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峰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神秘幽远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幅自然纯净、不染纤尘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个集峡谷、瀑布、云海、森林、人文古迹于一体的人间仙景。
这就是镶嵌在鄂西北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竹山。
竹山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东中部地区进川入陕的重要通道。女娲炼石补天,古庸国文明,秦巴民风民俗,堵河源武陵峡风光,中国绿松石、肚倍、绿茶之乡,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构成了竹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以创世神话传说为主的女娲文化,以上庸古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竹山高腔、民歌故事、书法绘画、皮影剪纸、奇石盆景等为代表的堵河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以劳工大律师施洋、首义元勋张振武等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文化,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代表的现代十星级文化,形成了竹山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资源。古庸国历史悠远神秘,是秦巴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诗经中的鄘风、周南、召南大都产生在这里,周边的部落方国都以能够附庸为时尚。庸国被楚所灭后,庸国文明至此销声敛迹,成为千古之谜。但附庸风雅、庸人自扰、中庸之道、朝秦暮楚等现代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到庸国的蛛丝马迹。
就在这片悠远神秘的苍茫大地上,八百里堵河一路向北,默默流淌,见证沧桑,恒古不变,这就是竹山人的母亲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她养育了勤劳纯朴的堵河儿女,也见证了上庸古国的沧桑变迁。然而,千百年来,这流金淌银的堵河水,这深藏巴山堵水的百万水能资源,却总是与落后贫穷相伴,世世代代的堵河儿女,一直期盼着这一江清水,能够为他们带来福祉,带来希望!
静静的堵河在无言的歌唱,她在期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堵河人民在期盼,他们期盼,堵河为他们造福,为他们带来幸福!
千年梦想一朝圆。2007年的中秋月圆之夜,这个梦终于圆了,历经42年的勘察论证,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和希望,凝聚数届竹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心血的潘口水电站,最终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准。
2007年10月28日,潘口电站正式宣布开工!
这裂帛绝云的决定,唱响了堵河两岸,秦巴山风起云涌,堵河儿女踏歌来。
第一幕:堵河岁月如歌
竹山在古庸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有人说是因共工“触山”而得名,也有人说其“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称世。
竹山,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千百年来,竹山人过着择水而居,宁静而安祥的生活。
山为水之黛,水为山之眉,山水相依,演绎出风情万种的文化。堵河之滨的千年古镇田家坝,因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而久负盛名,代表古镇文化的历史遗迹——三盛庄园、黄州会馆,成为了堵河岸边民俗生活的博物馆。
田家坝,屋舍井然,田园紧致,阡陌向错,河边洗衣的姑娘,笑声朗朗,古老的村落,炊烟袅袅,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然而,这眼前的宁静祥和将因潘口水电站的建设而改变。数万群众将搬离他们祖祖辈辈生养栖息的故土,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竹山县面临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由此,竹山人民开始以秦巴山为琴,以堵河为弦,谱写一曲大开发、大建设的大移民新歌。
潘口水电站作为湖北省重点扶贫工程,总投资近44亿元、装机51.3万千瓦。竹山干部群众要在不到3年内搬迁22939名移民,完成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计复建任务,完成田家坝、官渡、深河三个集镇的迁建。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移民之多,在全国同类水电站建设中都是史无前例!
