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嘉庆十三年,贪官污吏,专横朝野,黎民百姓水深火热,哀鸿遍野。纷纷扯起造反的竿子,到处动乱。有一支白莲教义军,屡败官兵,因此震怒朝廷,调集大军剿杀。义军惨遭失败。郧西天河一战,白莲教全军覆没。正当朝廷正大举庆功之际,又传来急报:白莲教教主,义军女首领王聪儿及一帮教徒义勇,潜入竹山官渡瓦沧河,占据四方寨为根据地。重举义旗,招兵买马。并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在周围杀富济贫,惩治乡绅官吏。一时间,百姓纷纷响应,乡绅富户望风而逃。郧阳府接报后不敢怠慢,写下告急文书,派人星夜送到京城。琰接报后大惊,震怒道:连匪首尚且逍遥法外,依旧死灰复燃,还庆什么功,摆什么宴!遂传旨命人棋王德楞泰率五千马前往四方寨剿捕。一路冲州过龙地。一声号炮,安营扎寨。德楞泰拿出一支单筒千里眼,对着四方赛观望起来。这千里眼是一个英国人送给嘉庆的。因剿贼事关重大,皇帝便把它送给了德楞泰。德楞泰受此殊荣,深感知遇之思,决心剿灭匪患,报效朝廷。却说这四方案是两竹相接处的一座猛恶险峻的山岭。好个绝妙天险,易守难攻。山岭三面都是千丈绝壁岩,齐刷刷高耸人云。只有东面岩壁上有一条羊肠栈道。栈道中间又有一处深涧,隔断道路,插翅难飞。这道深潼直下到底,一根大树,横卧涧上。接通两头小道。独木桥上,隐隐绰绰,雾气蒸腾。此处天险,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四方寨上,缓坡连绵,宽阔千余亩。山前山后处,一片苍松如烟,古柏石林交柯,林中古木老藤罗织如麻。山拗草坪上一带草房,不下百十间。一面杏黄大旗。在兰天白云下高高飘扬。“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八个大字闪着耀眼的银光。“聚义厅”是一大间山案草房,很简陋,却不失威严。寨内兵精粮足,义军勇士们同仇敌忾,个个精神抖擞,严阵以待。众好汉见官军围赛,只派了两三个人流动巡查,观望敌军动静。又派了四个人在红岩口守住人口独木桥。这里天生城堡,避风遮雨绰绰有余。只要一个人,一张弓守住,你便是千军万马,也休想越过独木桥。其余义军勇士,照旧种地,放羊、打柴、操练武艺。只要他官军有闲功夫,让他围困好了。
官军营垒里,一片乱糟糟,土气不振,将官发愁。八旗王德楞泰派军围困山寨,久攻不下。五千马面对这苍茫堵水,巍峨山寨,简直就象狗咬刺猥,无处下牙,茫茫群山,四方赛地处无险,真如世外桃源。官军们围着四方寨转了一个多月,并没见到山上一兵一座下山与官军作战,除了见到几个守桥义勇和巡查哨兵外,其余义军全部在山野里劳作。简直没把这支五千之众的朝廷官军放在眼里。气得德楞泰将军几乎咬碎钢牙。任你喊破喉咙骂塌天,山上仍是不理不睬。德楞泰无奈,吩咐士兵抓几个山民樵夫,询问四方寨内情形。他们都说山寨里粮食充足,就是围上三五年,他也可以自种自食。德楞泰知道穷人和山匪一条心,问也不会说实话,便把每人毒打一顿放回。德楞泰又找来几个乡绅询问,内中有一个乡绅知道四方寨内情说:“四方案最大一个弱点是缺水。一到七、八月秋旱之时,山上常常断水。因为偌大一座山,却并无一个泉眼。全靠下雨接天河水饮用”。八王闻言,十分欢喜,就与众将士议道:“既是这样,实乃夫助我也。眼下正值七月秋旱,我们死死围住所有下山隘口,他有三四百人在山上,日久水源干枯,不须一月,渴也会把他们渴死。”遂传将令,除留一部分人围山、巡哨外,其余将上轮流打假、打猎、歇凉,还可以到官渡街去散散心。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金秋八月,正是秋高气爽之时,只因久旱不雨,日头仍是火辣辣的晒人。这时已有一个月没有雨了,山上许多石槽、水池塘都已干涸。就只剩“聚义厅”外池塘中尚余一层泥浆水。大家都十分清楚,这点水就是命根子。义军将士们自动节省用水,都不洗脸,不洗澡。眼看熬到了八月中秋,八王派人到山中观察动静,看人是不是都是死在山上了。这时山寨里也确实到了危急关头。一个多月没洗脸,大多象野人,嘴唇也干裂了。这也叫人急计生,有人出了个主意。在聚义厅外池塘泥浆中捉出两条两斤重的金色鲤鱼,从红岩口独木桥头扔给巡山的官兵,并传话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带给八旗王德楞泰老儿。他指望围困山寨困死爷们。他是打错了算盘。他就是再围山一年,也只是给我们看门巡山。”德楞泰一见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心都凉了。暗自思忖道:“是我打错了算盘?就怪那个该杀的乡绅谎报军情,误我一个多月的军机大事,耗费万两军资粮草。”为了搬梯下楼,德楞泰派人把那个乡绅抓来杀了。然后宣布撤兵回朝复旨。围山数月,久持不下,将士们归心似箭,一听撤兵,欢呼雀跃。临行时德楞泰命人取来文房四宝,铺开宣纸,提诗一首,诗曰:“远看四方寨,近看牛卵袋。八王破不开,只靠天来败。”
八王德楞泰撤兵以后,王聪儿离军隐居去了。留下一班义军又坚守了三年。后来发了一次山火,烧毁了山寨上林木和草房,义军们弃山而去。这四方寨从此便成了一座荒山野岭。
四方寨王聪儿扯旗造反,德楞泰围困山寨的故事却永远永远流传下来。
(陈德明收集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