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迁村腾地换新貌——竹山建设绿色城镇示范区观察之一
发布时间: 2013-08-1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黄治荣 方荣华
  编者按:建设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是省委、省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市委、市政府构建“一核多支点”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举措。竹山在建设“十星高地、秦巴强县”的实践中,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机制为驱动,探索出集镇建管、产业开发、村镇发展、环境整治等新路径,初步建成“一城七镇百村”为重点的绿色城镇示范区。本报今日开始推出“竹山建设绿色城镇示范区观察”4篇系列报道,分别为《迁村腾地换新貌》、《扩容改造起新镇》、《连片流转创新业》、《村庄整治探新路》,敬请关注。

  盛夏七月,踏进竹山县溢水镇华家湾村二房沟社区,赏心悦目的新景扑面而来:两层楼、小庭院,38幢小洋楼沿山谷两边山脚一字排开;一条纵贯的街道正延伸硬化,门前栽植的香樟树绿意盎然。
  小洋楼的主人,不是城镇有钱人,而是通过迁村腾地搬下山的86户村民。
  “交通方便了,小孩上学近了,生活大变样了!”去年,从三四公里外的小东川村六组山上危旧土房搬进山下28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54岁的丁士伦为过上了好日子而高兴。
  让居住偏远农民下山进社区。前年,获知小东川村六组渴望改变生活窘境的诉求,按照“生态绿色、集约节约、宜人宜居”标准,溢水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实施“迁村腾地”工程:将小东川村六组并入305省道贯穿的华家湾村;整合危房改造、扶贫迁移、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整治华家湾村二房沟800多米长河道,整理出50余亩土地;统一规划设计房屋、庭院、街道、绿化,完善供水、供电、通信、排污管道等配套设施,将小东川村六组38户、华家湾村山上48户村民搬到二房沟,两户联建“粉白墙、小青瓦、羊角翘”庸派风格民居,让荒沟变成百里竹房城镇带上亮丽村镇。
  “烧水做饭用沼气,垃圾统一清运处理,污水有人工湿地净化……”六旬老人丁士庆搬进二房沟社区后,觉得和城里人生活没啥不一样!如今,清早和傍晚,他经常到距家900米处的社区十星农民广场或健身,或看别人打球、跳舞,感到别有乐趣,享受别样幸福。不仅如此,儿媳在附近的东川十星幼儿园当了炊事员,一个月有1000余元工资,还能照顾两个上学的小孩。
  顶着炎炎烈日,站在二房沟社区人工湿地旁,只见一口篮球场大小的池子里,美人蕉、菖蒲等植物随风摇曳。“生活污水通过地下管道接入沉淀池进行沉淀,再流进发酵池,通过厌氧菌群降解有机物,然后进入美人蕉、菖蒲池,经过大池子中的土壤及美人蕉、菖蒲根系过滤、吸收废水中的氮、磷等,到出口就变成了清水,整个处理过程只需24个小时。”溢水镇党委副书记余志刚指着埋在地下的设施说,“这座人工湿地日处理能力达100吨,二房沟社区300多人的生活污水经它处理后,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迁得出、能发展、早致富,是溢水镇党委、政府挂在心头的大事。镇党委书记周乾隆介绍:“一方面镇上与县就业局组织技能培训,让更多人怀揣技能创业淘金;另一方面,镇上将村民搬下山后腾出的200亩宅基地、房屋四周闲地整理后,与原有200多亩耕地一起,用来发展核桃等特色产业,帮助他们增收。”
  溢水镇华家湾迁村腾地的成功实践,开辟了偏远农民下山进社区的新路径,探索了秦巴山区“人的城镇化”新模式。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