一个个千年古镇将成为水乡泽国,一代代村民将离开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园,堵河两岸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谁持彩练当空舞,改天换地竹山人。
第二幕 移民故土难离
移民的号角吹响了,古老绵亘的山村喧闹了。
2007年12月18日,全县90支移民工作队,500多名移民干部信心百倍走向移民主战场,“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忧、排千家难”,开启了一部宏伟壮丽的移民大迁移的交响诗,奏响了澎湃的堵河水电大开发序曲。
天下事事难,而水库移民被世界公认为“天下第一难”。竹山人民毅然选择了建设竹山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潘口水电站,那么就意味着要破解移民这个世界性难题。
热土难却,故土难离。屋后先辈栽下的核桃树还挂着青青的果子,春天种下的苞谷正在张着笑脸,青石的洗衣板,多少年的打磨,已光洁如镜,一草一木总关情。
堵水滔滔,恰似移民心中的波涛翻滚;青山悠悠,载不下移民心中的感情密码。告别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转身面对重建家园、重新创业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啊!移民面临搬迁,难免内心有一种不安与躁动。但为了竹山的明天,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面对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竹山人民顾大局,识大体,干群齐心协力同奏移民大迁移交响诗,同唱堵河水电大开发序曲。
57岁的李传知,身患糖尿病、食道癌,仍坚持战斗在移民工作岗位上。“我的生命在倒计时,其实人都是要死的,早一点晚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生之年能为潘口水电站出份力,也不枉这一生!”一个患食道癌作了开胸手术并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党员干部,依然坚守在移民工作一线,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工作队友们一起进村入户开展移民工作。
官渡镇街道居委会二组移民张久成、高润斌都为特困残疾人家庭,对于搬迁建房之事,想都不敢想,一心只想守住摇摇欲坠的几间黑土屋。县行政服务中心移民队队长余娇娥,了解实情后,一次次上门开导,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帮扶,解决住房和生活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上的是对故园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梦想。
让我再深情的看你一眼,我的故乡。这一回眸,热泪在眼中转,,心中有万语千言,只能再深情的看一眼。这一回头有多少不舍,可这一刻我只有用深情的目光,把故乡定格在心上。
多么感人的潘口电站移民,他们把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铭刻在堵河两岸。
吊桥上人来人往,移民工作是一座桥,它一头连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
第三幕 干群共建家园
就要离开了故土,把欢快的锣鼓打起来,送别的歌声唱起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爱声中,移民象高飞的雁群,向着温暖的地方迁徙。彩旗在风中飘扬,笑意写在脸上,这就是可亲可敬的潘口电站移民。
广大移民群众为了潘口水电站建设,舍弃了依恋难舍的旧山村,主动拆除朝夕与共的老房子。没有房子,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就在工棚里,桥洞下渡过艰难的生活。安置地的乡镇干部群众也把移民当亲人,拿出最好的宅基地,最好的当家田,给移民修建宽阔的水泥路、方便的自来水。当崭新的移民楼一幢幢拔地而起,移民们也把他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铭刻在堵河两岸的土地上。他们心中期望早一天住上新家,早一天见到电站的建成,为了这一切,他们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潘口乡鱼岭村四组村民何光华,家住电站导流洞口,当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需要他作出抉择时,他第一个搬出老屋,在补偿金没有到位时,自己多方筹措资金,两个月内建起新居;两河村移民杨文禄是特困户,补偿款不到一万元钱,在移民工作队的帮助下贷款,硬是凭着肩挑背驮、一砖一瓦地盖起一栋150多平米的两层楼房。
为使移民能早日迁入新居,广大移民干部与移民一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移民建房时,帮助移民拉水泥、购钢筋、抬预制板。移民搬进新家时,工作队干部帮忙搬家具,燃放烟花,送上礼金表示庆贺。
50岁的田家镇副镇长李著国,接到赴田家坝镇参与移民工作调令的当天,痛失长子。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忍住悲痛,匆匆赶到一线。一头扎进工作一线,五个月后才第一次回家。
这些移民干部是平凡的奉献者,是潘口电站3万移民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的铺路石。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象李传知、李著国、余娇娥这样可亲可敬的移民干部,在平凡的工作中,折射出无比高尚的人性光芒,才有了今天移民工作的决战决胜,才有了我县移民史上一个个奇迹的诞生。
在竹山县22939移民中,补偿资金在1万元以下的特困移民达296户,移民资金缺口较大;大规模集中建房,导致建筑材料紧张,哄抬物价随时可能发生。竹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将优惠政策向移民倾斜,出台了特困移民廉租房建设、建房困难补助、建材物价监管、移民建房零税费、土地熟化补贴、困难移民建房贴息贷款、移民优先享受低保救助等28项优惠政策。
两年来,累计减免移民建房、购房税费300万元,补贴水泥购销差价100万元,兑现搬迁奖励资金260万元,市县信用社为移民建房发放贷款8500万元。
为实现移民迁得出、安得下、能致富,竹山县委县政府坚持 “有土安置”原则,把最好的土地让给移民,使所有移民拥有土地数量达到安置标准或当地平均水平,保证人均拥有1亩特色产业基地和1分好菜地。在官渡镇移民新村,移民仅茶叶产业一项,年创收可达4000元左右。在全县53个移民新区,所有移民安置区全部安排在省道沿线,移民新区商店、学校、卫生室齐全,家家户户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电、栏圈、厕所、沼气“八配套”。
春去春回来,青山依旧在。堵河还在东流,只是换了人间。
在两年时间里,潘口电站移民实现了从高山到平地,从土墙房屋到“飞檐翘角马头墙、青瓦白墙格子窗”徽派新居的梦想。
堵河全流域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潘口电站首期移民首战告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首期移民全部落实安置到位,确保潘口水电站围堰如期截流。二期移民进展顺利,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潘口水电站2.3万移民安置任务,小漩电站移民也搬迁完毕,并同步推进了60多家机关迁建、53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交通、电力、通讯等各项专项设施复建,创造每月搬迁近千人、新建移民房屋2万多平方米的国内同类型水电站移民搬迁新记录,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自愿移民和谐搬迁的“潘口移民模式”。同时,2009年,潘口电站、小漩电站顺利实现围堰截流,龙背湾电站顺利开工,堵河水电大开发高潮不断,好戏连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面向阳光,心向大海,用心血和汗水写出了新的诗篇。
