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余杰
随着高考的结束和高校招生录取的开始,近来不少考生、家长接连收到“我和招办领导关系特好”“花钱就能上大学”的短信……这些涉及招生的短信,很可能就是陷阱。市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提醒,考生和家长要谨防类似的招生骗术。
骗术一
夸口有特殊渠道
现象:不法分子通常把自己“装扮”成某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工作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打通关系”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等。
案例:2008年8月,十堰女网友邹阳(化名),在QQ群里认识了某大学“博士”倪某(实为保安)。聊天中,倪某得知邹阳表弟高考失利,便告诉邹阳,其舅舅是该校招生办负责人,可以弄到“内部指标”帮邹阳表弟进入正规大学学习。
第二天,倪某用新办理的手机卡与邹阳联系,告之已找到关系,其表弟可上正规大学本科学习。邹阳与舅舅龙先生一同来到武汉,与倪某面谈。倪某称,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帮其办理大学本科入学手续。
3天后,倪某用伪造的大学招生协议书,与龙先生签订“招生协议”,骗得现金6.05万元。
提醒:国家教委严格控制各省招生计划,省级招办按规定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按程序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骗术二
利用“特长生”名义诈骗
现象:在高招录取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特长生”可以加分作诱饵,声称自己能够通过特殊关系将考生以“特长生”的名义“办进”高校。有的则以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的名义骗取钱财,当家长交完钱拿到所谓的“特长生资格证书”时,发现其当初的承诺都是假的。
案例:2004年,一批学生在武汉某高校入学近半年,集体居住在学生公寓,各科教材、学生证、借书证、听课证、餐卡等一应俱全。后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这是一起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犯罪嫌疑人陈某、王某以可以搞到“特长生”指标的名义行骗,通过伪造该校印章、录取通知书、收费收据骗取钱财。随后,陈某、王某通过熟人关系,谎称这批是“网络学院校外站点”的学生,请求帮忙安排住宿,办理借书证等相关证件,并联系该校法学院等院系,安排学生插班听课,被该校法学院领导发现并报警。
提醒:高考录取分数线严格限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高考成绩差1分都会与大学失之交臂,而相关部门对高考特长生的加分也有明确规定。对于特殊类型考生的招生,教育部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公示平台,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gaokao.chsi.com.cn)或相关高校招生网查询自己是否具备加分资格,防止上当受骗。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具备相关加分资格。
骗术三
伪造、假冒公文骗钱
现象:在各高校录取工作开始之后,常常会有自称“招办工作人员”的人,利用现代技术,伪造有关公文,并印有“录取编号”,盖上假冒“公章”,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以骗取钱财。
案例:2007年8月,安徽宿州蔡某等人,打着合肥某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招牌,假冒该校名义,制作印章、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在十堰街头挂起“××大学招生点”的招牌,吸引高考落榜生前来咨询、报名,收取3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学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发出49张“入学通知书”,非法牟利10万多元。
提醒:普通高校所有的录取信息都可以从录取学校的网上查到,也可从省市高考网上查到。查不到的信息千万别信。
骗术四
打着“补录”旗号行骗
现象: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的弱点,打着“补录”旗号行骗。他们谎称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的没来报到,空出多余招生指标,称交钱后就可以补录进入这所大学,考生和家长对这种情况要当心。
案例:2005年8月初,湖北省某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某、石某,以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名义搞“补录”,进而从中牟利。全国共有10个省、市的2000余名考生受骗。9月初开学时,许多手持假《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到该院报到,但在该院公开张贴的新生名单中,他们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提醒:根据教育部要求,招生学校都会坚持“六公开”,即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等。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会公开对考生征集志愿进行补录,各招生学校的补录计划都会通过正规途径向考生统一发布。如果谁说交钱能弄到补录名额,那肯定是骗人的。
骗术五
办假网站伪造通知书
现象:在各高校录取工作开始后,一些骗子冒充高校招办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骗取钱财。有些骗子还仿照招生学校的网站制作假网站,利用打印出来的假录取通知书向考生、家长行骗,考生拿着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案例:2007年7月5日,安徽池州网监部门抓获了所谓的“中国军事院校信息网”网站涉嫌招生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冯某,当场缴获其作案用电脑、私刻的印章及大量高校招生资料。经审讯,冯某对其私刻印章并以中国军校联合招生名义,通过互联网进行高考招生收取报名费、劳务费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提醒:考生和家长遇到有人打电话说先汇款再邮寄录取通知书情况时要格外警惕,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考生还可通过当地省级高招办查询录取信息,或打电话到报考的院校了解录取情况。
骗术六
交钱就可上军校
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军队招生部门、军队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
案例:2006年5月,湖南无业青年吴某纠集彭某等人,来到湖南涟源某中学,谎称与某军事学院的领导关系很好,已经搞到了一些经过审批的军校学生招生指标,来到该中学是为了录取愿意花钱买指标上军校的学生。吴某还拿出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等资料,以获取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吴、彭两人据此成功地骗取了一位学生家长交来的“指标费”、“入学费”,共计16万余元。
