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网讯(十堰日报)记者 李东晖 王清 兰瑞文
编者按: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匮乏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2014年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正式通水,清澈甘甜的汉江水将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润泽京津冀地区。目前,丹江口水库已开始试蓄水,为明年正式调水打好基础。
在此重要时刻,本报推出“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夕”系列报道《历史不会忘记》、《水缘载满深情》、《清水永续北送》,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历史,展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美好未来。
这是一个伟大构想——“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以一个战略家的眼光,用如椽巨笔勾勒出“南水北调”宏伟蓝图。
这是一次世纪移民——18.2万人浩荡迁徙,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三年扫尾,搬迁时间之紧、任务之重、强度之大前所未有……波澜壮阔,荡气回肠。
这是一座历史丰碑——为了清水北上,移民群众背井离乡、舍家为国,移民干部忍辱负重、倾心尽责,各级党委政府勇于担当、克难奋进……感天动地,彪炳史册。
丰碑屹立,历史不会忘记;精神永存,激励世人前行!
迁徙——为了清水北上
“啊,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我勤劳善良的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啊,父老乡亲,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村头高音喇叭里《父老乡亲》的歌声响起,移民车队缓缓启动,村里人扶老携幼挥泪送别即将远行的乡亲。
这令人动容的一幕,发生在2009年8月20日清晨、丹江口市均县镇关门岩村移民搬迁现场。当天,该村25户101名村民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搬迁到枣阳市惠岗安置点。
从这一天起,直到2012年9月18日,十堰18.2万名移民相继搬迁到443个移民安置点,在共和国历史上铸就了一部动人心魄的南水北调移民迁徙史诗。
回首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那星夜待发的车队、那江中破浪的船只、那依依不舍的泪水……汉江两岸声势浩大的迁徙画卷,千里荆楚负重远行的移民身影,让人难以忘怀。
要走了——老赵带着孩子们,到祖坟山再上次坟。待儿孙们磕完头、烧完纸,他拿出一把小铲子,在坟头上取了一些土用纸包好,放进篮子里。搬迁到千里之外的新家后,这点黄土就是他对故乡最后的念想了。
要走了——世代临江而居的郧县柳陂镇韩家洲村民最后一次举行龙船会。热烈而庄重的聚会后,大家默默地向“龙首”告别,村里德高望重的韩正彪老人从龙舟上“请”下木雕青龙头,将其带往随州市移民安置地作为永久纪念。沿袭千年的韩家洲原生态龙船会就此成为千古绝唱。
要走了——66岁的老渔民艾光书划着即将弃之而去的小木船,在门前库区水面上撒下最后一批小鱼苗。望着日夜伴随自己的这一库清水,老艾眼中滚出浑浊的泪水:水下自由嬉戏的鱼儿们,我还能再回来见上你们一面吗?
要走了,要走了,难舍那熟悉的一草一木啊,难舍那世代相依的山山水水……
故土难离,家业难舍,乡情难分。在中华文化中,家乡故园是无数人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故土是根,是永远走不出的牵挂!
可是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南水北调,为了一泓清水北送京津冀,十堰几十万移民抛家舍业,搬迁到几十里甚至千里之外的异地他乡。
1958年9月1日,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从1961年到1980年,十堰先后动迁28.7万人。一江碧波之下,千年古城郧阳府城和均州古城,连同他们祖祖辈辈的记忆一同沉入江底。
2005年9月26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开工。从2009年8月20日首批移民迁入枣阳市,到2012年9月18日最后一批移民喜迁新居,十堰再次动迁18.2万人。
两次大型移民,46.9万人离别故土,坚韧的移民群众将乡愁深埋心底,在异地他乡重建家园……碧波荡漾的一库汉江水,见证了他们舍家为国的无私奉献!
