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市新闻
[十堰日报]十星高地 风鹏正举--竹山实施扶贫攻坚纪略
发布时间: 2015-09-11 11:12 来源: 编辑:操儒舜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水电产业壮筋骨

科技种田奔富路

诗画乡村更宜居

肚倍产业富乡镇

科技兴茶增效益

旅游开发促增收

乡村路网助民富

山环水绕竹山城
  秦楚网讯(十堰日报)特约记者 黄治荣 张华魁 范珉 邵义龙 朱本双 通讯员 袁平凡
  镶嵌在苍茫秦巴山腹地的竹山,因山而钟灵毓秀,也为大山所困而发展滞后。作为全省25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肩负十大特困片区、61个重点贫困村、14.9万人脱贫重任。
  近年来,竹山牢牢把握“三维纲要”,紧紧瞄准“全面小康”,坚持“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实施基础设施配套、美丽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人文素质提升、基层组织固本工程,创新工作机制、项目保障、政策激励、社会帮扶、信贷服务,走出一条产业带动、共同推动、创新驱动的扶贫开发之路。
  “四双”合力战贫困
  如何打通扶贫脱困“最后一公里”?竹山全面实施“四双”方略,县、乡联动,坚持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落实部门包村、干部包户包人,建强农村基层组织、建好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以市场主体带动扶贫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促干部作风转变、促群众增收脱贫。
  以“双包”提升扶贫精度,竹山依托省、市、县派出的241支工作队驻村,动员企业进村、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联村,全面实施“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精准识别确认的14.9万贫困人口和61个贫困村,县、乡3000余名机关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签订包保承诺书,制定脱贫计划,确保帮扶措施精准。目前,竹山扶贫工作队帮61个重点贫困村编制整村推进方案,为225个村编制搬迁规划,帮建基础项目458个、社会事业项目122个、特色产业项目170个,争取政策资金和带动社会投资1亿多元。去年以来,县委书记佘立柱包保宝丰镇双河口村3户贫困户,帮助新修、硬化通村入院水泥路6.5公里,指导新建300亩优质核桃、30亩文玩核桃基地,推动改造、新建62户农房,促成一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以“双建”提高扶贫强度,竹山去年结合换届选优配强贫困村“两委”成员,推选29名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能人进村班子,增强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合作社增加到290家,有力促进茶叶、烟叶、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发展,带动万余贫困户增收致富。
  以“双带”增强扶贫力度,竹山实施村企共建,有96家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帮扶,带动贫困村开发优势资源;万余致富能人、科技明白人、产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市场主体各显神通,做大做强“一主四特”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务工就业奔富路。
  以“双促”加快扶贫进度,全县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纷纷走出办公室,进村入户扶贫帮困,为贫困户送去脱贫希望。县长龚举海不仅多次看望慰问城关镇高家庄宋世意等贫困户,支持边远窑沟村改扩建13.5公里通村水泥路,新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还帮助贫困户王友华新建起4间砖房。
  极贫重扶拔穷根
  今年,麻家渡镇蛟龙村二组杨全国种的10亩核桃硕果累,亩收入有望达到六七千元。
  前年,麻家渡镇蛟龙村被纳入全县首批“极贫重扶”村,得到县扶贫、林业、农业等部门支持,引进“清香”核桃苗、“小黑叶”茶种,免费提供给农户种植,并提供技术指导,让杨全国因缺乏扶持而搁浅多年的计划实现了。如今,蛟龙村发展的500亩核桃、300亩茶叶,成为带动900多名农民增收的支柱项目。
  长期以来,竹山61个极贫村人均收入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发展速度缓慢,公共服务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艰难,就医难、上学难甚为突出。
