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经济局为县域经济发展“推波助澜”
近日,从竹山县经济局获悉,自2003年实施新一轮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工作以来,该局先后承担并改制到位企业已达到40多家,妥善安置职工2500多名,分别占全县改制企业总数的50%,安置企业职工总人数的45%以上,为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竹山”起到了“助推器”和“稳定剂”作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处于艰难经营的原竹山县中药材公司,地处该县县城黄金地段。改制前,因企业经营困难,改制又面临人员多、包袱重等困难,200多名下岗职工的养老金一直未交,职工上访不断。2003年4月份,浙江客商打算买断该公司所在地建设康华苑居民小区。经济局当即出面与客商协商,最终以诚心打动客商,促成其一次性出资400多万元买断了该公司,解决了所有职工的养老保险,并给予了职工一次性补偿,原企业职工不但打消了上访的念头,还主动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原湖北汽车同步器公司2000年半停产后,职工多次上访反映工资等待遇没有保障。公司在改制中多次与多家外地客商协商,都因职工安置问题难以达成合作意向。县经济局主动上门当“红娘”,终于在2003年促成十堰飞远公司与老同步器公司“握手”,成立了竹山县汽车同步器公司,一次性安置原厂工人300多名,还对其剩余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下岗再就业工人工资也由过去每月300多元增加到1000多元。原秦古水泥厂改制前因资金、市场等因素处于半停产状态,100多名职工面临“断奶”。该公司曾多次与浙江一投资商接触,但因对方资产租赁先决条件苛刻而久拖未决。在经济局的努力下,最终让其双方达成了买断经营权协议,对方承诺接纳原有职工,并注入资金27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产量由过去的6.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0万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不仅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而且职工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据统计,三年来,该县经济局主动承担并参与全县企业改制任务40多家,招商引资项目达60多个,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企业30多家,妥善安置职工2500多名,使1000多名改制企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为困难企业和招商引资重组企业解决水、电、路、经费等实际困难和问题350多起,除没有从中收取一分钱的好处费以外,还在单位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垫资10万多元为外商和困难职工支持发展。该局一贯为民服务、为客商服务的超常举动受到了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和赞誉,该局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单位、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陆龙和 毛明辉 徐勇)
近日,从竹山县经济局获悉,自2003年实施新一轮企业改制和招商引资工作以来,该局先后承担并改制到位企业已达到40多家,妥善安置职工2500多名,分别占全县改制企业总数的50%,安置企业职工总人数的45%以上,为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竹山”起到了“助推器”和“稳定剂”作用,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处于艰难经营的原竹山县中药材公司,地处该县县城黄金地段。改制前,因企业经营困难,改制又面临人员多、包袱重等困难,200多名下岗职工的养老金一直未交,职工上访不断。2003年4月份,浙江客商打算买断该公司所在地建设康华苑居民小区。经济局当即出面与客商协商,最终以诚心打动客商,促成其一次性出资400多万元买断了该公司,解决了所有职工的养老保险,并给予了职工一次性补偿,原企业职工不但打消了上访的念头,还主动支持该项目的建设。原湖北汽车同步器公司2000年半停产后,职工多次上访反映工资等待遇没有保障。公司在改制中多次与多家外地客商协商,都因职工安置问题难以达成合作意向。县经济局主动上门当“红娘”,终于在2003年促成十堰飞远公司与老同步器公司“握手”,成立了竹山县汽车同步器公司,一次性安置原厂工人300多名,还对其剩余职工进行了妥善安置,下岗再就业工人工资也由过去每月300多元增加到1000多元。原秦古水泥厂改制前因资金、市场等因素处于半停产状态,100多名职工面临“断奶”。该公司曾多次与浙江一投资商接触,但因对方资产租赁先决条件苛刻而久拖未决。在经济局的努力下,最终让其双方达成了买断经营权协议,对方承诺接纳原有职工,并注入资金27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产量由过去的6.6万吨增加到现在的10万吨,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局面,不仅成为当地的纳税大户,而且职工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
据统计,三年来,该县经济局主动承担并参与全县企业改制任务40多家,招商引资项目达60多个,通过招商引资盘活企业30多家,妥善安置职工2500多名,使1000多名改制企业职工实现了再就业,为困难企业和招商引资重组企业解决水、电、路、经费等实际困难和问题350多起,除没有从中收取一分钱的好处费以外,还在单位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垫资10万多元为外商和困难职工支持发展。该局一贯为民服务、为客商服务的超常举动受到了社会各届的一致好评和赞誉,该局连续三年被县委评为先进单位、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陆龙和 毛明辉 徐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