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年末岁尾,前几日,在老家与邻里乡亲闲聊,他们对我这个身在他乡教书的后生虽然有些谦逊,但从他们拉家常的言语中还是让我听出了他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是啊!近年来,父老乡亲在政府正确引导下钱袋子渐渐鼓起来了、腰杆子也挺直了许多,但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隐形的存在另一种不小的开支——人情。近年来农村的“人情风”是越刮越烈,使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又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苦不堪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身负重荷,有苦难言呢?请听他们真实的故事。
一、名目多,没有淡季。
农民朋友一年忙到头,仔细盘算一年的收入是增加了,可到手的钱反而少了,原来不知不觉中一年的“人情”已占去年收入不小的比重,刘老汉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根据他们以往的经历,12月是农村中一年最“热闹”的日子,冬闲了,忙碌了一年的父老乡亲应该闲暇多了,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陆续回到了老家,谁知反而越到年底却更加忙碌,乡村一改往常的寂寞,到处是人声鼎沸,因此操办喜事的人就特别多,刘大爷说自冬月分以来,他一共喝了40多家的酒了,这腊月份已收到十几户的请帖。如此之多的人情债的确够他们受的了,有人初步统计,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要请多少次客,出生三天请客叫“喜三”、一个月后请客叫“满月”、出生一年请客叫“周岁”、出生十年叫“十岁”、接着是结婚、每逢3、6、9、叫“冲喜”,乡亲们月月请客,一年的收入大部分还了人情债,于是一年中没有多少消停的日子。
二、谈攀比,永无止境。
近年来,农村的“人情风”越刮越烈,为了邻里乡亲的祝贺,有的人无事找事办、小事大办、大事特办,有时为了一场“体面”的事,前后准备两个多月,不可否认这是乡亲们历来的习俗和对待人情的那种厚道与真诚,但在无形中却形成了一种相互的攀比,对于有钱人来说是小事一桩,而对于那些仅靠双手和血汗换来收入的农民朋友,要把人生中每一场事都办的“风风光光、万无一失”,的确无论从经济还是精力方面都会身心疲惫,有少部分困难的乡亲为了操办那场风光的喜事,竟然背上沉重的负担,苦苦奔波好几年,才能恢复“元气”。听王大爷说乔家的儿子订婚女方要求20000元的彩礼,宋家接媳妇要30000元的彩礼,农村人啊!一年中有多少人家能挣个三五万的,因为有了比较,又怕背后别人议论,乡亲们都会不顾一切的为了自己那份难得的“面子”而苦心挣扎。
三、让人情回归真情
谈到此,有些农民朋友肯定会说我是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其实我也是地道的农民出生,都是同样的经历,只不过有了一些新的认知,在记忆的深处,我不禁想起了过去的人情往来,那时由于农村条件差,遇到那家有喜事,背几十斤粮食,送几十个鸡蛋,提一壶酒……
当然过去送礼的方式永远不复存在了,但那时的乡亲们你来我往,照样心情舒畅、肝胆相照,我想,邻里乡亲应该放平心态,不要盲目攀比,今天你送50,明天我送100,这样下去,农民朋友的“人情风”将永无止境,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我们虽然富裕了,但一定要有正确的人情交往观念,千万不要因经济社会的某些因素而失去了邻里之间那份纯洁原始的乡土情谊,大家要勇敢的冲破“碍于面子”的束缚,在这个充满和谐与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我们一定要提倡文明、简朴、节约、适度的人情往来,反对奢侈、烂费、盲目的“大操大办”,让人情来往回归于真情,让人们之间的交情真实回归。(高运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