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中心学校 吴明兵 孔令鸿
油坊是很古老的物事了,让人一同想起的只有江南水乡吱吱牛牛的水车。很多年前,对面的村子里便有一座油坊。油坊设在一个叫老屋场的山洼里。那里的房屋很多,房屋的结构样式是北方的那种四合天井院。房基,天井和石阶都是用丈二长的青麻条石砌成,石缝用石灰涂抹,条石的纹路早已磨光,石缝里长满了苔藓。应该是我们这一带古老建筑物了。
山乡僻静,热闹的去处自然是油坊。油坊在最北边天井院里。院中最显眼的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圆碾池,对径大约有三仗,一条被蒙了双眼的断角的牯牛拖着薄薄的青罡石的碾盘围着池打转。碾槽里是晒干了的油桐子,经碾盘的来回碾轧变成了碎末。油坊的油匠是一个驼背老头,常年穿着一件油渍渍衣服的邋遢男人,大声的呦喝着油坊的工人把桐子沫包在四方的白布包里,放在锅里去蒸。等到蒸熟了,使用大铁钳将布包取去,用铁铲铲到预先扎好的草蔸里,分量在习惯下已不会相差太远,大小则有铁箍箍住。包好了,一群人用木槌把它捶扁。按顺序放到屋角的油榨上去。油榨是一根两三人合抱的原木被一分为二,中间镂空了,用铁的皮,铁的钉,层层包裹,横放在人高的立柱上,显得粗笨而又结实。长年桐油的浸泡,发着青色的滑的反光。然后把大大小小的木楔依次嵌进榨的空处,三五人扶着两三丈直而圆的油槌,唱着简单而又悠长的歌,尽油槌訇的打过去,榨上吱吱咕咕一阵暴响,便有稠粘的,黄色的半透明桐油,流进地下的油槽。榨干了的油枯被堆放在墙角,如大饼,如铜锣。
简单而又原始的劳作,但那时却占了我的身心。油工们脚步的转换,手臂的动摇,我想象那是天下最美妙的舞蹈;简单的歌谣,油槌的撞击,我想象那是天下最洪壮的音乐。这一切让我醉心不已,让我着迷、发狂。
每年的春二三月,桃花开遍山野,油坊开始打油。沉重的撞击声在村子上空回荡,有时二三里外还能听到。老人们说,战乱年月,如果能听到打油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地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沉闷的撞击如同惊蛰的雷声,混和田野农夫赶牛的呦喝声,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组成一曲正大、平和的音乐,似乎昭示着严冬的过去,新的年份的到来。偏僻的山村蓦然变得勃勃而有生气。
十多年过去,这地方早已不再打油,古老而原始的操作被先进的机械所替代。但那悠扬的歌声和油槌的撞击声,时时于耳边炸响,让我感动,给我力气,催我奋进。
油坊是很古老的物事了,让人一同想起的只有江南水乡吱吱牛牛的水车。很多年前,对面的村子里便有一座油坊。油坊设在一个叫老屋场的山洼里。那里的房屋很多,房屋的结构样式是北方的那种四合天井院。房基,天井和石阶都是用丈二长的青麻条石砌成,石缝用石灰涂抹,条石的纹路早已磨光,石缝里长满了苔藓。应该是我们这一带古老建筑物了。
山乡僻静,热闹的去处自然是油坊。油坊在最北边天井院里。院中最显眼的是一个用石头砌成的圆碾池,对径大约有三仗,一条被蒙了双眼的断角的牯牛拖着薄薄的青罡石的碾盘围着池打转。碾槽里是晒干了的油桐子,经碾盘的来回碾轧变成了碎末。油坊的油匠是一个驼背老头,常年穿着一件油渍渍衣服的邋遢男人,大声的呦喝着油坊的工人把桐子沫包在四方的白布包里,放在锅里去蒸。等到蒸熟了,使用大铁钳将布包取去,用铁铲铲到预先扎好的草蔸里,分量在习惯下已不会相差太远,大小则有铁箍箍住。包好了,一群人用木槌把它捶扁。按顺序放到屋角的油榨上去。油榨是一根两三人合抱的原木被一分为二,中间镂空了,用铁的皮,铁的钉,层层包裹,横放在人高的立柱上,显得粗笨而又结实。长年桐油的浸泡,发着青色的滑的反光。然后把大大小小的木楔依次嵌进榨的空处,三五人扶着两三丈直而圆的油槌,唱着简单而又悠长的歌,尽油槌訇的打过去,榨上吱吱咕咕一阵暴响,便有稠粘的,黄色的半透明桐油,流进地下的油槽。榨干了的油枯被堆放在墙角,如大饼,如铜锣。
简单而又原始的劳作,但那时却占了我的身心。油工们脚步的转换,手臂的动摇,我想象那是天下最美妙的舞蹈;简单的歌谣,油槌的撞击,我想象那是天下最洪壮的音乐。这一切让我醉心不已,让我着迷、发狂。
每年的春二三月,桃花开遍山野,油坊开始打油。沉重的撞击声在村子上空回荡,有时二三里外还能听到。老人们说,战乱年月,如果能听到打油的声音,就可以知道地方平安,人民安居乐业。沉闷的撞击如同惊蛰的雷声,混和田野农夫赶牛的呦喝声,学校里孩子们的读书声,组成一曲正大、平和的音乐,似乎昭示着严冬的过去,新的年份的到来。偏僻的山村蓦然变得勃勃而有生气。
十多年过去,这地方早已不再打油,古老而原始的操作被先进的机械所替代。但那悠扬的歌声和油槌的撞击声,时时于耳边炸响,让我感动,给我力气,催我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