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组稿:方显春 夏行武 李文志
摄影撰文:叶永森 王素冰
谢伟关照伤残工友
人物档案:谢伟,男,1980年出生于田家坝镇北坝村,现为上海伟龙建筑公司总经理、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带有员工200余人。
不满30岁的他,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那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成就了他今天的一番事业。他常年带领百十名家乡农民工,凭着过硬的技术,苦心经营,精心管理,硬是在偌大的上海建筑行业扎下了根,闯出了一片小天地。在上海注册500万元,成立了伟龙建筑公司。他就是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十佳打工致富之星”谢伟。
孤身闯荡上海滩
1994年,当时仅有14的谢伟,时常看到家里吃了上顿无下顿,父母还要为几十元学费犯愁。为减轻家里负担,他初中没毕业,就偷偷孤身远赴上海自谋生路,连行李都没带。
一到上海,他这个从田家坝镇花栎村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少年,仰望着上海偌大的都市,这儿有自己一席容身之地吗?
年轻气盛的谢伟,下定决心要在上海滩立下足来。于是他每天从早到晚厚着脸皮到处求职,去过工厂,到过工地,进过公司,始终是“热脸膛着人家的冷屁股”,不是嫌他没文凭、没技术,就是嫌他还是个小娃子,这样过去了半个月,还是没人要。正当他身无分文为生存而犯难时,一家建筑工地上的几个老乡收留了他。老乡们挣点钱也很不容易,为了不白吃白喝,他主动为老乡们打下手。就这样从提灰桶、推车、扎钢筋、抹灰学起,即使再苦再累,他咬紧牙关,拼命地干。整整四年,他从一个幼小的学徒,硬是学到了一手过硬的建筑技术。
1998年,他有缘结识了一位浙江建筑老板,给他人生带来重大转机。那年正月,很多外地务工人员还没返岗,可急坏了催着验收需要清洁楼盘的浙江老板,刚好遇到了谢伟,许诺出4000元请谢伟把一栋楼盘打扫下,他二话没讲把这桩活儿干了。当这位老板十分感激地付他工钱时,他只收了12个工的600元工钱。他的诚实深深感动了这位浙江老板,当年这位老板主动把两项工程转包给他做,这年下来,他净赚了50多万元。
此后,他凭着诚信赢得了人缘,工程越接越多;凭着质量赢得了市场,项目越做越大;凭着善于学习丰富了技能技术,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1999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建筑队伍,注册500万元成立了伟龙建筑公司。头年就一下接揽了4项小型室内装潢和建筑工程,工程总额近200万元。工程接揽后,他倍加珍惜,严把工程质量,按期兑付工人工资。一年下来,虽赚了一点小钱,但要想在上海这地方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提高队伍的建筑技术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这样,他凭着过硬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个人信誉,无论在哪个工地上干活,都赢得了一些大老板和工人们的信任。大老板的活儿愿意让他做,工人们也愿意跟他干,工程越包越大,到2007年,发展到年承包工程总额近2000万元,手下聚集了200余人的建筑队伍。
爱心撑起一片睛空
多年闯荡上海滩的生涯,略有积蓄的谢伟,深知农民工打工挣钱的不易,从自己切身遭遇中,他更知外出民工权益保护的艰难。2000年,他在上海绿水华亭小区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当时与发包方老板口头谈好合同条款后,因彼此打交道多年,过于相信人的谢伟并没签订书面合同。工程完工结算时,发包方老板处处违背口头约定,没有合同凭据的谢伟,仅此项工程就亏损了70多万元,刚刚走上正轨的公司几乎破产。吃一堑长一智,谢伟深深懂得了商场有如战场,仅凭诚信的职业操守是不够的,必须遵循国家法律规范和合同约定规则。于是,他抽空加紧学习国家法律和合同规章,以提高应对市场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此后,谢伟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运行,生意越做越顺,公司越做越大。