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竹山让“沉睡”资产“复活”
发布时间: 2015-04-09 08:55 来源: 编辑:唐平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
——竹山全面深化改革纪略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方荣华 黄治荣 张华魁 范珉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
  “十二五”期间,竹山冲破体制藩篱,勇闯改革“深水区”。与市场同步、与发展同向、与民生同声的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红利,让群众有了越来越多的“获得感”。
  “一减一加”:再造发展新优势
  年初,湖北雨慧电子公司在竹山县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变更登记。原来需要15个工作日才能办妥的变更手续,中心当场予以办结。
  审批提速源于竹山多轮简政放权。“十二五”期间,竹山减少行政审批事项324项,仅保留209项,是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县之一。公选36名首席代表,全权负责行政审批,审批时限由过去平均20天缩短到7天。
  “改革必须找准突破口,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县长龚举海说。行政审批改革是竹山在政府权力上做的减法,厘清政府权力边界,为市场主体“松绑”。而金融改革同步做加法,则拓宽了融资渠道,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一减一加”改革,为竹山释放市场活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找到了突破口,再造了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以往由县财政注资2000万元成立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因担保基金规模小,难解企业融资之渴。竹山金融改革改变过去直接向企业贷款为政府贴息扶持,发展新型融资机构,构建多元融资渠道,让金融资源更好地对接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原县农村信用社改制为我省首个股份合作制地方金融机构的竹山县农商行,去年投放小微企业贷款占全县金融机构投放量的80%以上。此外,竹山引进4家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支持6家企业托管上市。下一步,将探索新型股权、质权、名权登记与管理办法,增加企业抵押品种和新型融资工具。
  “一减一加”之间,“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得益彰,搅动市场“一池活水”。去年,全县新增各类市场主体9775家,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8个,新落地项目25个。
  国资监管破题:“沉睡”资产“复活”
  地处竹山堵河大桥头的滨河广场,昔日是一条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的河沟。项目竣工后,原居住在附近的22户危房户将搬进设施完善、环境优雅的小区,配套建设可容纳600个车位的大型停车场将缓解县城交通拥堵情况。
  滨河广场是竹山推行国有资产集中监管、统一运营改革,让闲置土地“复活”的一个典范。
  长期以来,国有资产管理存在“九龙治水”情况,分属不同的部门,权责分散,各自为政。2010年起,竹山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将县国资局、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县国土收购储备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集中归并,成立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县内行政事业性资产、保障性住房、城市基础设施和企业国有资产等,全部纳入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下辖的国资局集中管理。
  国有资产由一个机构集中管理,处置均由政府审批,资产经营收入全额上缴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县建设投资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富清说:“这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消除了国有资产管理盲区,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资产既要“管得住”,还要“用得好”。按照“应进俱进”原则,国有资产纳入集中管理后,由县国资局履行日常监管职责,并授权县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统一经营,在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前提下放大资本效应。
  竹山整合国有资产撬动金融杠杆,投资建成邓坪农副产品加工园、通济沟物流园、宝丰循环经济创业园等六大园区,园区有效面积5600亩,为县域经济发展搭建了平台,也拓展了城市空间。
  竹山改革国有资产监管运营,让“沉睡”的资产变为“活”的资本。目前,该县通过资本运营已获得资金4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输血供氧”。
  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挤压权力寻租空间
  年初,竹山县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成功拍卖原竹山一中所属33个商业门面,使国有资产溢价率超过180%,其收益全额上缴财政并用于竹山一中迁建等重点工程。
  公共资源多头管理、交易暗箱操作、收益流向不明确,备受各地公众诟病。“一个部门对所管辖的公共资源既负责管理又负责交易,很难预防和杜绝腐败。”县委书记佘立柱说。
  面对体制上的弊端,竹山建立统一规范的交易服务平台,让公共资源在阳光下规范、公正、廉洁交易。早在5年前,竹山在全市率先成立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将城建、交通运输、水务等部门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交易服务中心集中交易。
  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似简单的小事,背后是利益的博弈。交易服务中心把原来分散于多个部门、管办不分的招投标交易活动归并起来,改变原来“分散交易、独立监管”为“集中交易、综合监管”的模式,在更大范围挤压人为操作空间,破解了行政主管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同体监督难题。
  2013年,县招投标管理办公室更名为公共资源监督管理局,进入公共资源集中交易的范围随之扩大到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矿业权出让、国有产权交易等六大类,彻底告别了以前各交易市场与行政主管部门依附的时代。“十二五”以来,竹山进场交易589个项目,交易额47亿元,节约资金2.37亿元。
  去年,竹山公开转让4个绿松石矿区采矿权,3家企业成功竞买。开采的原石全部进入公盘交易,实现矿产资源“颗粒归仓”。县里还提取公盘交易总额的5%,返还矿区所在的乡镇和村,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绿松石采矿权公开转让和原石公盘交易,为矿产类公共资源交易提供了“竹山样本”,堵塞了交易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空间,群众也因改革释放出的红利而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改革蓝图绘就,面临一项项改革任务,竹山主动作为、先行先试,蹄疾而步稳!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