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中医院退休职工的妻子潘龙琴,不在繁华的县城做生意,却偏偏跑到潘口乡集镇中学路口处租房开起了小吃店。由于其手艺独到、品种齐全,不仅为学生、周围群众、机关干部职工创造了一个早餐好去处,就连过往车辆师傅们也都热情光顾。潘龙琴给笔者算了一笔帐:她每天经营早点的毛收入在100元左右,除去各种成本、费用,每月纯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象潘龙琴一样,该乡已有400多人被吸引到集镇经商、务工。一种脱胎换骨的变化正在潘口乡悄悄发生。
近年来,潘口乡加大对集镇亮化、美化力度,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农民摆脱农产品市场的束缚,向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进镇造城兴市,此举成为潘口乡砸开农民增收“瓶颈”的利器。蓬勃兴起的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乡根据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对乡政府驻地进行了高起点的统筹规划,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让打工回乡创业者和农民在投资中生财,进一步加大引导的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户籍等方面进行倾斜。针对农民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繁琐的问题,成立便民服务工作队,职能部门合署办公,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
优惠政策对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小城镇建设又给农民进入集镇扩展了空间。据统计,该乡农村人口每年以2%的速度向集镇转移。在已经进入集镇的400多农民中,或经商、或务工、或兴办企业。他们日渐鼓起自己的腰包,住楼房、用手机、使燃气的同时,还创造出上千个就业机会,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内需,而且对农民的思维方式、精神理念等生活深层次结构发生了强烈冲击。该乡仅进入集镇创办企业的就有5户。农民进入集镇后,原来承包的山场、土地又反租给了种田能手,产生了能人经济。(梁时存)
近年来,潘口乡加大对集镇亮化、美化力度,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聚集效应,引导农民摆脱农产品市场的束缚,向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转移,让农民进镇造城兴市,此举成为潘口乡砸开农民增收“瓶颈”的利器。蓬勃兴起的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乡根据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特点,对乡政府驻地进行了高起点的统筹规划,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让打工回乡创业者和农民在投资中生财,进一步加大引导的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用地、用水、用电、户籍等方面进行倾斜。针对农民办理各种审批手续繁琐的问题,成立便民服务工作队,职能部门合署办公,让群众“只进一个门,只找一个人。”
优惠政策对农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小城镇建设又给农民进入集镇扩展了空间。据统计,该乡农村人口每年以2%的速度向集镇转移。在已经进入集镇的400多农民中,或经商、或务工、或兴办企业。他们日渐鼓起自己的腰包,住楼房、用手机、使燃气的同时,还创造出上千个就业机会,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内需,而且对农民的思维方式、精神理念等生活深层次结构发生了强烈冲击。该乡仅进入集镇创办企业的就有5户。农民进入集镇后,原来承包的山场、土地又反租给了种田能手,产生了能人经济。(梁时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