奉献——为了移民兄弟
又是一年清明节,细雨纷飞,汉水呜咽,青山含悲。
2013年4月4日,丹江口市均县镇干部李高明等人,手捧菊花来到该市金岗山公墓。在一座坟冢前,他们摆下祭品,寄托哀思。眼前这一抔黄土之下,长眠的是原镇党委副书记刘峙清。为了一库清水北送,他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烛。
2011年4月1日晚,刘峙清忙完一天的移民工作,站起身来准备回家,突然感到头晕目眩。他下意识地往口袋里摸降压药,却什么也没摸到。“忙得几天没吃药,这药也忘带了。”这是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经过5天5夜抢救,刘峙清终因脑干大面积出血,以身殉职,年仅42岁。
除刘峙清外,十堰先后有9名党员干部牺牲在移民一线。让我们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名:
陈平成,丹江口市六里坪镇移民工作站干部;
程时华,丹江口市均县镇怀家沟村党支部书记;
马里学,丹江口市六里坪镇马家岗村会计;
刘小平,丹江口市水利电力物资站经营部经理;
谭波,丹江口市均县镇党委委员、副镇长;
张士林,郧县城关镇马场关村党支部书记;
赵守学,郧县青山镇琵琶滩村党支部书记;
张永超,丹江口市凉水河镇惠滩河村党支部书记;
吴家宝,丹江口浪河镇浪河村党支部书记。
他们走了,他们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事业、所热爱的乡亲,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移民的大爱,却永存在楚山汉水之间,铭刻在南水北调的丰碑之上。
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在广大移民干部身上,这种力量如同一股宏大的暖流,润物无声,直抵人心。
“移民为国作贡献、我为移民解忧难”,移民干部们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化解民忧;“把移民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他们真心对待移民,真情服务移民;“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他们不计得失、无私奉献,成为移民的贴心人;“移民工作无小事、移民利益大于天”,他们夜以继日、忘我工作,被形象地称为“5+2”(周一到周五加周六周日)、“白加黑”(白昼到黑夜、干部们头发白了脸晒黑了),许多干部累倒、病倒在移民一线。
汉水恩泽大地,迁徙已成历史。在我们为世纪大移民顺利、和谐、圆满完成而自豪时,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呕心沥血、任劳任怨的移民干部。是他们,用血肉之躯铺就了和谐移民之路;是他们,用心血、汗水乃至生命奏响了一曲曲奉献之歌……
担当——为了服务大局
水利工程移民号称“天下第一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要求“四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三年彻底扫尾”,更是难上加难。
移民到底有多难?郧县移民局局长邓兴忠感慨地说:“这是拆人祖屋、挖人祖坟的事,没做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除了靠公平透明的移民政策、实惠合理的移民补偿资金之外,还要靠移民干部做大量细致入微的疏导工作。很多事情,说在嘴上容易,一旦进入操作层面,往往困难重重。”
如何破解“天下第一难”?十堰各级党委、政府视压力为动力,团结一心、克难攻坚,如期实现了平安、有序、和谐搬迁的目标,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新奇迹。在谈及其中的秘诀时,市委书记周霁说出了两个字:担当!
因为担当,年近50岁的丹江口市化学医药行业投资服务促进中心主任周晓英积极报名,出任巾帼移民工作突击队队长。在《移民工作日志》上,她写下这样的励志警言:“让旗帜在库区中飘扬,党徽在移民中闪光!”
因为担当,十堰创造了“包保”责任制,要求移民工作队包政策宣传兑现、包移民建房监管、包项目政策争取、包移民生产安置、包困难帮扶、包矛盾化解,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目标的顺利实现。
因为担当,广大移民干部虽然成为群众的“出气筒”、每天超负荷运转,但他们无怨无悔。南水北调千载难逢,这是别人抢都抢不来的工作,他们把握住了,他们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示——
我们创造了历史!我们创造了奇迹!我们是南水北调见证人!
大爱铸丰碑
吴社全
一江清水,一江清澈碧透的大爱。
18.2万人在短短三年间完成大迁徙,创造了世界移民史上的奇迹。
“没有大家,哪有小家!”“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搬迁,值得!”移民群众发自肺腑的声音,是实实在在的,是掷地有声、饱含深情的,这其中蕴含了多么难能可贵的牺牲精神、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可敬、可赞、可歌!
“想移民之所想,忧移民之所忧,办移民之所盼。”“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从事一线移民工作的广大党员干部,真心诚意地和移民交朋友,一心一意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把移民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移民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移民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书写了浓浓的真心、真情、真爱!
“工作抓实、过程抓细、细节抓严。”各级党委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共产党人以人为本、执着为民的情怀和求真务实的作风,赢得移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圆满实现了和谐搬迁、和谐移民的目标。
是的,历史永远不会忘记——无疆大爱,已铸就巍巍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