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守望者
——110KV柳林变电站运行值班员工作、生活侧记
在柳林乡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因龙背湾电站搬迁,这里电视、电话信号中断,自来水供应停止,这里成了百里不见人影、不闻人声、外界隔绝的荒凉之地,但这里至今还在运行着变电站,为了服务电站建设和水电外送,变电站职工们仍然坚守“孤岛”,克服异常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6月20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对柳林110KV变电站值班员谭玉双、曾照红来说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柯皓带领公司政工科、工会办和变电工区负责人,冒着高温酷暑,长途跋涉来到变电站,看望慰问他们,为他们送来慰问金和新鲜的时令蔬菜。
柳林110KV变电站地处竹山南部山区柳林乡,距县城105公里。变电站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4年元月主变建成投产,主要服务南部山区16座水电站外送和柳林乡供电任务,高峰期水电外送能力达5.4万千瓦。自2010年龙背湾电站开工建设后,处在淹没线以下的柳林乡集镇实行了整体搬迁,地处柳林乡腹地的柳林变电站也属于搬迁之列,为服务电站工程建设、新集镇建设和淹没线以上的居民用电,在新变电站未建成投运之前,柳林变电站仍需要“服役”。截止2011年5月底前,原柳林乡集镇整体搬迁完毕,住房全部拆除,只有柳林变电站还静静地伫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俨然成为一个“孤岛”。
值班员曾照红告诉笔者,因变电站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从县城上来,坐车最快也需要4个多小时,大多数时间遇到电站施工造成交通中断或道路改线实行交通管制,一般坐6、8个小时的车都很正常,一趟路费单边平时40元,一遇节假日80—100元1人。 变电站现有5人值班,他和另外2名值班员都是柳林当地人,从原供电所调整过来上班的,都是电站建设移民对象,现在都搬迁到县城居住。为克服交通困难,运行值班每个班2人,每个值班员每10天轮休一次。
值班员谭玉双是当地老“水电”,他告诉笔者,从1987年参加工作一开始在柳林公祖电站上运行,1999年“两改一同价”实施后,到供电所上班,先后参与了全县多个乡镇的电网改造工程,后又在供电所从事营抄工作,对全乡的电网情况了如指掌。2008年因变电站人手短缺,调整到站上值班。他说,与供电所相比,站上值班虽然单纯些,但责任更大,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柳林集镇整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新址后,变电站员工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生活上的不便,以前日常生活用品、蔬菜都可以在当地买到,现在都必须在上班时一次性从县城带上来,临时应急一些医药用品都要打电话,托家人买好,找车捎过来。就在记者来访前几天,值班员曾照红的痛风病发了,脚痛无法走路,被紧急送到柳林新集镇去打针,晚上打完针又赶回来值班。
集镇搬迁后,这里的广电网络电视、电话信号中断和自来水的供应全部停止,变电站真正与外界隔绝,百里不见人影、不闻人声,最难耐的是孤独和寂寞。电视、电话、网路不通,就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打电话要站在房顶“追”信号,唯一保持畅通的是内线电话。值班员谭玉双说,每次接到来自县调度和生产上的指令他们都感觉特别亲切,就像是听到了亲人的声音。自来水供应中断后,站上人员自己动手把水从废弃的老水厂水塔接到站上,因为没经过过滤,水质很差,一遇到下雨天就不能饮用,他们只好穿过废墟,到变电站后面的大河里去提水,因道路湿滑,很容易摔倒。
正说着,设备巡视的时间到了,从控制室下来的曾师傅叫上谭师傅顶着烈日,一起走进开关厂,开始认真巡视设备运行情况。
半个小时后,两名值班员回到控制室开始记录设备巡视结果。据曾师傅介绍,龙背湾电站截流后,因为抢工期,施工点多,保持设备健康运行十分重要,加之近段时间柳林乡烤烟线路架设任务重,配合供电所停送电操作非常频繁,设备的巡视一点都不能马虎。
晚餐时间到了,曾师傅露了一手家常菜青椒炒黄瓜,倒也像模像样。
晚饭过后,换谭师傅上控制室了,这时曾师傅走出变电站大门,来到在站前空地上拔杂草,他说想利用空场种一些蔬菜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在与曾师傅言谈间了解到,柳林新变电站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新站将启用更先进的设备,不用人工巡视和操作,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到新站值班,眼前的这个变电站将退出运行,沉入水底,成为历史。同时,他说,虽然距离柳林新变电站建成投产还需一年多时间,时间难熬,但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一定会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让领导放心。
夜幕降临,透过变电站控制室玻璃窗晚景眺望夜空,群星闪耀。(黄龙君 杨明)

