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在何处?
发布时间: 2007-05-27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农业新技术推广,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在上世纪末,我县先后推广了“旱地预留行分带轮作多熟套种”、“农作物地膜覆盖栽培”、“水稻两段育秧”、“油菜高垄双行栽培”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对大幅度提高山区农作物产量,解决农户温饱,促进结构调整,加快脱贫致富,发展山区经济,都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近年来,我县农业科技人员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针对山区农业发展实际,在自身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新式简化旱育抛栽”、“优质油菜一种双收”、“洋芋免耕覆盖栽培”等轻型、简化、高效栽培新技术,但在新技术推广中,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新技术推广速度与技术人员期望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以推广“水稻旱育抛栽”技术为例。水稻旱育抛栽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该技术将水稻育秧由传统的“水育”改为“旱育”,同时改水稻 “插秧”为“抛栽”,免去了水稻水育秧与插秧工序,再配合“免耕”(或机耕)与“机收”,使种植水稻这一过去需要多人参与的重体力劳动,如今只需要一人就能够轻松完成。由于该技术不仅省工、省力,节省成本,而且能够提高水稻产量与种植效益,特别适合在缺乏青壮年劳力的山区农村推广,因而受到我县农技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5年开始,县农业局一直将其列为重点示范项目,连续三年在水稻主产区为农户现场示范,引导农户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但至今年推广面仍然局限在几个示范点上。
  明明是很受农户欢迎的栽培新技术,近几年推广起来为何这样难呢?对此我们进行了调查与反思。
  首先,缺乏政府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是新技术推广难的首要原因。过去,一些农业新技术推广速度较快,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功不可没。以我县推广地膜覆盖技术为例,该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试验成功后,受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作为政府自身的重要工作来抓,抽调人力,组织物力、财力,开展大面积示范与高产攻关。对示范所需的地膜、化肥等农资,政府予以补贴,对示范所需技术力量,从全县统一调度,同时对技术推广的进度、质量与效果,进行跟踪检查、督办、问责,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责任心与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该项技术的推广。在短短的四到五年中,该项技术在已我县全面铺开,面积达数万亩,为解决高山农户吃饭问题、减少山区贫困人口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我县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推广“掖单”系列紧凑型玉米时,也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推进,头年布点试种,第二年规模示范,第三年紧凑型玉米即在全县得到大面积推广,有效地解决了山区玉米倒伏问题,使玉米平均产量由每亩200~300公斤迅速提高到300~400公斤。过去玉米最高亩产很难突破400公斤,推广紧凑型玉米后,高产田块玉米亩产轻松突破500公斤,最高亩产甚至超过800公斤,使玉米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但近年来,随着山区粮食供应状况的根本好转,政府将主要精力逐渐转移到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上。少数年轻干部由于对农业了解不深,认为农业技术农民都会,没有“技术含量”,没有“经济效益”。还有的错误地认为新技术推广是农业部门的事,致使支持农业新技术推广力度明显削弱。事实上,没有了政府的组织与推动,单靠技术部门搞推广难有大的作为。近年来我县推广水稻旱育抛栽技术,尽管农技人员尽职尽责,深入田间地头面对面指导,但每次现场示范时因缺少“观众”,影响不大。笔者曾亲耳听到一旁观的老农说:“这么好的技术,怎么不开个现场会?”却不知开现场会需要地方干部出面,若开个影响面大一点的现场会,更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组织。
  其次,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受自身经费限制,推广农业新技术有“心”无“力”。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过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是纳入政府编制的“行政干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工作,有地位、有经费,只要努力工作,就是一名“好干部”。但如今却不行,自从成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后,大多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被纳入事业单位,实行经费包干管理。在这种体制下,从事新技术推广等纯“公益性”服务越多,各种费用与开支就越大,自身的工资就越没有保障。死板的管理模式直接导致“越干贴钱越多,不干反能保本”局面逐步形成,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农技干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多本来很有事业心的农技干部,非常想为农民办点实事,在岗位上有所作为,但因为试验、示范、推广、宣传,动辄需要花钱,只好窝在办公室里,很少下乡宣传、调研、指导。乡镇一级的农技干部,如今更加困难。受翻来覆去改革影响,不少乡镇农技干部已人心涣散,很多乡镇农技干部如今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工作经费更是难以落实。不少过去专门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干部,因看不到从事“公益性”推广的前途,对从事推广工作逐渐失去了信心,只想卖点农资、赚点现钱维持生活。由于农业新技术推广很多时候并不能与经销物资直接联系起来,有的虽有直接联系,但市场放开后,经营农资户日渐众多,推广新技术并不一定能够为技术人员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因而不少从事经营的乡镇农技干部,对推广农业新技术兴趣并不大,“以推广促经营,抓经营促推广”,在基层很多地方实际上是一句空话。完全从事推广的乡镇农技干部,本来数量就少,经费欠缺,还要担负乡镇安排的各种非业务性工作,而且这部分干部对自己编制与身份能否保住还心中无底,不仅从事公益推广的时间有限,积极性也不是很高。
  其三,种粮效益低,务农人员整体素质下降,也制约了山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过去,山区青壮年劳力较多,综合素质较高,种植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大,农户对农业生产比较重视,对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因而新技术推广起来比较顺利。但近年来,山区从事农业生产比较效益较低,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打工收入已成为很多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家务农的农民,以妇女、老人居多,这部分劳力多数文化素质偏低、传统观念牢固,接受新事物较慢,对运用新技术缺乏热情,致使新技术推广难度明显加大。有的农户觉得农业生产效益太低,打工挣钱更加容易,对农业生产不够重视,也使农业新技术推广比以往更加困难。
  我国是农业大国,山区大多数是工业落后、以农为主的贫困县地区。近年来,山区尽管从事农业生产效益较低,大批劳力外出打工,农业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收入中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但我国的国情与山区的实情都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保证粮食基本自给不能动摇。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以为,作为政府部门,在抓经济的同时,仍要高度关注农业问题,注重粮食生产这一“安天下、稳民心”基础产业,对农业新技术推广继续给予大力支持。对从事农业新技术推广的基层农技干部,既要保证“养人”,又要安排经费“养事”,要让其既能安心工作,又能搞好工作。作为基层农技干部,要振奋精神,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努力工作,奋发有为,用扎实的业绩来赢得政府的支持,农民的认可。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尽量推出新形势下农民需要的各种新技术,满足新时期农民新需求。作为农民,也要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不断学习,通过采用农业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与劳动强度,提高粮食产量、产值与效益。这样,山区的农村才会更加和谐稳定,山区的农业才有活力与希望。(熊飞)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