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至19日,省扶贫办老建处处长贺桂明一行在市扶贫办副主任王建军的陪同下来我县检查指导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县委副书记王治安,县委办、扶贫办有关人员陪同检查。检查组一行先后深入到麻家渡镇墩梓村、总兵安村,城关镇二道坊等地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调研,在听取县委、县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汇报后,对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我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很多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今年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突出狠抓了以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扶贫和搬迁扶贫等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奋力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整村推进态势强劲。一是2003年度11个重点贫困村顺利通过省政府考核验收。2003年11个省定重点贫困村通过两年的建设和完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今年7月15日至20日,省政府考核组在实地调查验收后认为,我县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11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在项目实施、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基层组织建设与完善、扶贫档案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达到了省定重点贫困村建设标准。二是配套完善2004年度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项目建设,确保达到省定检查验收标准。三是全力推进2005年度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截止目前,今年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累计新修、复修村组公路153.3公里,新修通村水泥路55.1公里,架桥1座,新建沼气池541口,新修堰渠20810米,新修、复修河堤2130米,新建水窖115口,新建和改造茶园2250亩,新建木瓜、冬枣、烤烟、金银花、中药材、干鲜果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5410亩,发展地膜水稻、莲藕、洋芋1200亩,发展玉米、油菜制种1200亩,搬迁扶贫159户630人,新建村级卫生室2所、福利院2个、村级小学1所。
——老区建设进展顺利。各重点老区乡镇认真贯彻落实《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坚持把老区重点村建设同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兑现。通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使老区重点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变。截止目前,今年实施的3个老区重点村新修村组公路110公里,新修堰渠7600米,铺设引水管道3400米,解决了520户1820人的饮水困难,改栏、改厕267户,发展茶叶、中药材、肚倍、木瓜等特色产业基地2250亩,发展生猪、牛、羊等大牲畜6400头(只)。
——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全县新建以茶叶、肚倍、烟叶、山野菜、冬枣、金银花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14.5万亩。发展生猪、郧巴黄牛、马头山羊和竹山大鸡等特色养殖,分别达到25万头、1万头、5万只、10万只。通过政策推动、产业拉动、能人带动,使“圣水茶叶”、天龙化工、天新医药等农产品加工及医药化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达80元以上。截止目前,全县共培植年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村经济示范户4221户。
——搬迁扶贫稳步推进。年初以来,全县在对搬迁扶贫对象进行全面、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竹山县搬迁扶贫规划》和《竹山县2005年搬迁扶贫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搬迁扶贫任务目标、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并将搬迁扶贫任务目标进一步细化,落实到乡镇、村。在搬迁扶贫的组织实施上,坚持把搬迁扶贫与生态移民、整村推进、倒房户重建有机结合,不断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扎实推进扶贫搬迁。截止目前,全县已组织实施搬迁扶贫599户2396人,分别占县政府下达搬迁扶贫计划800户3209人的74.9%、74.7%,其中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完成搬迁扶贫169户630人。
——劳动力转移培训全面启动。根据省、市扶贫政策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竹山县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和《竹山县2005年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确定了培训基地。一方面,组织县农业、林业、水务、畜牧、能源等涉农技术部门,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开展以地膜覆盖水稻直播技术、林药间套技术、沼气新池型建池技术、土壤免耕技术、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优质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茶叶无性繁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农村实用技术。今年以来,全县共组织县、乡、村三级科技入户现场会695场次,培训劳力66120人次;印发农业科技资料、光碟等2.7万份,全县253个行政村开办科技入户宣传栏249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县劳动技校、农机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等阵地,组织培训贫困劳力5176人,实现就业3769人,超额完成年初县政府下达计划5000人的任务目标。(帅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