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栋别致的瓦房宽敞明亮,一整面墙的奖状鲜艳夺目,一排排齐整的木板床干净整洁,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围坐在一起剥竹笋,一阵欢笑声在院子里流淌……“五·一”前夕,当我们走进竹坪乡周家湾村一组农妇陈德玲家,便被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的温暖气氛深深地感染了。
陈大姐今年51岁,给人的印象是朴实、干净、精干、利落。在她的家中,现在有19孩子,最小的名叫陈磊,今年才8岁,上小学二年级;最大的是赵波,今年16岁,马上初三学毕业。小陈磊是去年来到陈大姐家的,而赵波已经在这里呆了8年,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处境,就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这里,是他们赖以栖身的“家”,除上学时间外,吃喝拉撒睡都在这儿。陈大姐说,最多时有家里住了21个孩子,就现在19个家里也住不下,她还在相邻的院后租了一大间房子,作为“男生院”,供男孩子晚上住宿,让女孩子住在自己屋子里,“姑娘们胆子小,住在身边好照顾些”。陈大姐笑着解释。
问及创办这所“留守儿童之家”初衷时,陈大姐说,刚开始是自己的两个小孩上学,因学校离家较远,每天都要接送他们上学,农忙时,也顺带接送一下邻居和亲戚家门的小孩,1994年,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小孩无人接送和看管,于是大家都委托她帮忙接送或在她家吃饭,到2000年,已有6、7个小孩吃住在她家,每月交一点生活费。在陈大姐的悉心照料下,留守儿童在她家过的即舒心又快乐,在解决了家长们后顾之忧的同时,也为陈大姐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为一举两得。为此陈大姐的名气逐渐在村内村外大了起来,不断有家长把小孩送来,请求她帮忙照看,自己好一门心思出去打工挣钱,慢慢地这个家庭“成员”越来越多了。“现在,实在是住不下了,不然,还有更多的父母要送孩子来。”陈大姐说。
这么多孩子如何管理呢?陈大姐说:近二十个小孩,管理起来确实不容易,从他们的吃喝拉撒睡,到洗补病玩学都得面面俱到,不能有一点马虎,现在各家的小孩都不多,别人把小孩交给你了就得对别人家长负责,不能仅仅是给他点饭吃,有个地方睡觉就可以了,必须在各个方面都要进行管理、服务和督导。陈大姐说:原来她还种了几亩田地,随着年龄的增大,体力逐渐下降,精力跟不上来,在乡政府工作的爱人便劝她不再种地,专门负责管理这些小孩。乡政府在了解这些情况后,也极力鼓励她专门经营好这个大家庭,并在资金和其他方面予以扶持,现在的陈大姐一门心思为留守儿童做好服务。在堂屋的正面墙壁上,我们看到一张由学生抄写的“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包括对孩子的言行举止、学习劳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约束。比如:。随地吐痰,罚写500字;不按时完成作业、打架骂人罚写1000字,并罚扫地三天;起床不叠被子,罚写200字,不参加劳动、早上不锻炼罚写500字等等。也有奖励的措施,如:考试在全班前三名的,奖励10元钱;获得“三好学生”的奖励20元钱,并且一个星期内可以不参加集体劳动。陈大姐说,不论是奖励还是处罚,都要严格兑现的。
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陈大姐说:由于现在留守孩子比较多,还不断有家长要求把孩子送来,现有的几间瓦房容量有限,不能再增加人员了,所以,乡政府决定今年在新街道盖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成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让自己牵头,让更多的留守儿童到这里来,为更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解除后顾之忧,安安心心在外务工创业。“那时候,我还要忙些。”陈大姐笑容里透着自豪。(李荣山 李文志 张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