然而,当他时常看到家乡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而又茫然无助时,他内心深处感到刺痛,良知和乡情让他自愿担当起维护家乡民工权益的职责。2004年8月,田家坝镇南坝村张某承包了一项内外墙粉刷工程,竣工结算时老板只付了6万多元工程款,张某不仅分文没赚,还亏了3万多。知道内情后的谢伟,发现发包方利用了张某不懂上海行业价格规定,采取了欺诈行为。于是,他义务承担起为张某维护合法劳动收益权的责任,多次找上海市金山区信访办、劳动监察委员会,在他的积极奔走呼吁下,仅有了一周时间,发包方老板就一次性付清了张某13万元应得工程款。近几年来,谢伟帮助家乡民工解决劳资合同纠纷近60件次,追讨工程款和民工工资近500万元。
今年3月,田家坝镇腰店村的董某在江苏武进县一面条厂被轧断8个手指,老板只赔4万元就赶走了董某。老实本分的董某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打工不仅没挣到钱,还造成终身残疾,走途无路的他找到在上海的县人大代表谢伟。知情后,谢伟放下几个工地的工程,数次往返于上海、江苏之间,找当地的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帮董某确定为四级伤残后,又与老板洽谈,老板被迫支付12万元的伤残补助金。为此,董某表示要给予分成,他婉言谢绝,连车辆费用都没要,全是自己掏腰包。但按江苏的收入,董应获得24万元的最低赔偿,在笔者采访谢伟时,他正奔波在为董某的维权途中。近两年来,谢伟帮助处理家乡外出民工工伤事故4起,最高的达25万元,依法维护了家乡民工的权益。
割舍不了的乡情
致富思源。谢伟致富了,心系家乡的情结始终没变,用他的话说:“我富了不算富,家乡村民富了才算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近几年,家乡因受潘口水电站的影响,淹没区内的一切建设全部停建,每当春节回家看到家乡生他养他的山村还是那么贫困时,心中总涌动着一股酸愁。2005年底,他主动拿出2000元用于整修村级公路,并带动随他一起外出创业的几个小老板捐资,为此,他先后为家乡修路、建桥等公益建设捐资5万元。今年,他又拿出2000元资助两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还计划拿2万元用于村级公路提等升级。
每到一处工地采访,听到的是清一色的竹山口音,这些老乡介绍,在谢伟手下打工,有安全感,有活儿做,只要勤劳每年能挣个2万块。凭着对乡亲负责的精神,他工地上每年聚集有200多名竹山民工,许多家乡人从他那儿走上了打工致富路。他许下诺言,凡竹山籍的老乡到上海打工,可放心到他那里去干,他希望与老乡共同致富。
为更好地维护外出民工的权益,谢伟在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在竹山外出民工集中地成立工会组织的建议得到采纳落实。今年5月,县总工会在上海成立了“竹山县总工会驻沪建筑行业工作委员会”,在他的主动联系下,会员达800余人,为维护外出民工合法权益有效发挥了牵头作用。
谢伟是一名普通的县人大代表,他立足事业,用爱的奉献,在天地间无悔;他认真履职,用爱的责任,在群众中生根;他扶贫济困,用爱的感情,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
采访札记:成功老板爱看书
谢伟的轿车后座放着十几本书,内容从建筑建材的专业知识到各法律文本,让我们感到吃惊,天天忙着管理工地,忙着替乡亲维权,竟还能抽出时间来专心读书,实在让许多“有闲阶层”汗颜!
这年头,生活水平在提高,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忙于生计的人们看书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平时连文学娱乐书刊都懒得一读,更别说枯燥难读的专业书刊。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这些成功的老板来说,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读书不仅可以充实自已,更能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能把握好更多的商机,赚到更多的钱,这不正是“黄金屋”吗?
