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灿 赵崇友
“颜如玉”在我们的心中总是那样的美好。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本意是说书读好了,可以赢得如花似玉的美女,这显然很夸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改变气质、容颜变美,这的确是很有道理。
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宋代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就是说,读书可使人面目可爱,语言有味了。这里的“可爱”、“可憎”,自然不是指天然相貌的美丑,而是人的一种风韵、一种气度,因为读书,就是接受文化营养的滋润,日子久了,容颜自然会在书香中熏染得貌美如花。缺乏文化的人,就是躯体失去了灵魂,无论如何也难以滋长富有生气的风韵和高雅美好的气度的。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演绎着书的精髓。读破万卷书,写得好文章。无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独守心灵月亮的《论语》、《孟子》、《老子》,还是那集爱国、美人、香草于一体的《离骚》,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都是书的精品,是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传承文明的象征。
唐代有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物事人非的感慨,有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的哀叹,有王勃“老当益壮,宁可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
还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有苏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还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
及至元曲、明清小说,我不能不说到《红楼梦》,大观园文化成就很高的大有人在,无论是“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的宝钗,还是“病若西子胜三分”的黛玉,等等等等,都是那么清新脱俗,在探春结社的有关章回中,林黛玉有首诗极好,是咏白海棠的:“半卷香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月穹仙人缝缟袂,秘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出了贾府里诗美人更美的风采,写出了大观里才女辈出的篇章。一本《红楼梦》红遍海内外,造就了不知多少红学著子,就是这本《红楼梦》也曾让满腹经纶的伟人毛泽东连读五遍之多。同样,我们翻开《三国演义》,群雄争霸之场面、斗智斗勇之才干,让人惊叹,可谓是英雄人物竞风流跃然纸上。
这么多文化成就也映证了堂堂五千年的美丽文化,及至现代文,也是很丰美的,不同于古典文学,现代文更添直接与深情,各有千秋,却联结着同一个字:美。
学问的美给人以启示:读书吧,书的海洋美不胜收,美丽的学问观之赏心悦目,它拥有的内涵让人折服。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交朋友,好书读得越多,你高尚的朋友越多。俗话说“近朱者赤”那不也成了高尚的人了吗?
的确,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多少名人、伟人的出身贫寒,可是他们爱读书,“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使他们摆脱贫困,成了知识的主人、命运的主人、历史的主人。
大千世界,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相貌,我们无法改变原有的相貌,却能通过读书提高修养、增强气质。林肯在挑选雇员时,因一个应聘者相貌丑陋而拒绝录用。当他的秘书问他怎能以相貌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林肯说:“一个人40岁以后,就要对自己的面目负责。如果一个人40岁了,他的相貌还是那么别扭,那就是他读书不够啊。”
想来,很有道理,读书虽不能像搽一次化妆品那样“立竿见影”,但书读多了,却能潜移默化,使人生发生一种好的气质,好的风韵,记得那个相貌平常、而坚强向上的简·爱吗?想起那个异常丑陋却心地善良在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吗?还有不喜打扮的居里夫人,他们的精神内涵,孕育出一种光彩夺人的精神气质。这样看来,书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良师益友,书是做人的向导,书是思想者的灵魂,书可让人对将来充满无限的热爱,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作者系竹山一中高三学生 竹山县发改局干部)
“颜如玉”在我们的心中总是那样的美好。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话本意是说书读好了,可以赢得如花似玉的美女,这显然很夸张,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读书可以使人改变气质、容颜变美,这的确是很有道理。
关于这方面的观点,宋代黄山谷有句名言:“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也就是说,读书可使人面目可爱,语言有味了。这里的“可爱”、“可憎”,自然不是指天然相貌的美丑,而是人的一种风韵、一种气度,因为读书,就是接受文化营养的滋润,日子久了,容颜自然会在书香中熏染得貌美如花。缺乏文化的人,就是躯体失去了灵魂,无论如何也难以滋长富有生气的风韵和高雅美好的气度的。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演绎着书的精髓。读破万卷书,写得好文章。无论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独守心灵月亮的《论语》、《孟子》、《老子》,还是那集爱国、美人、香草于一体的《离骚》,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都是书的精品,是文化与历史的真实写照,是传承文明的象征。
唐代有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物事人非的感慨,有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死英雄泪满襟”的哀叹,有王勃“老当益壮,宁可移自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迈。
还有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情,有苏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脱,还有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忧愁。
及至元曲、明清小说,我不能不说到《红楼梦》,大观园文化成就很高的大有人在,无论是“容貌丰美,唇不点而红,眉不描而翠”的宝钗,还是“病若西子胜三分”的黛玉,等等等等,都是那么清新脱俗,在探春结社的有关章回中,林黛玉有首诗极好,是咏白海棠的:“半卷香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得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月穹仙人缝缟袂,秘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咏出了贾府里诗美人更美的风采,写出了大观里才女辈出的篇章。一本《红楼梦》红遍海内外,造就了不知多少红学著子,就是这本《红楼梦》也曾让满腹经纶的伟人毛泽东连读五遍之多。同样,我们翻开《三国演义》,群雄争霸之场面、斗智斗勇之才干,让人惊叹,可谓是英雄人物竞风流跃然纸上。
这么多文化成就也映证了堂堂五千年的美丽文化,及至现代文,也是很丰美的,不同于古典文学,现代文更添直接与深情,各有千秋,却联结着同一个字:美。
学问的美给人以启示:读书吧,书的海洋美不胜收,美丽的学问观之赏心悦目,它拥有的内涵让人折服。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交朋友,好书读得越多,你高尚的朋友越多。俗话说“近朱者赤”那不也成了高尚的人了吗?
的确,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多少名人、伟人的出身贫寒,可是他们爱读书,“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读书使他们摆脱贫困,成了知识的主人、命运的主人、历史的主人。
大千世界,不同的基因决定了不同的相貌,我们无法改变原有的相貌,却能通过读书提高修养、增强气质。林肯在挑选雇员时,因一个应聘者相貌丑陋而拒绝录用。当他的秘书问他怎能以相貌来评判一个人的能力的时候,林肯说:“一个人40岁以后,就要对自己的面目负责。如果一个人40岁了,他的相貌还是那么别扭,那就是他读书不够啊。”
想来,很有道理,读书虽不能像搽一次化妆品那样“立竿见影”,但书读多了,却能潜移默化,使人生发生一种好的气质,好的风韵,记得那个相貌平常、而坚强向上的简·爱吗?想起那个异常丑陋却心地善良在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吗?还有不喜打扮的居里夫人,他们的精神内涵,孕育出一种光彩夺人的精神气质。这样看来,书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良师益友,书是做人的向导,书是思想者的灵魂,书可让人对将来充满无限的热爱,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作者系竹山一中高三学生 竹山县发改局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