田家古镇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上庸镇,一个古老的地方,一个全新的小镇,青瓦鳞鳞,山墙错落,一间间江南民居耸立青山绿水中。
竹山县委政府以移民搬迁为契机,把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扶贫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潘口移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华丽转身,向世人展现了另一番惊艳; 一座座徽派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依山而建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还有一座座移民学校,一架架钢筋混凝土的大桥……
两年时间内竹山县迁建集镇3座,新建移民新区53个,移民建房71万平方米,并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信等专项设施复建。
两年苦战,连战连捷。在移民工作前线,在那段火热紧张的日子里,每天每刻,每个场景都让人心灵感到强烈的震撼!在那些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中,都让我们深深感到移民伟大,移民干部伟大,移民精神伟大!45万竹山人民在移民搬迁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以“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倾心尽力、真抓实干的敬业精神,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潘口移民精神。打造了“两年征地10000亩,建房71万平方米,累计搬迁2万人,修建环库公路160公里,新建三个集镇和53个集中安置点”的“潘口移民速度”。 探索了“组织指挥、移民资金运行、部门全程包保、移民推进、项目管理”的“潘口移民模式”。积累了“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移民工作大合唱;坚持县内整合资源、集中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难题;坚持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一包到底不脱钩;坚持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做到和谐移民”的“潘口移民经验”。
第五幕 谋划美好蓝图
实践证明,潘口移民精神是我们加快堵河流域水电大移民乃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制胜法宝,是推动竹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竹山人民为生态水电大县建设而不懈奋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省长李鸿忠、省委常委张昌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春明、副省长田承忠等领导,都对新形式下潘口电站移民的成功实践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竹山县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移民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由于工作做得好,顺利实现了“和谐移民”目标,其经验值得重视。省领导宋育英、黄先耀,省水利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移民局等部门领导在竹山调研时,也对潘口水电站移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竹山的前景美好,发展的事业伟大!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竹山县将进一步抢抓堵河水电大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机遇,趋利避害,顽强拼搏,克难奋进,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奋力推进“加快五化步伐、实施五县共建”发展战略,在开拓创新中寻求突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开放活县、项目强县、工业兴县、诚信立县”四大战略,致力于把竹山建设成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山区经济强县和鄂西生态文化圈的重要经济板块。
又是一个春天。家乡的茶园开满面了花,我们的歌声向天涯。
堵河一路北上东去,奔流大海。
竹山,这片古老的土地,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春意盎然,踏歌而行。
竹山人在歌唱。堵河在歌唱。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神秘幽远的世外桃源。
这是一幅自然纯净、不染纤尘的山水画卷。
这是一个集峡谷、瀑布、云海、森林、人文古迹于一体的人间仙景。
这就是镶嵌在鄂西北山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竹山。
竹山县位于秦巴山区腹地,是东中部地区进川入陕的重要通道。女娲炼石补天,古庸国文明,秦巴民风民俗,堵河源武陵峡风光,中国绿松石、肚倍、绿茶之乡,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等,构成了竹山生态文化旅游的重要窗口。
以创世神话传说为主的女娲文化,以上庸古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竹山高腔、民歌故事、书法绘画、皮影剪纸、奇石盆景等为代表的堵河民间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以劳工大律师施洋、首义元勋张振武等为代表的革命传统文化,以十星级文明农户为代表的现代十星级文化,形成了竹山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资源。古庸国历史悠远神秘,是秦巴山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诗经中的鄘风、周南、召南大都产生在这里,周边的部落方国都以能够附庸为时尚。庸国被楚所灭后,庸国文明至此销声敛迹,成为千古之谜。但附庸风雅、庸人自扰、中庸之道、朝秦暮楚等现代成语中,我们仍然可以寻觅到庸国的蛛丝马迹。
就在这片悠远神秘的苍茫大地上,八百里堵河一路向北,默默流淌,见证沧桑,恒古不变,这就是竹山人的母亲河!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千百年来,她养育了勤劳纯朴的堵河儿女,也见证了上庸古国的沧桑变迁。然而,千百年来,这流金淌银的堵河水,这深藏巴山堵水的百万水能资源,却总是与落后贫穷相伴,世世代代的堵河儿女,一直期盼着这一江清水,能够为他们带来福祉,带来希望!
