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宣
如何把握发展趋势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相对落后地区怎样建设新农村?……最近一个时期,县委书记書記同志一直在思考着。请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后,县委书记書記同志先后多次深入到麻家渡镇罗家坡、刘家河,宝丰镇双庙、喻家塔等村,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开展调研活动。
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绿色小康村”的思路,看到罗家坡等村在推进文明创建和绿色小康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和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書記充分肯定地说:“三大文明扭在一起抓,建设绿色小康村,就是建设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書記认为,中央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把握大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从长远上看、从大势上看,尤其是要从8个方面加以把握:
——走“一主两翼”之路、建现代文明新村的思路要坚定不移。农村土地到户后,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特两税、三提五统全面取消,如何加强同农民的沟通和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不失为新形势下管理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致富的一个好抓手、好载体。从2003年开始,我县通过工程的办法,着重推进扶贫、信用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既体现了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对部门工作也有推动和促进。事实证明,以绿色小康村建设为主体,以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之路,是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不动摇。
——整村推进、工作到户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村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古往今来,无论怎么变革,农村这两个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新阶段扶贫工作提出“整村推进”的思路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让千家万户的群众受益。建设竹山特色的新农村——绿色小康村,更需要贯彻“整村推进、工作到户”的基本要求。落实这一工作思路,尤其要注意搞好村镇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村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县委2005年注重了村支书的培训工作,今后还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阵地作用,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实用性”的培训教育,提高村支书领导和组织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式必须坚持。一方面要通过扶贫帮困、救济救助、福星工程等,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方面大力培植农村经济示范户,让他们发挥带头、带领作用。到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示范户已经达到5300户,要继续坚持领导帮扶责任制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培植“能人经济”,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县各类经济示范户达到2.5万户以上,在引领农民闯市场、奔小康征途上发挥更大作用。
——顺应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趋势,掌握农村发展主动权。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势不可挡,但要规范管理,引导劳力有序流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集约经营也是发展趋势,最终要走依法、合理流转的路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同样是发展趋势。而农村的城镇化,最终反映在村庄建设上。过去我们很难想像和理解日本人“开着汽车去种地”,事实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我们只有把握这些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导入政策资金,加大帮扶力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的广泛参与,但在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还很脆弱,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对口联系单位,加大帮扶力度等外因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县直单位要继续坚持帮扶责任制,支持农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生存环境,改进生活方式。
——抓试点、抓示范、抓典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注重培植典型。城关地区和西部重镇的乡村基础条件较好,一抓就能立竿见影。要在资金、物资、政策上重点倾斜和扶持,办好样板。在培植典型上,也要注重“包装”,提升典型的品位。典型培养好了,对上对外是个展示形象的窗口,有利于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农民也有成就感,对群众还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县委、县政府初步考虑,从2006年起,每年评选50个“十星级”现代文明新村、1万户十星级文明示范农户,并给予必要的奖励。
——量力而行、适度超前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做什么事情必须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但也要克服畏难情绪,要有适度超前的思想,才能争取工作的主动。比如村镇规划,不超前怎么行?还比如产业发展,不预测市场,怎么能引领市场?我们提出“绿色小康村”的概念,就包含有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含义,就有超前意识。全县通村水泥路建设也说明了这一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说干就干起来了。农民参与的热情程度、建设速度,出人意料。交通问题解决了,就能引导农民向路边、河边集中,带动农村村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共设施的作用。2006年在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的三改一建工程上也要借鉴通村水泥路建设的运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抓班子、强素质、树新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是关键,村干部的素质是保证,村风民风是基础。一个地方的民风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我县这方面对照鲜明的例子很多。比如,公路沿线条件很好的个别村,发展不快,很大程度就是民风不好造成的。群众关键是靠干部去引导和带领。要以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带动村风民风的好转,切实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民办事,赢得民心,带领农民迈向文明富裕的新生活。
2005年底,書記同志在宝丰镇主持召开了座谈会,系统阐述了这些观点,并要求宝丰、麻家渡两镇在新农村建设上“先行一步,探索经验”,县直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重点倾斜,帮助两镇搞好村镇规划,大力推进“三改一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与我县提出的“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居条件改善、人际关系和谐、农民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目标有机统一,建设符合竹山实际,具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以预想,县委书记的思考在转化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必将激发全县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极大热情,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明、富裕、民主的新竹山必将屹立鄂西北!
