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
我县重点贫困村建设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发布时间: 2006-10-12 00:00 来源: 编辑:admin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受省政府委托,省扶贫办副主任林全华同志带领省政府考核验收组于9月22日至25日,对我县2004年省定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2005年党政主要领导扶贫开发责任制履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验收。林全华一行在副市长王华滔、市扶贫办主任曹芳明等领导的陪同下,先后深入到我县14个乡镇30个重点贫困村,采取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入农户的方式,对全县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和考核验收。在广泛调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考核验收组认为:我县党政主要领导全面履行了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对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率先垂范;扶贫工作重点突出,成效明显;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措施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产业发展形成规模;社会事业发展配套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顺利通过验收。
  考核验收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2004年以来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认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不仅成效显著,特色突出,而且为十堰乃至全省探索和总结了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新思路、新方式。具体表现在“四到位”、“五明显”和“六坚持”。“四到位”即:一是领导力量到位。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扶贫开发统揽工作全局,建立健全扶贫开发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县委书记書記直接与各乡镇党委书记和县直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办试点,亲自办示范,坚持亲自抓、负总责,县四大家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每年包抓1—2个重点贫困村,并负责达标验收。县直部门密切配合,带着责任真干,带着感情真帮。每个乡镇都配备了扶贫助理。二是办法措施到位。县委、县政府全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重点和难点,着力增加农民收入。始终把群众最关心、最关注、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择贫而扶,突出重点,科学布局,合理安排,重点贫困村建设突出了高寒和偏远山区。在布局上,坚持规划先远后近,先难后易,先贫后富,不搞城中村、路边花和盆景工程。项目规划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让群众广泛参与,实行群众“丢豆子”决策。项目实施认真落实“整村推进到哪里,通村水泥路修到哪里,特色产业规划到哪里,新农村建设试点布局到哪里”的建设思路。同时,大力实施“抓两头,带中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培植农村致富能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有效对接和“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三是项目资金扶持到位。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项目资金管理,制订了政策,出台了文件,明确了扶贫资金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工作职责,规范资金使用行为。同时,始终坚持部门联动,充分整合交通、农业、林业、水务、国土、民政等部门资金,保证了重点贫困村规划的落实,2004年以来,累计投入重点贫困村建设资金达4300多万元,村平投入都在100万元以上。重点贫困村项目资金管理规范,村级档案、台账清楚明白。四是检查落实到位。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选好配强重点贫困村村级班子,加强制度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县扶贫办全面履行参谋助手作用,重点贫困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全县整体工作始终坚持年初有规划、有目标,县委政府两个督查室坚持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终兑现。“五明显”即: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2004年以来,全县新增通路自然村1350个,新修通村水泥路50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村89个,新修水利设施15382处,行政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99%,实施扶贫搬迁5031户,农民群众行路难、就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用能难和灌溉难等“八难”问题初步解决。重点贫困村群众形象地说,现在我们“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用柴,走路不湿鞋,产业富起来”。二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壮大产业基地规模,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发展打工经济,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到2005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75元,比2003年增加194元。有的重点贫困村两年人均增长高达440多元。三是人居环境明显改观。通过大力实施以“三改一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重点村村容村貌得到了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村容村貌发生历史性变化。18个重点贫困村实施安居工程411户,建沼气池900口,群众称赞实施“三改一建”“解放了男人,漂亮了女人”。四是贫困人口明显下降。通过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实施扶贫搬迁,贫困人口明显下降。到200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2003年的14.3万人减少到13.27万人,减幅7.2%。五是文明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狠抓科技培训、基层组织建设、民主管理和“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等活动,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明显增强,特别是通过“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和实施“六大工程”(即:扶贫、信用、文化、生态、平安、健康),群众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人口与计划生育形势有了明显好转。“六坚持”即:一是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为核心,推进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工作的快速发展。县委、县政府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中之重,带着责任落实,带着感情谋划,带着真情实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县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扶贫和农村工作卓有成效。二是坚持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推进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和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培植优势、特色产业,着力解决产业化经营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推动了致富产业的形成,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三是坚持以村组公路、“三改一建”为建设基础,推进农村硬件建设和环境整治。
  经过近三年的新阶段扶贫开发,我县理清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提升新水平”的工作思路。同时县委政府在对县情进行科学审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突出三重点,坚持三结合”的扶贫开发工作方式,即:“突出三个重点”,就是扶贫开发以整村推进为重点,整村推进以培植主导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水利设施和生态家园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坚持三个结合”,就是坚持把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与“绿色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与片区开发相结合、与三个文明建设相结合,因村制宜,科学规划,强力推进,务求实效。实践证明,这种贴近工作实际、贴近群众需求、贴近扶持重点的扶贫模式和思路不仅为加快贫困乡村脱贫找到了新路子,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坚持依法依规,强化管理,推进扶贫资金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县委、县政府以提高扶贫效益为目标,强化了扶贫项目资金管理。出台了《竹山县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全面落实了“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监管走”的管理方式,严格执行“公示公告制、报账制和审计检查制”,把扶贫政策要求、扶贫项目内容、扶持标准和资金额度等通过文件和网络媒体等形式向社会公示、公告,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五是坚持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平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上新水平。县委政府在扶贫开发中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基础,突出重点,重点重抓,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实现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很好对接。六是坚持以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为抓手,推进扶贫体系建设和部门联席制度建设。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领导负责、部门帮扶、社会参与的责任制,进一步形成了领导真带、部门真帮、群众苦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氛围,全县上下扶贫开发工作的合力真正形成。考核验收组希望我县进一步探索和总结更好的做法和路子,尤其是在工作平衡和执行政策的规范上进一步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再上新水平。   (县扶贫办)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