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沟崛起大工厂
—— 竹山县招商引资“问答录”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张华魁 黄治荣 通讯员 杜青云
通济沟、龙王沟、圣水沟,三条山沟沟。
中国针织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嘉麟杰、香菇“出口大王”裕源食品、国内红茶新秀“十星红”,3家行业知名规模企业。
山沟沟和知名企业,看似不搭界,近几年来,竹山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实现“高位嫁接”——硬是在三条不起眼的小山沟里,建起了3座大型现代化工厂。
在“招商难、难招商”的大背景下,人们难免好奇发问。
一问:靠什么招商?
答:资源优势无处不在
随着最具优势的水电能源开发告竣,矿产开发受制环保、市场门槛,竹山还能拿什么资源吸引客商来投资?
一段时间里,该县不少干部群众认为已经没有优势资源,对招商引资信心不足。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目光聚焦到东部和沿海,提出“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2013年初,该县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派驻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专门收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信息,登门拜访有关企业,推介他们到竹山投资兴业。
很快,该县招商小分队传回上海嘉麟杰公司有意到湖北投资办厂的信息。2013年6月1日至11月20日,该县接连组织4批次工作专班赴上海考察洽谈,县委书记佘立柱、县长龚举海成功说服嘉麟杰高层3次来竹山考察并顺利达成投资意向。2014年元月20日,双方正式签约。2014年4月30日,嘉麟杰竹山加工基地在通济沟工业园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33833万元,占地200亩,计划总用工5000人。今年上半年,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已培训录用工人两批次500人,生产处于饱和状态。
经过努力推介洽谈,7月22日,国内光伏发电巨头——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高管来该县预选站址,初步确定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成装机15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无中生有”建成出口服装加工基地、“太阳能”招来投资,这让竹山人对土地、劳力、自然资源有了新认识。前不久,该县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两绿三生”(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生态旅游)产业优势,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无限创意,谋划包装项目,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二问:怎么服务?
答:让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硬
去年3月28日开工、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仅仅7个多月,一座总占地7000平方米、投资8000多万元的现代化香菇加工厂拔地而起。作为该县2014年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引进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并出口创汇。
“裕源”竹山负责人称赞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办事‘一路绿灯’不说,县委书记佘立柱只要路过,看到工地上没人或人少,马上就要问个究竟。县长龚举海说,‘有事不需要打报告,随时编个问题单子短信发过来,我们迅速解决’。”
该县从去年开始实施重点项目服务秘书制度,确保重点招商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快推进和早投产。由一个责任部门“一把手”担任某个重点项目秘书,负责协调和服务工作。对所有新建及扩建工业生产项目,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委托服务单位一律免收投资者各项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费用。对“有位不为”、故意拖延、敷衍塞责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由县纪委监察局调查处理。
近年来,该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重心、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推进产业集聚升级的平台,先后建设和逐步完善了邓坪农产品加工、通济沟现代物流、桥东生物医药、宝丰循环工业、莲花绿松石加工、鱼岭生态产业等园区的水、电、路和公租房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200余家企业和商家进驻园区,其中60%是招商引资企业。
三问:赢什么利?
答:扩总量,惠民生,利长远。
作为无区位优势的传统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招商引资成为竹山县投资增长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
“裕源”的进入,一举把长久以来本地零星种植、着眼县内卖鲜菇的食用菌种植业做成出口创汇的大产业。元至9月,该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9%,增幅分别居各县市区第2位、第1位、第2位,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84.5%。
福建客商林泽胜投资开发矿业后,又投资开发茶叶产业,一举打破该县原来只生产绿茶的传统,先后开发红茶、黑茶和砖茶,生产的中高档红茶“十星红”畅销省内外,10月下旬与俄罗斯客商签订出口外销40吨干红茶合同。除了深耕老本行食用菌产业,“裕源”还致力推动竹山茶叶产业走“标准化管理,机械化采摘,多样化加工”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该公司已流转低产茶园2000亩,将用2到3年时间统一规范修剪、施肥、改造,由目前每亩年均出产30多公斤干茶稳步提高到每亩年均出产100公斤干茶,带动茶农亩平增收1500元以上。8月初,该公司在竹山县首次推行机械采茶,利用本地茶农弃而不用的老叶片作原料,新开发出红碎茶,已获得出口订单。
“嘉麟杰”公司通过订单培训,就地吸收该县500余名劳动力就业,现正进行第二批招工培训,本月500名当地劳动力又将走上生产岗位。
3年多来,该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多亿元,新发展规模企业20多家,创造了数千个岗位,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还对家庭稳定和谐、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大有好处。
“外来”企业更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营销观念,启示和激励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创业创新,竞争共赢。而这,更事关竹山改革发展长远大计。
—— 竹山县招商引资“问答录”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张华魁 黄治荣 通讯员 杜青云
通济沟、龙王沟、圣水沟,三条山沟沟。
中国针织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嘉麟杰、香菇“出口大王”裕源食品、国内红茶新秀“十星红”,3家行业知名规模企业。
山沟沟和知名企业,看似不搭界,近几年来,竹山县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实现“高位嫁接”——硬是在三条不起眼的小山沟里,建起了3座大型现代化工厂。
在“招商难、难招商”的大背景下,人们难免好奇发问。
一问:靠什么招商?