  为精准到位、帮扶有力、补齐“短板”,前年起,竹山把帮扶边远极贫村发展列为“十件实事”之首,实行“极贫重扶”。按照“五年内未使用政府建设项目资金、远离县乡主干道、无村级阵地、无集体经济收入、没有主导产业”的五个基本条件,竹山筛选确定61个边远极贫村,县财政为每个边远极贫村连续三年给予资金扶持,整合通村公路、人畜饮水、危房改造、产业建设等项目、资金,县“四大家”领导带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携手解决群众安居、出行、饮水等突出难题,让他们尽早脱贫致富。
  住着旧土房、走着泥巴路、吃水挑山泉,这曾是官渡镇百里河村1355人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长期缺乏项目支持,百里河村三年前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1000元,各项考核指标全镇倒数第一。前年,百里河村入列全县首批20个“极贫重扶”村。两年多来,县财政、交通、扶贫、农业等部门捏指成拳,帮扶百里河村修通覆盖主要居住点23公里公路,新建4000多米饮水工程解决300户吃水难,帮扶25户贫困村民搬下高山建起楼房,发展烟叶、核桃、中药材等生态产业1800亩,开发鲁班峡、藏龙洞、狮子山、登天门、仙人洞等旅游景点。去年,百里河村人均年收入跃至4000元。
  干部向贫困一线走,资金向贫困一线投。两年多来,竹山按照“因地制宜,先急后缓,量力而行,一村一策”原则,在61个边远极贫村启动实施项目100个,投入资金4000万元,极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低保户、单亲特困户等重点扶持对象,竹山实行精准化教育培训、就业扶持,254个村建起农民转移培训中心、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每年开展茶叶、肚倍种植、水产养殖和汽车驾驶、家政服务等实用技术培训万余人次,相关部门通过提供职业指导、项目推介、小额贷款等服务扶持创业就业,帮助贫困户转岗增收、靠技术致富,每年因此减少贫困人口万余人。
  生态搬迁惠民生
  小河绕村过,小桥河上建,绿树门前植。去年底,宝丰镇清泉村山水映衬的生态搬迁安置点里,从七八公里外高山上搬来的陈宗良整修两层新楼,用一楼开办农家乐。和他一样,新茶、曹家沟、白沙河等村住在高山的20户贫困户依靠扶贫扶持,纷纷搬到了清泉生态搬迁安置点。
  居住高山,环境恶劣,脱贫困难。去年,为从根本上解决偏远高山群众生存难、发展难,竹山整合扶贫、交通、水务、住建、民政等部门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标准、统一配套”,建设吉鱼、九华、总兵安、清泉等10个生态搬迁安置点,让367户1529人搬下高山过上了新生活。
  坚持政府主导、农户主体,竹山以“大分散、小集中”为主要方式,依山就势规划安置点,镇、村统一实施场平工程,符合搬迁条件的贫困户可无偿分到一块宅基地建房屋、沼气池、栏圈。此外,对在安置点建房的贫困户除给予一定奖补外,还按户均0.2亩菜地、人均0.5亩耕地标准进行有土安置,确保基本生活有着落,有效推动了生态搬迁。“35家贫困户搬到这里,不再肩挑背驮、隔河渡水了,还能领到2万元奖励,做梦都没想到”,去年10月,从潘口水电站库区高山上迁往山下242国道边的上庸镇吉鱼村贫困户岳清华,利用在山环水抱烟袋岭生态搬迁安置点领到的宅基地,东挪西借建起170平方米的两层庸派新楼,一家人别提有多高兴。
  着眼建成新农村示范点,竹山在每个生态搬迁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架设专用供电线路,修建水泥路、人饮工程,兴建文化广场,栽植绿化树木,让搬迁入住贫困户享受社区化公共服务,使他们用全新的生活方式奔向未来。去年秋,麻家渡镇总兵安村搬下高山的黄艳舒心多了,女儿在家门口上学了,自己闲暇时还到文化广场健身。此前,一家人住在高山上的三间破旧土房里,早晚还要走七八里路接送女儿上学,几亩庄稼时常被野猪糟蹋。如今,总兵安村沿山脚布局的生态搬迁安置点里,31家高山贫困户搬进庸派新楼,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到2019年,竹山将完成6000户2.28万人的生态搬迁,帮助他们脱贫走上致富路。为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竹山将生态搬迁、扶贫搬迁、异地搬迁等与产业发展一起谋划、同步实施,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壮大茶叶、油料、畜禽、水产、药材、林特等特色农业产业,培植高家庄村、东川村、总兵安村、百里河村等100家贫困村农户从事乡村旅游,发挥巴山食品、强生园油脂、圣水茶场、天新医药、星梦茶业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扶贫效应,确保贫困户有相对稳定的增收项目。帮贫解困难亦乐,天时人事日相催。8月中旬,竹山发起“精准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总攻,致力“生态扶贫,率先绿色崛起”,体现“精准脱贫,率先建成小康”,与贫困展开战略决战:明年起,用三年时间减少贫困人口14.9万人,让241个贫困村“出列”;再用两年,巩固提升“出列”贫困村、收入不稳定脱贫户,防止脱贫贫困人口反弹返贫,确保贫困群体共奔小康。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