谌德全外出时不过是个小学四年级都没读完的乡村少年,经过若干年的学习锻炼,现在成为掌管上千人的企业法人,不仅能成功地管理经营企业,而且对行业内的各方面法律烂熟于心,同行朋友称他是只读了四年书的“研究生”。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一部分在实践中学习外,都是从专业书刊中学来的。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外出创业的老板们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在他们的车上、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谈到相关内容都说得头头是道,可见学习确实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会让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理性、更睿智,也就能在风起云涌的商海中多一分胜算,多一分成就。
摄影撰文:叶永森 王素冰
谢伟关照伤残工友
人物档案:谢伟,男,1980年出生于田家坝镇北坝村,现为上海伟龙建筑公司总经理、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带有员工200余人。
不满30岁的他,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然而那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成就了他今天的一番事业。他常年带领百十名家乡农民工,凭着过硬的技术,苦心经营,精心管理,硬是在偌大的上海建筑行业扎下了根,闯出了一片小天地。在上海注册500万元,成立了伟龙建筑公司。他就是县第十六届人大代表、“十佳打工致富之星”谢伟。
孤身闯荡上海滩
1994年,当时仅有14的谢伟,时常看到家里吃了上顿无下顿,父母还要为几十元学费犯愁。为减轻家里负担,他初中没毕业,就偷偷孤身远赴上海自谋生路,连行李都没带。
一到上海,他这个从田家坝镇花栎村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少年,仰望着上海偌大的都市,这儿有自己一席容身之地吗?
年轻气盛的谢伟,下定决心要在上海滩立下足来。于是他每天从早到晚厚着脸皮到处求职,去过工厂,到过工地,进过公司,始终是“热脸膛着人家的冷屁股”,不是嫌他没文凭、没技术,就是嫌他还是个小娃子,这样过去了半个月,还是没人要。正当他身无分文为生存而犯难时,一家建筑工地上的几个老乡收留了他。老乡们挣点钱也很不容易,为了不白吃白喝,他主动为老乡们打下手。就这样从提灰桶、推车、扎钢筋、抹灰学起,即使再苦再累,他咬紧牙关,拼命地干。整整四年,他从一个幼小的学徒,硬是学到了一手过硬的建筑技术。
1998年,他有缘结识了一位浙江建筑老板,给他人生带来重大转机。那年正月,很多外地务工人员还没返岗,可急坏了催着验收需要清洁楼盘的浙江老板,刚好遇到了谢伟,许诺出4000元请谢伟把一栋楼盘打扫下,他二话没讲把这桩活儿干了。当这位老板十分感激地付他工钱时,他只收了12个工的600元工钱。他的诚实深深感动了这位浙江老板,当年这位老板主动把两项工程转包给他做,这年下来,他净赚了50多万元。
此后,他凭着诚信赢得了人缘,工程越接越多;凭着质量赢得了市场,项目越做越大;凭着善于学习丰富了技能技术,企业管理越来越规范。1999年,他组建了自己的建筑队伍,注册500万元成立了伟龙建筑公司。头年就一下接揽了4项小型室内装潢和建筑工程,工程总额近200万元。工程接揽后,他倍加珍惜,严把工程质量,按期兑付工人工资。一年下来,虽赚了一点小钱,但要想在上海这地方获得更大的发展,必须提高队伍的建筑技术和企业的管理水平。就这样,他凭着过硬的工程质量和良好的个人信誉,无论在哪个工地上干活,都赢得了一些大老板和工人们的信任。大老板的活儿愿意让他做,工人们也愿意跟他干,工程越包越大,到2007年,发展到年承包工程总额近2000万元,手下聚集了200余人的建筑队伍。
爱心撑起一片睛空
多年闯荡上海滩的生涯,略有积蓄的谢伟,深知农民工打工挣钱的不易,从自己切身遭遇中,他更知外出民工权益保护的艰难。2000年,他在上海绿水华亭小区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当时与发包方老板口头谈好合同条款后,因彼此打交道多年,过于相信人的谢伟并没签订书面合同。工程完工结算时,发包方老板处处违背口头约定,没有合同凭据的谢伟,仅此项工程就亏损了70多万元,刚刚走上正轨的公司几乎破产。吃一堑长一智,谢伟深深懂得了商场有如战场,仅凭诚信的职业操守是不够的,必须遵循国家法律规范和合同约定规则。于是,他抽空加紧学习国家法律和合同规章,以提高应对市场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此后,谢伟严格按照合同约定运行,生意越做越顺,公司越做越大。然而,当他时常看到家乡民工合法权益受到侵犯而又茫然无助时,他内心深处感到刺痛,良知和乡情让他自愿担当起维护家乡民工权益的职责。2004年8月,田家坝镇南坝村张某承包了一项内外墙粉刷工程,竣工结算时老板只付了6万多元工程款,张某不仅分文没赚,还亏了3万多。知道内情后的谢伟,发现发包方利用了张某不懂上海行业价格规定,采取了欺诈行为。于是,他义务承担起为张某维护合法劳动收益权的责任,多次找上海市金山区信访办、劳动监察委员会,在他的积极奔走呼吁下,仅有了一周时间,发包方老板就一次性付清了张某13万元应得工程款。近几年来,谢伟帮助家乡民工解决劳资合同纠纷近60件次,追讨工程款和民工工资近500万元。