答:资源优势无处不在
随着最具优势的水电能源开发告竣,矿产开发受制环保、市场门槛,竹山还能拿什么资源吸引客商来投资?
一段时间里,该县不少干部群众认为已经没有优势资源,对招商引资信心不足。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把目光聚焦到东部和沿海,提出“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2013年初,该县成立专业招商小分队,派驻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专门收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信息,登门拜访有关企业,推介他们到竹山投资兴业。
很快,该县招商小分队传回上海嘉麟杰公司有意到湖北投资办厂的信息。2013年6月1日至11月20日,该县接连组织4批次工作专班赴上海考察洽谈,县委书记佘立柱、县长龚举海成功说服嘉麟杰高层3次来竹山考察并顺利达成投资意向。2014年元月20日,双方正式签约。2014年4月30日,嘉麟杰竹山加工基地在通济沟工业园开工奠基,项目总投资33833万元,占地200亩,计划总用工5000人。今年上半年,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已培训录用工人两批次500人,生产处于饱和状态。
经过努力推介洽谈,7月22日,国内光伏发电巨头——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高管来该县预选站址,初步确定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成装机15万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无中生有”建成出口服装加工基地、“太阳能”招来投资,这让竹山人对土地、劳力、自然资源有了新认识。前不久,该县强调要进一步发挥“两绿三生”(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生态旅游)产业优势,利用有限资源,发挥无限创意,谋划包装项目,增强招商引资实效。
二问:怎么服务?
答:让软环境更优、硬环境更硬
去年3月28日开工、11月12日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仅仅7个多月,一座总占地7000平方米、投资8000多万元的现代化香菇加工厂拔地而起。作为该县2014年度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湖北裕源食品有限公司实现了当年引进落地、开工建设、竣工投产,并出口创汇。
“裕源”竹山负责人称赞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办事‘一路绿灯’不说,县委书记佘立柱只要路过,看到工地上没人或人少,马上就要问个究竟。县长龚举海说,‘有事不需要打报告,随时编个问题单子短信发过来,我们迅速解决’。”
该县从去年开始实施重点项目服务秘书制度,确保重点招商项目早落地、在建项目快推进和早投产。由一个责任部门“一把手”担任某个重点项目秘书,负责协调和服务工作。对所有新建及扩建工业生产项目,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以及委托服务单位一律免收投资者各项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费用。对“有位不为”、故意拖延、敷衍塞责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由县纪委监察局调查处理。
近年来,该县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发展工业的重心、承接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和推进产业集聚升级的平台,先后建设和逐步完善了邓坪农产品加工、通济沟现代物流、桥东生物医药、宝丰循环工业、莲花绿松石加工、鱼岭生态产业等园区的水、电、路和公租房等配套设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吸引200余家企业和商家进驻园区,其中60%是招商引资企业。
三问:赢什么利?
答:扩总量,惠民生,利长远。
作为无区位优势的传统农业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招商引资成为竹山县投资增长的主渠道、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经济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最现实、最直接的途径。
“裕源”的进入,一举把长久以来本地零星种植、着眼县内卖鲜菇的食用菌种植业做成出口创汇的大产业。元至9月,该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9.8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43亿元,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9%,增幅分别居各县市区第2位、第1位、第2位,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84.5%。
福建客商林泽胜投资开发矿业后,又投资开发茶叶产业,一举打破该县原来只生产绿茶的传统,先后开发红茶、黑茶和砖茶,生产的中高档红茶“十星红”畅销省内外,10月下旬与俄罗斯客商签订出口外销40吨干红茶合同。除了深耕老本行食用菌产业,“裕源”还致力推动竹山茶叶产业走“标准化管理,机械化采摘,多样化加工”的转型升级发展之路。该公司已流转低产茶园2000亩,将用2到3年时间统一规范修剪、施肥、改造,由目前每亩年均出产30多公斤干茶稳步提高到每亩年均出产100公斤干茶,带动茶农亩平增收1500元以上。8月初,该公司在竹山县首次推行机械采茶,利用本地茶农弃而不用的老叶片作原料,新开发出红碎茶,已获得出口订单。
“嘉麟杰”公司通过订单培训,就地吸收该县500余名劳动力就业,现正进行第二批招工培训,本月500名当地劳动力又将走上生产岗位。
3年多来,该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0多亿元,新发展规模企业20多家,创造了数千个岗位,让当地人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有力促进群众脱贫致富,还对家庭稳定和谐、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大有好处。
“外来”企业更带来全新的发展理念、营销观念,启示和激励本土企业和企业家创业创新,竞争共赢。而这,更事关竹山改革发展长远大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