提醒:军校招生与其他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军校招生没有计划外名额,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也不会委托中介或个人招生。军校招生都在提前批次录取,不存在补录,如果提前批次录取结束后还有人或机构以军校名义招生,一定是骗局。
随着高考的结束和高校招生录取的开始,近来不少考生、家长接连收到“我和招办领导关系特好”“花钱就能上大学”的短信……这些涉及招生的短信,很可能就是陷阱。市招生考试院工作人员提醒,考生和家长要谨防类似的招生骗术。
骗术一
夸口有特殊渠道
现象:不法分子通常把自己“装扮”成某高校的招生负责人、工作人员,或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打通关系”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等。
案例:2008年8月,十堰女网友邹阳(化名),在QQ群里认识了某大学“博士”倪某(实为保安)。聊天中,倪某得知邹阳表弟高考失利,便告诉邹阳,其舅舅是该校招生办负责人,可以弄到“内部指标”帮邹阳表弟进入正规大学学习。
第二天,倪某用新办理的手机卡与邹阳联系,告之已找到关系,其表弟可上正规大学本科学习。邹阳与舅舅龙先生一同来到武汉,与倪某面谈。倪某称,只要舍得花钱,就能帮其办理大学本科入学手续。
3天后,倪某用伪造的大学招生协议书,与龙先生签订“招生协议”,骗得现金6.05万元。
提醒:国家教委严格控制各省招生计划,省级招办按规定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按程序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骗术二
利用“特长生”名义诈骗
现象:在高招录取过程中,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特长生”可以加分作诱饵,声称自己能够通过特殊关系将考生以“特长生”的名义“办进”高校。有的则以提供“特长生资格证书”的名义骗取钱财,当家长交完钱拿到所谓的“特长生资格证书”时,发现其当初的承诺都是假的。
案例:2004年,一批学生在武汉某高校入学近半年,集体居住在学生公寓,各科教材、学生证、借书证、听课证、餐卡等一应俱全。后经公安机关侦查发现,这是一起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犯罪嫌疑人陈某、王某以可以搞到“特长生”指标的名义行骗,通过伪造该校印章、录取通知书、收费收据骗取钱财。随后,陈某、王某通过熟人关系,谎称这批是“网络学院校外站点”的学生,请求帮忙安排住宿,办理借书证等相关证件,并联系该校法学院等院系,安排学生插班听课,被该校法学院领导发现并报警。
提醒:高考录取分数线严格限定了考生能否被录取,高考成绩差1分都会与大学失之交臂,而相关部门对高考特长生的加分也有明确规定。对于特殊类型考生的招生,教育部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和公示平台,考生和家长可以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gaokao.chsi.com.cn)或相关高校招生网查询自己是否具备加分资格,防止上当受骗。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具备相关加分资格。
骗术三
伪造、假冒公文骗钱
现象:在各高校录取工作开始之后,常常会有自称“招办工作人员”的人,利用现代技术,伪造有关公文,并印有“录取编号”,盖上假冒“公章”,骗取考生和家长的信任,以骗取钱财。
案例:2007年8月,安徽宿州蔡某等人,打着合肥某大学招生办公室的招牌,假冒该校名义,制作印章、招生简章和录取通知书,在十堰街头挂起“××大学招生点”的招牌,吸引高考落榜生前来咨询、报名,收取30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学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共发出49张“入学通知书”,非法牟利10万多元。
提醒:普通高校所有的录取信息都可以从录取学校的网上查到,也可从省市高考网上查到。查不到的信息千万别信。
骗术四
打着“补录”旗号行骗
现象:不法分子利用考生及家长不熟悉招生程序的弱点,打着“补录”旗号行骗。他们谎称某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的没来报到,空出多余招生指标,称交钱后就可以补录进入这所大学,考生和家长对这种情况要当心。
案例:2005年8月初,湖北省某大学招生办公室工作人员张某、石某,以该校信息工程学院名义搞“补录”,进而从中牟利。全国共有10个省、市的2000余名考生受骗。9月初开学时,许多手持假《录取通知书》的“新生”到该院报到,但在该院公开张贴的新生名单中,他们怎么也找不到自己的名字。
提醒:根据教育部要求,招生学校都会坚持“六公开”,即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及有关考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等。没有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会公开对考生征集志愿进行补录,各招生学校的补录计划都会通过正规途径向考生统一发布。如果谁说交钱能弄到补录名额,那肯定是骗人的。
骗术五
办假网站伪造通知书
现象:在各高校录取工作开始后,一些骗子冒充高校招办工作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骗取钱财。有些骗子还仿照招生学校的网站制作假网站,利用打印出来的假录取通知书向考生、家长行骗,考生拿着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才发现上当受骗了。
案例:2007年7月5日,安徽池州网监部门抓获了所谓的“中国军事院校信息网”网站涉嫌招生诈骗的犯罪嫌疑人冯某,当场缴获其作案用电脑、私刻的印章及大量高校招生资料。经审讯,冯某对其私刻印章并以中国军校联合招生名义,通过互联网进行高考招生收取报名费、劳务费诈骗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提醒:考生和家长遇到有人打电话说先汇款再邮寄录取通知书情况时要格外警惕,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以免上当受骗。考生还可通过当地省级高招办查询录取信息,或打电话到报考的院校了解录取情况。
骗术六
交钱就可上军校
现象: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军队机关或军队招生部门、军队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有的假冒军校领导、军队干部,吹嘘有“内部招生指标”、“计划外招生指标”;更有甚者,伪造各种公文,诱骗考生和家长。
案例:2006年5月,湖南无业青年吴某纠集彭某等人,来到湖南涟源某中学,谎称与某军事学院的领导关系很好,已经搞到了一些经过审批的军校学生招生指标,来到该中学是为了录取愿意花钱买指标上军校的学生。吴某还拿出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入学须知等资料,以获取学生及家长的信任。吴、彭两人据此成功地骗取了一位学生家长交来的“指标费”、“入学费”,共计16万余元。
提醒:军校招生与其他地方高校招生一样,有着十分严格的程序和规定。军校招生没有计划外名额,军队和武警部队不允许任何个人私自携带招生公文,招生过程不存在向考生或家长展示公文这一环节,也不会委托中介或个人招生。军校招生都在提前批次录取,不存在补录,如果提前批次录取结束后还有人或机构以军校名义招生,一定是骗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