今年3月,田家坝镇腰店村的董某在江苏武进县一面条厂被轧断8个手指,老板只赔4万元就赶走了董某。老实本分的董某在外地人生地不熟,打工不仅没挣到钱,还造成终身残疾,走途无路的他找到在上海的县人大代表谢伟。知情后,谢伟放下几个工地的工程,数次往返于上海、江苏之间,找当地的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和中介机构,帮董某确定为四级伤残后,又与老板洽谈,老板被迫支付12万元的伤残补助金。为此,董某表示要给予分成,他婉言谢绝,连车辆费用都没要,全是自己掏腰包。但按江苏的收入,董应获得24万元的最低赔偿,在笔者采访谢伟时,他正奔波在为董某的维权途中。近两年来,谢伟帮助处理家乡外出民工工伤事故4起,最高的达25万元,依法维护了家乡民工的权益。
割舍不了的乡情
致富思源。谢伟致富了,心系家乡的情结始终没变,用他的话说:“我富了不算富,家乡村民富了才算富。”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去做的。
近几年,家乡因受潘口水电站的影响,淹没区内的一切建设全部停建,每当春节回家看到家乡生他养他的山村还是那么贫困时,心中总涌动着一股酸愁。2005年底,他主动拿出2000元用于整修村级公路,并带动随他一起外出创业的几个小老板捐资,为此,他先后为家乡修路、建桥等公益建设捐资5万元。今年,他又拿出2000元资助两名贫困孩子重返校园,还计划拿2万元用于村级公路提等升级。
每到一处工地采访,听到的是清一色的竹山口音,这些老乡介绍,在谢伟手下打工,有安全感,有活儿做,只要勤劳每年能挣个2万块。凭着对乡亲负责的精神,他工地上每年聚集有200多名竹山民工,许多家乡人从他那儿走上了打工致富路。他许下诺言,凡竹山籍的老乡到上海打工,可放心到他那里去干,他希望与老乡共同致富。
为更好地维护外出民工的权益,谢伟在县第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在竹山外出民工集中地成立工会组织的建议得到采纳落实。今年5月,县总工会在上海成立了“竹山县总工会驻沪建筑行业工作委员会”,在他的主动联系下,会员达800余人,为维护外出民工合法权益有效发挥了牵头作用。
谢伟是一名普通的县人大代表,他立足事业,用爱的奉献,在天地间无悔;他认真履职,用爱的责任,在群众中生根;他扶贫济困,用爱的感情,诠释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使命。
采访札记:成功老板爱看书
谢伟的轿车后座放着十几本书,内容从建筑建材的专业知识到各法律文本,让我们感到吃惊,天天忙着管理工地,忙着替乡亲维权,竟还能抽出时间来专心读书,实在让许多“有闲阶层”汗颜!
这年头,生活水平在提高,生存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忙于生计的人们看书的时间也就越来越少,平时连文学娱乐书刊都懒得一读,更别说枯燥难读的专业书刊。但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对于这些成功的老板来说,这句话再贴切不过了。读书不仅可以充实自已,更能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就能把握好更多的商机,赚到更多的钱,这不正是“黄金屋”吗?
谌德全外出时不过是个小学四年级都没读完的乡村少年,经过若干年的学习锻炼,现在成为掌管上千人的企业法人,不仅能成功地管理经营企业,而且对行业内的各方面法律烂熟于心,同行朋友称他是只读了四年书的“研究生”。这些知识的获得,除一部分在实践中学习外,都是从专业书刊中学来的。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发现,这些外出创业的老板们文化程度都不高,但在他们的车上、办公桌上都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谈到相关内容都说得头头是道,可见学习确实是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用知识武装起来的头脑,会让他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理性、更睿智,也就能在风起云涌的商海中多一分胜算,多一分成就。
相关新闻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