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乡突出困境求发展纪实
一个曾经被形象化为“山高路远、穷山恶水”的边隅之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把“山”变成了宝,把“水”变成了财富,破解了一个区位、交通、信息均处于劣势的乡镇发展命题。——财政收入突破367.5万元,从5年前的全县倒数跃居前三位,人均财政贡献率居全县之最;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163元,年均净增200元;全乡拥有摩托车1500多辆,每3户就有一辆;电话超过5000部,户平1部。
柳林乡位居堵河源头,巴山腹地,边邻重庆巫溪、神农架,海拔最低处400米,最高处2635米,版图面积475平方公里,人口16000人,是竹山县最边远的乡镇。十几年来,尤其是“十五”以来,该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展开了一场坚苦卓绝的与天斗、与地斗、与环境斗,致力于化劣势为优势,一个烟叶富乡、水电强乡、生态立乡的泛堵河源区域经济中心已现雏形。
坚定不移抓产业,“挂坡地”里出黄金
该乡70%的人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二高山,人们赖以生活的土地大多是45度以上的“挂坡地”,由于高山气候和生产条件的艰苦,庄稼基本上是“靠天收”。1997年,该乡试种了637亩的烤烟,当年就尝到了甜头,烤烟,被正式确定为骨干产业。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在烟叶富乡的进程中,初期也出现过反复,发生过这样那样的矛盾,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面对和坚定不移的决心下,烤烟产业历经风雨,走过困境,一路壮大。2005年面积跨过了万亩大关,产值突破1000万元,税收200万元,千亩村涌现2个;三河村172户620人,110户搞烤烟,面积1013亩,户户年收入过万元。10年为烟农累计增收7000多万元,提供税收1400万元,共培植出了面积30亩、年收入3万元的烤烟经济示范户200多户。如今,该乡已经形成了烟叶发展的科学体系、宝贵经验和独具特色,培植了“柳林模式”和“柳林品牌”,成功撑起全县烟叶产业的半壁江山,成为十堰市最大的烤烟生产基地、武烟集团重要试验示范基地。以柳林为中心,成功辐射带动周边3个乡镇走上烟叶产业富民强乡之路。
精益求精抓服务,山沟亮起“万盏灯”
山大无矿藏,水好无效益。这是多年来外界对柳林山水的直观认识。柳林境内有大小河流20多条,由于生态保护的坚持和深入,条条河流水量充沛,是建设小水电站的绝佳之地。有建设才有发展,有企业才有活力。乡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一点,坚持把服务水电大开发作为第一位的政治、第一位的责任、第一位的奉献,从思想上统一,从机制上创新,从制度上完善,组建水电招商引资专职服务机构,主要领导亲自抓协调搞督办,全体干部人人搞服务,每个电站的建设都实现了“建设周期短,安全质量高,发挥效益好”的预期目标。目前,该乡境内已开发电站18座,总投资1.8亿多元,总装机近3万千瓦,年售电收入3000多万元,提供税收500多万元,是全县、全市小水电站个数最多的乡镇。昔日的“穷山恶水”已变成今日的“金山银水”。
艰苦创业抓建设,云雾深处筑大道
2006年10月16日,是柳林乡人民最值得骄傲最值得纪念的一天。这一天,上百人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越过海拔2200米的洪大路最高点,横穿5个村、联结神农架的洪大路10公里断头路在没有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终于迎来了通车典礼。这条路是竹山县迄今为止最高的一条路。柳林乡山大人稀,居住极其分散,行路靠双脚,运输靠马帮,人们的劳动成本要比其他地方高出30%,劳动强度要大出20%,这就是造成每年500多人大量外迁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交通是制约柳林发展的最大瓶颈。2000年以来,该乡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一方面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发动干部群众捐款2万人次、百万元;建立烤烟发展基金,每年抽出税收的10%用于修路。2006年秋冬,3个村率先实现了通村水泥路,三河村公路成为全县最高的一条通村水泥路,6个村同时启动了全长40公里公路建设,45公里洪大路完成扩修和路面处理。有了致富产业,有了路,也就解决了柳林的根本问题。家住海拔1600米的龙石坪村村民胡奉刚外迁落户的房子都找好了,现在不走了。他说“过去要走是因为条件太艰苦了,没钱用,没路走。现在都有了,还走什么?”
尽心竭力抓发展,和谐社会现活力
坚持干部教育管理,提出“越是偏远地区的干部越不能放松学习”,把党委理论学习小组的学习延伸覆盖到所有在职干部,实行月考评月学习,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干部个人购置的电脑补助2000元,干部电脑普及率达80%;今年11月份,乡党委书记袁平安代表十堰市出席了全省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坚持生态立乡,科学处理发展与生态的关系,投入500万元实施了烟叶产业烤炉改造;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全力推动堵河源生态保护,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坚持文化先导,在今年6月10日第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发起并成立了堵河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引起了省市文化界的重视与支持;形成了尊师重教浓厚氛围,教育工作位居该县南部乡镇之首;卫生工作创造了边远乡镇的奇迹,成为覆盖周边两省三县六乡镇的医疗服务中心,年门诊收入140多万元,是全县唯一的连续10年红旗卫生单位。(张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