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学强同志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元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6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安排部署2007年经济工作,组织动员全县上下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会上,永祥同志还将作重要讲话。根据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的意见,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充分肯定2006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我县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态水电大县”发展战略,主动应对宏观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持续干旱灾害等多种困难和挑战,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发展后劲增强、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良好态势,圆满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6.2亿元,增长11.1%;财政收入11056万元,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增长3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4亿元,增长15.3%,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圆满或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1、项目强县战略实现新突破,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8亿元,投资增幅连续三年超过30%,对GDP的贡献率达到50.6%,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全年实施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44个,完成投资5.5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1%。水电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潘口水电站项目历经艰难曲折,于去年11月25日顺利通过中咨公司评估,并在12月30日将评估报告正式呈报国家发改委核准,元月6日已向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进行了汇报衔接,潘口水电站核准并开工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龙背湾、小漩水电站前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深河水电站顺利实现截流,220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运营,总投资2680万元的“户户通电”工程按期完成。生态环保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天保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1.3万亩,退耕还林1.2万亩;县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基本建成,县污水处理厂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开工建设。交通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鲍竹路桥涵配套工程、襄关路路面改善工程相继竣工,白竹路改扩建工程、竹向路桥涵配套工程加速推进,完成竹旬路国债项目和洪九路路基工程。城镇建设项目全面展开,宏发路桥、西关大市场项目开工建设,千福广场、世纪广场等一批旧城改造项目快速推进;擂鼓、麻家渡、宝丰、溢水、潘口、得胜等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农业及水利建设项目取得新进展,改造谭家河灌渠8758米,城关莲花防洪堤、霍河病险库加固、土地开发整理、地灾防治、农村安全饮水等工程抓紧实施,建成宝丰、溢水水厂。社会发展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完成5个乡镇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工程,消除中小学危房1.8万平方米,完成234所学校远程教育工程,254个5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广电大楼主体工程完工,体育中心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2、优势资源开发转化力度加大,新型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坚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特色工业,加快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全县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增长22.7%;完成工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23.5%;实现税收4500万元,增长24.3%。一是工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装机5万千瓦的松树岭水电站全面投产运行,浪鹰岩、黄家湾等一批水电站竣工发电,新增水电站装机1.05万千瓦,总装机突破10万千瓦,发电量达到1.5亿千瓦时,供电量达到1.3亿千瓦时,电力企业提供税收2000万元,水电能源成为县域主导产业。以银金、绿松石、钒、铁、钡盐、板石、红砂页岩开采加工为主的珠宝饰品、特色选冶、新型建材业规模扩大、实力增强。以肚倍、茶叶、葛根、油菜籽、山野菜等为主要原材料的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二是企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加快了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全年共实施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项目24个,完成投资8010万元,增长60.5%。天新双千吨改造、圣水茶厂九里岗加工中心建设、秦巴钡盐精提、中强钒业扩能、宏达科工贸绿松石精深加工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相继建成或加紧建设,企业自主研发的内生动力进一步迸发,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天新医药、林产化工、同步器公司、鸿声公司、欣龙水泥等5家企业被确定为全省成长型工程企业,天新医药、圣水茶场、林产化工等企业跻身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7家,比上年净增13家。三是工业园区建设力度加大。争取国家开发银行3000万元开发性融资贷款,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城关工业园竹林路硬化和宝丰工业园“一纵两横”道路建设等工程,新增工业用地380亩,新增入园企业8家。四是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编制完成了旅游发展规划,加强了女娲文化的挖掘、开发,基本建成女娲山风景区一期工程,启动了武陵峡桃花源风景区开发项目,完善了九华山森林公园配套设施,有力地推进了旅游新县建设,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
3、新农村建设扎实起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兑现了退耕还林补助、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政策性资金,全县农民群众人均受益79元。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良种良法,在遭遇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县粮油总产分别达到20.56万吨和1.74万吨。扎实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茶叶、肚倍、烟叶、蔬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0万亩,特色产业总收入达到4.6亿元。稳定牲猪生产,积极发展郧巴黄牛、马头山羊、竹山大鸡特色养殖示范小区,实现畜牧业收入2.7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示范户和打工经济,累计发展农村经济示范户7158户,输出劳务8.2万人,实现务工收入5.2亿元。全力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完成了18个省定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坚持以基础设施、特色产业、村容村貌、集镇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主扶、干部主动”,县、乡、村、组、户五级联动的新农村创建格局。全县乡镇、村庄新农村建设5年规划基本编制完成,组建了77个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和肯定,首批50个试点示范村创建工作顺利推进,涌现出麻家渡罗家坡、宝丰喻家塔、楼台观音沟、城关二道坊、溢水华家湾、秦古大溪、潘口小漩、得胜圣水等一批先进示范村,得到了国家、省、市的充分肯定,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了16个和谐文明新村。以通村水泥路、“三改一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新建通村水泥路528公里,累计达到850公里,硬化入院到户路150公里,50%的行政村通水泥路、167个村通客车,“三改一建”实施5020户,竣工验收3750户,建成安全饮水工程415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4、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始终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一步优化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全县企业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全面转向完善提高的新阶段。深化乡镇配套改革,完善了“以钱养事”新机制。扎实推进财政制度改革,规范理顺了县乡财政预算体制,县直一级预算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建成了国库集中收付网络体系,加强政府采购的监管,规范了非税收入管理,财政与编制政务上网公开,公务员登记基本完成。启动了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准备工作,完成了新一轮教育、卫生系统人员清理和编制核定。加强了行政服务中心和发展环境投诉中心建设,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查处了一批“三乱”案(事)件。大力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强了土地集中收储,全面实行经营性土地出让招拍挂制度。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走出去”和“引进来”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举办了中国·竹山’06宝石暨女娲文化旅游节,先后3次组织经贸招商团队赴港、赴东南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全县引进县外境内投资项目85个,实际到位资金4.76亿元,直接利用外资271万美元,实现自营出口创汇265万美元,争取外经贸发展资金111万元,全县新增自营出口企业8家,湖北三新、美国商润等26家外来客商落户竹山兴办实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5、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6113元和2077元,分别净增369元和202元,城乡市场繁荣,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科技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荣获“全市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普九”成果得到巩固,组建了县职业技术(集团)学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农民健康工程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稳步推进,全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1%,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得到较好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在5‰以内,有效控制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保障资金实现了社会化发放;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十星级”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活动,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扎实推进依法治县,积极开展“平安竹山”创建活动,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高度重视信访稳控工作,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政治安定、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
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