静静的堵河在无言的歌唱,她在期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堵河人民在期盼,他们期盼,堵河为他们造福,为他们带来幸福!
千年梦想一朝圆。2007年的中秋月圆之夜,这个梦终于圆了,历经42年的勘察论证,承载着几代人的梦想和希望,凝聚数届竹山县委、县政府领导心血的潘口水电站,最终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批准。
2007年10月28日,潘口电站正式宣布开工!
这裂帛绝云的决定,唱响了堵河两岸,秦巴山风起云涌,堵河儿女踏歌来。
第一幕:堵河岁月如歌
竹山在古庸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有人说是因共工“触山”而得名,也有人说其“茂林修竹、山清水秀”而称世。
竹山,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
千百年来,竹山人过着择水而居,宁静而安祥的生活。
山为水之黛,水为山之眉,山水相依,演绎出风情万种的文化。堵河之滨的千年古镇田家坝,因人口稠密,商贾云集而久负盛名,代表古镇文化的历史遗迹——三盛庄园、黄州会馆,成为了堵河岸边民俗生活的博物馆。
田家坝,屋舍井然,田园紧致,阡陌向错,河边洗衣的姑娘,笑声朗朗,古老的村落,炊烟袅袅,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然而,这眼前的宁静祥和将因潘口水电站的建设而改变。数万群众将搬离他们祖祖辈辈生养栖息的故土,这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竹山县面临最大的一次人口大迁徙!由此,竹山人民开始以秦巴山为琴,以堵河为弦,谱写一曲大开发、大建设的大移民新歌。
潘口水电站作为湖北省重点扶贫工程,总投资近44亿元、装机51.3万千瓦。竹山干部群众要在不到3年内搬迁22939名移民,完成交通、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计复建任务,完成田家坝、官渡、深河三个集镇的迁建。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移民之多,在全国同类水电站建设中都是史无前例!