如何把握发展趋势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哪里?相对落后地区怎样建设新农村?……最近一个时期,县委书记書記同志一直在思考着。请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后,县委书记書記同志先后多次深入到麻家渡镇罗家坡、刘家河,宝丰镇双庙、喻家塔等村,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开展调研活动。
近年来,我县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绿色小康村”的思路,看到罗家坡等村在推进文明创建和绿色小康村建设中,农村经济和村容村貌、村风民风发生了很大变化,書記充分肯定地说:“三大文明扭在一起抓,建设绿色小康村,就是建设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書記认为,中央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的出台和逐步落实,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只有把握大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开创新农村建设工作新局面。从长远上看、从大势上看,尤其是要从8个方面加以把握:
——走“一主两翼”之路、建现代文明新村的思路要坚定不移。农村土地到户后,尤其是税费改革后,农特两税、三提五统全面取消,如何加强同农民的沟通和联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是一个长期过程,我县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造性地开展“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活动,不失为新形势下管理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致富的一个好抓手、好载体。从2003年开始,我县通过工程的办法,着重推进扶贫、信用等6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既体现了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对部门工作也有推动和促进。事实证明,以绿色小康村建设为主体,以实施“六大工程”、深化“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为两翼的“一主两翼”之路,是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我们必须坚持不动摇。
——整村推进、工作到户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工作的基本要求。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村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古往今来,无论怎么变革,农村这两个基本结构形式没有发生变化。新阶段扶贫工作提出“整村推进”的思路就是基于这一考虑,让千家万户的群众受益。建设竹山特色的新农村——绿色小康村,更需要贯彻“整村推进、工作到户”的基本要求。落实这一工作思路,尤其要注意搞好村镇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村级领导班子,尤其是村支部书记的核心作用。县委2005年注重了村支书的培训工作,今后还要充分发挥县委党校的阵地作用,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实用性”的培训教育,提高村支书领导和组织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能力。
——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方式必须坚持。一方面要通过扶贫帮困、救济救助、福星工程等,切实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一方面大力培植农村经济示范户,让他们发挥带头、带领作用。到2005年,全县农村经济示范户已经达到5300户,要继续坚持领导帮扶责任制和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培植“能人经济”,力争用5年的时间,全县各类经济示范户达到2.5万户以上,在引领农民闯市场、奔小康征途上发挥更大作用。
——顺应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逐步向大户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的发展趋势,掌握农村发展主动权。随着打工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劳动力大量转移的趋势势不可挡,但要规范管理,引导劳力有序流动。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集约经营也是发展趋势,最终要走依法、合理流转的路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同样是发展趋势。而农村的城镇化,最终反映在村庄建设上。过去我们很难想像和理解日本人“开着汽车去种地”,事实上,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我们只有把握这些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才能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导入政策资金,加大帮扶力度,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主要依靠农民的广泛参与,但在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还很脆弱,切实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对口联系单位,加大帮扶力度等外因的作用,显得非常关键。县直单位要继续坚持帮扶责任制,支持农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变生存环境,改进生活方式。
——抓试点、抓示范、抓典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需要。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注重培植典型。城关地区和西部重镇的乡村基础条件较好,一抓就能立竿见影。要在资金、物资、政策上重点倾斜和扶持,办好样板。在培植典型上,也要注重“包装”,提升典型的品位。典型培养好了,对上对外是个展示形象的窗口,有利于争取政策、资金的扶持,农民也有成就感,对群众还能起到教育和引导作用。县委、县政府初步考虑,从2006年起,每年评选50个“十星级”现代文明新村、1万户十星级文明示范农户,并给予必要的奖励。
——量力而行、适度超前是加快农村发展的基本原则。做什么事情必须脚踏实地,量力而行,但也要克服畏难情绪,要有适度超前的思想,才能争取工作的主动。比如村镇规划,不超前怎么行?还比如产业发展,不预测市场,怎么能引领市场?我们提出“绿色小康村”的概念,就包含有农业产业生态化的含义,就有超前意识。全县通村水泥路建设也说明了这一点。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说干就干起来了。农民参与的热情程度、建设速度,出人意料。交通问题解决了,就能引导农民向路边、河边集中,带动农村村庄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公共设施的作用。2006年在推进以沼气建设为龙头的三改一建工程上也要借鉴通村水泥路建设的运作机制,加大推进力度。
——抓班子、强素质、树新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村级班子是关键,村干部的素质是保证,村风民风是基础。一个地方的民风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的发展。我县这方面对照鲜明的例子很多。比如,公路沿线条件很好的个别村,发展不快,很大程度就是民风不好造成的。群众关键是靠干部去引导和带领。要以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抓党员干部的作风转变。带动村风民风的好转,切实提高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为民办事,赢得民心,带领农民迈向文明富裕的新生活。
2005年底,書記同志在宝丰镇主持召开了座谈会,系统阐述了这些观点,并要求宝丰、麻家渡两镇在新农村建设上“先行一步,探索经验”,县直有关部门全力支持,重点倾斜,帮助两镇搞好村镇规划,大力推进“三改一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目标与我县提出的“生态环境良好、绿色产业发展、人居条件改善、人际关系和谐、农民生活富裕”的绿色小康村目标有机统一,建设符合竹山实际,具有竹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可以预想,县委书记的思考在转化为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过程中,必将激发全县人民建设新农村的极大热情,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文明、富裕、民主的新竹山必将屹立鄂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