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一核多支点"战略 合力推进"五大扶贫"攻坚
——十堰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编者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上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启动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创新机制,统筹发展,扎实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一核多支点”发展战略,着力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科技扶贫“五大扶贫”攻坚战,全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机制,统筹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堰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2013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62.5亿元,同比增长32.4%;财政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五县一市共完成投资286.1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6.2%。
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把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县乡村交通、市内干线交通建设,完善内畅、外连的区域性交通网络,着力构建立体化、广覆盖的骨架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一年来,全市开工建设29个省级、200个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工程,新修乡村公路1348公里,纳入片区规划的重点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四条高速公路共完成投资230亿元,占总投资的72%;武当山机场、丹江口环库公路建设获得批准并启动建设。
坚持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着力推进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建成开放型、多功能、有特色、辐射强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6个县市城区、一批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支撑、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涌现了以竹房城镇带沿线水坪镇、宝丰镇、军店镇集聚发展的新态势。
坚持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电视、通信“五通”建设,全力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加固、移土培肥、低丘岗地改造等农田水利设施和电网、绿色能源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来,全市共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解决 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平方公里。
产业扶贫增强发展后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市委、市政府把兴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将7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加大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联动试点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市场”的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县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
根据十堰实际,十堰提出了“一主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全力服务东风公司,支持地方企业差异发展,做强、做大汽车产业。东风特汽、三环专汽、同创汽车同步器、川路汽车等一批汽车骨干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十堰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发展并重,加大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十堰扶贫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一年来,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5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2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42.9%;坚持加快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
产业发展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十堰逐步走出了“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
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家园
一般来说,扶贫开发地区都处于深山区、高原区,许多地方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也因此扶贫开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处于重要地位,意义更为重大。贫困地区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是十堰扶贫开发最大的财富。近年来,十堰牢固树立绿色扶贫理念,坚持把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保护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等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以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和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为重点,统筹推进搬迁扶贫、生态移民、移民安置、整村扶贫、防灾抗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展犟河、神定河、泗河(马家河、茅塔河)、官山河、剑河五条河流生态化治理,投入资金3.8亿元,清除淤泥800万立方米;完成植树造林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8%;扎实开展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工程,整治排污口800个,在线监控47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扎实开展“清水行动”, 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严查重罚。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建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1.2万个。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齐头并进,为十堰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竹山县上庸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及武当山特区大湾村、张湾区花果街办桃子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郧西观音镇天河口村“两镇五村”被授予2012年 “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称号。十堰,一个生物多样、生态优良、生活富裕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正在形成。
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
走在郧县柳陂镇梯子沟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秀美的新农村画卷。乡村公路延伸山外,小洋楼拔地而起,樱桃树漫山遍野,大棚蔬菜丰收在望,厕所、猪栏修葺一新,昔日贫困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宽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挂着液晶彩电,一尘不染的客厅里摆放着高档仿真皮沙发。这是该村扶贫搬迁户曹培勇的新家。
梯子沟村的变化,只是十堰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民生,乃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十堰始终把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堰坚持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的保障性制度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等重大民生扶贫工程,努力实现保障扶贫的长短结合、点面兼顾、统筹推进。
一年来,全市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 97.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农民看病就医“一卡通”全面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记录着十堰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取得的显著成绩。
科技创新助推持续发展
2012年5月27日,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在武汉召开。十堰合骏实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 “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占全省总量的25.6%,位居全省第一。
2012年6月1日,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在郧西工业园区揭牌。省科技厅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帮助郧西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将郧西培育成科技扶贫示范县。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周霁在收听收看会议后指出,十堰的进步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对十堰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弯道超越、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十堰市围绕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引导科技人才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的职能作用,着力强化扶贫的人才支持、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农村经纪人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抢抓国家科技部联系十堰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机遇,加快推进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54.96亿元,郧西县建成全省第一家县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竹溪县成为“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开发试点县”。
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十堰正铿锵前行。“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这种“滚雪球”式的带动促进作用,一定会让群众过上更幸福、更富裕的生活。(十堰日报记者 余 杰 通讯员 王 锋 报道)
——十堰大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纪实
