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拾老家房子,竟然在父亲的一个老柜子中发现一枚长方体的私人印章。这印章长10厘米,宽4厘米,厚约4厘米,用质地坚实的硬木雕成,上面用阳文刻着“黄理堂”三字,比现在私人印章要大十多倍。好奇之下,遂向年近七旬的父亲询问,原来竟是我太的一枚拜年专用章,并由此了解到了100年前流行于竹山县城现在已经改变了的拜年习俗,现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上个世纪初,竹山县城的新年讲究非常多,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更是把这些习俗看成金科玉律。“初一不出门”就是这些讲究之一。新春初一,家家都把大门虚掩,一家人坐在家中烤火闲谈,均不到别人家串门,也没人到自家走动,连街道上也少有几个行走的人。可是,下属与上司、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关系比较亲密的都少不了要通过拜年表示新春敬意,于是就出现了用于拜年专用的方章。方章上刻有拜年人的名号,拜年人提前裁好红纸,用方章蘸上黑色印泥盖在上面,就制成了一张拜贴。走到需要拜年人家的门口,用手将虚掩的大门轻拍几下,高喊一声:“拜年啦!”就将已盖章的红纸条从门缝中塞进去,既不进门打扰,更不喝茶吃烟,径直再去下一家。三天年过罢,被拜年的人家就开始接春客,凡是从门缝中塞进拜贴的都是被请之客,至此开始轮流坐庄,互相邀接,极似今天流行的“磨盘会”。
我太黄显道,号理堂,曾担任明清、城西一带保正,职务类似于今天村委会主任,家中所收藏的印章即为他拜年所用。老太去逝时已有九十高龄,且距今已有六十余年,由此来看,拜年用印章的习俗估计在100余年前左右。因系口传没有考证,此习俗介绍不全之处望老一代人指正。 (黄隆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