一个个千年古镇将成为水乡泽国,一代代村民将离开养育了祖祖辈辈的家园,堵河两岸将翻开崭新的一页。
谁持彩练当空舞,改天换地竹山人。
第二幕 移民故土难离
移民的号角吹响了,古老绵亘的山村喧闹了。
2007年12月18日,全县90支移民工作队,500多名移民干部信心百倍走向移民主战场,“进千家门、知千家情、解千家忧、排千家难”,开启了一部宏伟壮丽的移民大迁移的交响诗,奏响了澎湃的堵河水电大开发序曲。
天下事事难,而水库移民被世界公认为“天下第一难”。竹山人民毅然选择了建设竹山历史上最大的水电工程——潘口水电站,那么就意味着要破解移民这个世界性难题。
热土难却,故土难离。屋后先辈栽下的核桃树还挂着青青的果子,春天种下的苞谷正在张着笑脸,青石的洗衣板,多少年的打磨,已光洁如镜,一草一木总关情。
堵水滔滔,恰似移民心中的波涛翻滚;青山悠悠,载不下移民心中的感情密码。告别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故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热土,转身面对重建家园、重新创业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一种离别啊!移民面临搬迁,难免内心有一种不安与躁动。但为了竹山的明天,为了子孙万代的幸福,面对一个千载难逢的大好发展机遇,竹山人民顾大局,识大体,干群齐心协力同奏移民大迁移交响诗,同唱堵河水电大开发序曲。
57岁的李传知,身患糖尿病、食道癌,仍坚持战斗在移民工作岗位上。“我的生命在倒计时,其实人都是要死的,早一点晚一点没有什么了不起,有生之年能为潘口水电站出份力,也不枉这一生!”一个患食道癌作了开胸手术并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党员干部,依然坚守在移民工作一线,与移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和工作队友们一起进村入户开展移民工作。
官渡镇街道居委会二组移民张久成、高润斌都为特困残疾人家庭,对于搬迁建房之事,想都不敢想,一心只想守住摇摇欲坠的几间黑土屋。县行政服务中心移民队队长余娇娥,了解实情后,一次次上门开导,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帮扶,解决住房和生活问题,消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能带走的都带走,带上的是对故园的留恋和对新生活的梦想。
让我再深情的看你一眼,我的故乡。这一回眸,热泪在眼中转,,心中有万语千言,只能再深情的看一眼。这一回头有多少不舍,可这一刻我只有用深情的目光,把故乡定格在心上。
多么感人的潘口电站移民,他们把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铭刻在堵河两岸。
吊桥上人来人往,移民工作是一座桥,它一头连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
第三幕 干群共建家园
就要离开了故土,把欢快的锣鼓打起来,送别的歌声唱起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爱声中,移民象高飞的雁群,向着温暖的地方迁徙。彩旗在风中飘扬,笑意写在脸上,这就是可亲可敬的潘口电站移民。
广大移民群众为了潘口水电站建设,舍弃了依恋难舍的旧山村,主动拆除朝夕与共的老房子。没有房子,没有安身立命的地方,他们就在工棚里,桥洞下渡过艰难的生活。安置地的乡镇干部群众也把移民当亲人,拿出最好的宅基地,最好的当家田,给移民修建宽阔的水泥路、方便的自来水。当崭新的移民楼一幢幢拔地而起,移民们也把他们深明大义、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铭刻在堵河两岸的土地上。他们心中期望早一天住上新家,早一天见到电站的建成,为了这一切,他们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潘口乡鱼岭村四组村民何光华,家住电站导流洞口,当国家重点项目建设需要他作出抉择时,他第一个搬出老屋,在补偿金没有到位时,自己多方筹措资金,两个月内建起新居;两河村移民杨文禄是特困户,补偿款不到一万元钱,在移民工作队的帮助下贷款,硬是凭着肩挑背驮、一砖一瓦地盖起一栋150多平米的两层楼房。
为使移民能早日迁入新居,广大移民干部与移民一起风餐露宿,同甘共苦。移民建房时,帮助移民拉水泥、购钢筋、抬预制板。移民搬进新家时,工作队干部帮忙搬家具,燃放烟花,送上礼金表示庆贺。
50岁的田家镇副镇长李著国,接到赴田家坝镇参与移民工作调令的当天,痛失长子。可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忍住悲痛,匆匆赶到一线。一头扎进工作一线,五个月后才第一次回家。
这些移民干部是平凡的奉献者,是潘口电站3万移民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的铺路石。也正是有了许许多多象李传知、李著国、余娇娥这样可亲可敬的移民干部,在平凡的工作中,折射出无比高尚的人性光芒,才有了今天移民工作的决战决胜,才有了我县移民史上一个个奇迹的诞生。
在竹山县22939移民中,补偿资金在1万元以下的特困移民达296户,移民资金缺口较大;大规模集中建房,导致建筑材料紧张,哄抬物价随时可能发生。竹山县委、县政府及时将优惠政策向移民倾斜,出台了特困移民廉租房建设、建房困难补助、建材物价监管、移民建房零税费、土地熟化补贴、困难移民建房贴息贷款、移民优先享受低保救助等28项优惠政策。
两年来,累计减免移民建房、购房税费300万元,补贴水泥购销差价100万元,兑现搬迁奖励资金260万元,市县信用社为移民建房发放贷款8500万元。
为实现移民迁得出、安得下、能致富,竹山县委县政府坚持 “有土安置”原则,把最好的土地让给移民,使所有移民拥有土地数量达到安置标准或当地平均水平,保证人均拥有1亩特色产业基地和1分好菜地。在官渡镇移民新村,移民仅茶叶产业一项,年创收可达4000元左右。在全县53个移民新区,所有移民安置区全部安排在省道沿线,移民新区商店、学校、卫生室齐全,家家户户实现了水、电、路、通信、广电、栏圈、厕所、沼气“八配套”。
春去春回来,青山依旧在。堵河还在东流,只是换了人间。
在两年时间里,潘口电站移民实现了从高山到平地,从土墙房屋到“飞檐翘角马头墙、青瓦白墙格子窗”徽派新居的梦想。