成为“孤岛”的110KV柳林变电站

按时巡视设备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高温下一丝不苟地巡视

穿过废墟去河道提水

没有电视业余时间职工在看书
——110KV柳林变电站运行值班员工作、生活侧记
在柳林乡大山深处有一个地方,因龙背湾电站搬迁,这里电视、电话信号中断,自来水供应停止,这里成了百里不见人影、不闻人声、外界隔绝的荒凉之地,但这里至今还在运行着变电站,为了服务电站建设和水电外送,变电站职工们仍然坚守“孤岛”,克服异常困难,用实际行动诠释“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和“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
6月20日,本来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日子,但对柳林110KV变电站值班员谭玉双、曾照红来说却是个难忘的日子,这天,县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工会主席柯皓带领公司政工科、工会办和变电工区负责人,冒着高温酷暑,长途跋涉来到变电站,看望慰问他们,为他们送来慰问金和新鲜的时令蔬菜。
柳林110KV变电站地处竹山南部山区柳林乡,距县城105公里。变电站于2002年开工建设,2004年元月主变建成投产,主要服务南部山区16座水电站外送和柳林乡供电任务,高峰期水电外送能力达5.4万千瓦。自2010年龙背湾电站开工建设后,处在淹没线以下的柳林乡集镇实行了整体搬迁,地处柳林乡腹地的柳林变电站也属于搬迁之列,为服务电站工程建设、新集镇建设和淹没线以上的居民用电,在新变电站未建成投运之前,柳林变电站仍需要“服役”。截止2011年5月底前,原柳林乡集镇整体搬迁完毕,住房全部拆除,只有柳林变电站还静静地伫立在一片废墟之中,俨然成为一个“孤岛”。
值班员曾照红告诉笔者,因变电站地处偏远,交通条件差,从县城上来,坐车最快也需要4个多小时,大多数时间遇到电站施工造成交通中断或道路改线实行交通管制,一般坐6、8个小时的车都很正常,一趟路费单边平时40元,一遇节假日80—100元1人。 变电站现有5人值班,他和另外2名值班员都是柳林当地人,从原供电所调整过来上班的,都是电站建设移民对象,现在都搬迁到县城居住。为克服交通困难,运行值班每个班2人,每个值班员每10天轮休一次。
值班员谭玉双是当地老“水电”,他告诉笔者,从1987年参加工作一开始在柳林公祖电站上运行,1999年“两改一同价”实施后,到供电所上班,先后参与了全县多个乡镇的电网改造工程,后又在供电所从事营抄工作,对全乡的电网情况了如指掌。2008年因变电站人手短缺,调整到站上值班。他说,与供电所相比,站上值班虽然单纯些,但责任更大,更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
柳林集镇整体搬迁到20公里以外的新址后,变电站员工面临最大的困难是生活上的不便,以前日常生活用品、蔬菜都可以在当地买到,现在都必须在上班时一次性从县城带上来,临时应急一些医药用品都要打电话,托家人买好,找车捎过来。就在记者来访前几天,值班员曾照红的痛风病发了,脚痛无法走路,被紧急送到柳林新集镇去打针,晚上打完针又赶回来值班。
集镇搬迁后,这里的广电网络电视、电话信号中断和自来水的供应全部停止,变电站真正与外界隔绝,百里不见人影、不闻人声,最难耐的是孤独和寂寞。电视、电话、网路不通,就连手机信号都不稳定,打电话要站在房顶“追”信号,唯一保持畅通的是内线电话。值班员谭玉双说,每次接到来自县调度和生产上的指令他们都感觉特别亲切,就像是听到了亲人的声音。自来水供应中断后,站上人员自己动手把水从废弃的老水厂水塔接到站上,因为没经过过滤,水质很差,一遇到下雨天就不能饮用,他们只好穿过废墟,到变电站后面的大河里去提水,因道路湿滑,很容易摔倒。
正说着,设备巡视的时间到了,从控制室下来的曾师傅叫上谭师傅顶着烈日,一起走进开关厂,开始认真巡视设备运行情况。
半个小时后,两名值班员回到控制室开始记录设备巡视结果。据曾师傅介绍,龙背湾电站截流后,因为抢工期,施工点多,保持设备健康运行十分重要,加之近段时间柳林乡烤烟线路架设任务重,配合供电所停送电操作非常频繁,设备的巡视一点都不能马虎。
晚餐时间到了,曾师傅露了一手家常菜青椒炒黄瓜,倒也像模像样。
晚饭过后,换谭师傅上控制室了,这时曾师傅走出变电站大门,来到在站前空地上拔杂草,他说想利用空场种一些蔬菜可以改善一下伙食。在与曾师傅言谈间了解到,柳林新变电站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土建工程基本完工,新站将启用更先进的设备,不用人工巡视和操作,到时候他们就可以到新站值班,眼前的这个变电站将退出运行,沉入水底,成为历史。同时,他说,虽然距离柳林新变电站建成投产还需一年多时间,时间难熬,但有公司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们一定会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让领导放心。
夜幕降临,透过变电站控制室玻璃窗晚景眺望夜空,群星闪耀。(黄龙君 杨明)

成为“孤岛”的110KV柳林变电站

按时巡视设备是每天必不可少的

高温下一丝不苟地巡视

穿过废墟去河道提水

没有电视业余时间职工在看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