编者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政府矢志追求的奋斗目标。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是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针对新阶段扶贫开发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在新时期扶贫开发上的具体体现,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相继启动秦巴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以来,十堰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要求,创新机制,统筹发展,扎实推进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建设,大力实施“一核多支点”发展战略,着力打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科技扶贫“五大扶贫”攻坚战,全市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机制,统筹发展,贫困群众收入持续增加,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堰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脱贫致富之路。2013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60亿元,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462.5亿元,同比增长32.4%;财政收入60.9亿元,同比增长4.5%。其中,五县一市共完成投资286.1亿元,同比增长34.2%,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6.2%。
完善设施夯实发展基础
坚持把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片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强铁路、高速公路、水运和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推进县乡村交通、市内干线交通建设,完善内畅、外连的区域性交通网络,着力构建立体化、广覆盖的骨架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性交通枢纽。一年来,全市开工建设29个省级、200个市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工程,新修乡村公路1348公里,纳入片区规划的重点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十房、谷竹、十白、郧十四条高速公路共完成投资230亿元,占总投资的72%;武当山机场、丹江口环库公路建设获得批准并启动建设。
坚持加快老城区改造步伐,着力推进十堰生态滨江新区建设,努力把中心城区建成开放型、多功能、有特色、辐射强的现代化城市。
坚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6个县市城区、一批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支撑、中心镇为节点的现代城镇体系,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涌现了以竹房城镇带沿线水坪镇、宝丰镇、军店镇集聚发展的新态势。
坚持统筹推进农村水、电、路、电视、通信“五通”建设,全力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加固、移土培肥、低丘岗地改造等农田水利设施和电网、绿色能源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来,全市共除险加固病险水库21座,解决 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20平方公里。
产业扶贫增强发展后劲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变“输血”为“造血”,必须要将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扶持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发展致富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
市委、市政府把兴致富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将7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发展项目,加大对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联动试点区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市场”的经营模式,努力形成“县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新格局。
根据十堰实际,十堰提出了“一主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全力服务东风公司,支持地方企业差异发展,做强、做大汽车产业。东风特汽、三环专汽、同创汽车同步器、川路汽车等一批汽车骨干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十堰市被科技部授予“国家商用车零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称号;坚持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发展并重,加大茶叶、核桃、中药材、山羊“四个百万”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以十堰扶贫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业。一年来,新建特色产业基地28.5万亩、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120个,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20亿元,同比增长42.9%;坚持加快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66亿元。
产业发展了,群众腰包鼓起来了,十堰逐步走出了“扶贫—脱贫—返贫”的怪圈。
生态建设打造美丽家园
一般来说,扶贫开发地区都处于深山区、高原区,许多地方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也因此扶贫开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处于重要地位,意义更为重大。贫困地区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生态环境优越、资源丰富,是十堰最大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更是十堰扶贫开发最大的财富。近年来,十堰牢固树立绿色扶贫理念,坚持把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水质保护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等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以加强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节能产业和绿色能源、循环经济为重点,统筹推进搬迁扶贫、生态移民、移民安置、整村扶贫、防灾抗灾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人文提升,外修生态,内修人文,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开展犟河、神定河、泗河(马家河、茅塔河)、官山河、剑河五条河流生态化治理,投入资金3.8亿元,清除淤泥800万立方米;完成植树造林3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4.8%;扎实开展饮用水源综合整治工程,整治排污口800个,在线监控47家重点工业企业排污;扎实开展“清水行动”, 对环境违法企业进行严查重罚。以“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为契机,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新建垃圾收集站、垃圾转运站1.2万个。
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齐头并进,为十堰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竹山县上庸镇、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以及武当山特区大湾村、张湾区花果街办桃子村、丹江口市六里坪镇孙家湾村、郧县青曲镇洪门铺村、郧西观音镇天河口村“两镇五村”被授予2012年 “省级生态乡镇”和“省级生态村”称号。十堰,一个生物多样、生态优良、生活富裕的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正在形成。
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
走在郧县柳陂镇梯子沟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和谐秀美的新农村画卷。乡村公路延伸山外,小洋楼拔地而起,樱桃树漫山遍野,大棚蔬菜丰收在望,厕所、猪栏修葺一新,昔日贫困山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宽敞明亮的三居室里挂着液晶彩电,一尘不染的客厅里摆放着高档仿真皮沙发。这是该村扶贫搬迁户曹培勇的新家。
梯子沟村的变化,只是十堰扶贫攻坚、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民生,乃党心所系,政之所行。十堰始终把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堰坚持进一步加强扶贫攻坚的保障性制度建设,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集中财力物力,实施一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等重大民生扶贫工程,努力实现保障扶贫的长短结合、点面兼顾、统筹推进。
一年来,全市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12万平方米,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个,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 97.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8%,农民看病就医“一卡通”全面实施。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记录着十堰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取得的显著成绩。
科技创新助推持续发展
2012年5月27日,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启动仪式在武汉召开。十堰合骏实业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被评为 “湖北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占全省总量的25.6%,位居全省第一。
2012年6月1日,省科技厅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在郧西工业园区揭牌。省科技厅将发挥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帮助郧西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将郧西培育成科技扶贫示范县。
2012年7月6日,全国科技创新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周霁在收听收看会议后指出,十堰的进步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对十堰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弯道超越、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打好扶贫攻坚战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十堰市围绕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科技扶贫项目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与协作,引导科技人才参与扶贫开发;充分发挥科技部门和乡镇农技站的职能作用,着力强化扶贫的人才支持、科技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农村经纪人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创业就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抢抓国家科技部联系十堰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机遇,加快推进秦巴山片区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服务(十堰)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154.96亿元,郧西县建成全省第一家县级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竹溪县成为“秦巴山片区科技扶贫开发试点县”。
在扶贫开发的道路上,十堰正铿锵前行。“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这种“滚雪球”式的带动促进作用,一定会让群众过上更幸福、更富裕的生活。(十堰日报记者 余 杰 通讯员 王 锋 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