堵河全流域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潘口电站首期移民首战告捷,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首期移民全部落实安置到位,确保潘口水电站围堰如期截流。二期移民进展顺利,提前一年基本完成了潘口水电站2.3万移民安置任务,小漩电站移民也搬迁完毕,并同步推进了60多家机关迁建、53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交通、电力、通讯等各项专项设施复建,创造每月搬迁近千人、新建移民房屋2万多平方米的国内同类型水电站移民搬迁新记录,探索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非自愿移民和谐搬迁的“潘口移民模式”。同时,2009年,潘口电站、小漩电站顺利实现围堰截流,龙背湾电站顺利开工,堵河水电大开发高潮不断,好戏连台,干部群众同心同德,面向阳光,心向大海,用心血和汗水写出了新的诗篇。
田家古镇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全新的上庸镇,一个古老的地方,一个全新的小镇,青瓦鳞鳞,山墙错落,一间间江南民居耸立青山绿水中。
竹山县委政府以移民搬迁为契机,把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扶贫开发、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潘口移民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终于华丽转身,向世人展现了另一番惊艳; 一座座徽派风格的建筑拔地而起,依山而建的农家小楼鳞次栉比,还有一座座移民学校,一架架钢筋混凝土的大桥……
两年时间内竹山县迁建集镇3座,新建移民新区53个,移民建房71万平方米,并同步推进了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信等专项设施复建。
两年苦战,连战连捷。在移民工作前线,在那段火热紧张的日子里,每天每刻,每个场景都让人心灵感到强烈的震撼!在那些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中,都让我们深深感到移民伟大,移民干部伟大,移民精神伟大!45万竹山人民在移民搬迁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以“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全局、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倾心尽力、真抓实干的敬业精神,万众一心、群策群力的团队精神”为主要内涵的潘口移民精神。打造了“两年征地10000亩,建房71万平方米,累计搬迁2万人,修建环库公路160公里,新建三个集镇和53个集中安置点”的“潘口移民速度”。 探索了“组织指挥、移民资金运行、部门全程包保、移民推进、项目管理”的“潘口移民模式”。积累了“坚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形成移民工作大合唱;坚持县内整合资源、集中集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发动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解难题;坚持全程跟踪、全方位服务,一包到底不脱钩;坚持及时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做到和谐移民”的“潘口移民经验”。
第五幕 谋划美好蓝图
实践证明,潘口移民精神是我们加快堵河流域水电大移民乃至促进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制胜法宝,是推动竹山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竹山人民为生态水电大县建设而不懈奋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的明天。
省长李鸿忠、省委常委张昌尔、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春明、副省长田承忠等领导,都对新形式下潘口电站移民的成功实践作出了重要批示。指出竹山县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移民人数多、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由于工作做得好,顺利实现了“和谐移民”目标,其经验值得重视。省领导宋育英、黄先耀,省水利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移民局等部门领导在竹山调研时,也对潘口水电站移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竹山的前景美好,发展的事业伟大!风正潮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竹山县将进一步抢抓堵河水电大开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谷竹高速公路建设机遇,趋利避害,顽强拼搏,克难奋进,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奋力推进“加快五化步伐、实施五县共建”发展战略,在开拓创新中寻求突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水电大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总体目标,继续实施“开放活县、项目强县、工业兴县、诚信立县”四大战略,致力于把竹山建设成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山区经济强县和鄂西生态文化圈的重要经济板块。
又是一个春天。家乡的茶园开满面了花,我们的歌声向天涯。
堵河一路北上东去,奔流大海。
竹山,这片古老的土地,正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春意盎然,踏歌而行。
竹山人在歌唱。堵河在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