吃喝风、玩乐风)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惩处违纪行为,狠刹打牌赌博、公车私用等不良风气。
建设美丽竹山,就是要蓝天永驻、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新的一年里,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上庸大地一定会成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十堰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