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裕从,男,1935 年12 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53 年毕业于湖北省实验中学,1957 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特级教历,历史学教授,曾任竹山一中校长、十堰教育学院院长,终身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除从事中等和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之外,还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史和十堰地方文史,有数十部著作问世。
编者按:匡裕从先生是从我县走出的知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在竹山工作、生活二十余年,视竹山为第二故乡。在其八十大寿之际,完成回忆录《雪泥鸿爪》,深情回顾了在竹山的岁月,文字简约生动,记事客观翔实,是我县珍贵的亲历史料。现选编其部分内容,以飨读者。一
1957 年夏,我带着不平、不满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愧疚回到武汉。(此前记述作者因在反右运动中偶然误会,错失留东北师范大学任教机会。编者注)见到父母,他们悲愤的心情是可以想见的,但却一句谴责的话也没有说,只要我不要想那么多。母亲还轻轻地说了一句:“到锅里的鸭子飞了”,这大概是说本应有好的前程,现在不可能有了。与父母的交谈中,再一次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家庭是游子避风港”那句名言。
湖北省教育厅当时在武昌中华路一幢楼房里,报到之后我就在厅的招待所住了下来,等待分配。这里离下轮渡的汉阳门很近,距母校实验中学也不远,读高中时每周回家都从它门前经过,这里的环境我非常熟悉。但当时的心情很糟,加之分到哪里前途未卜,所以没有一点旧地重游的兴趣,就连近在咫尺的母校,也未回去看看那漂亮的红石大道及高高耸立的“惟楚有才”的牌楼,只成天呆在房间里,看看书报。一天,中学时教体育的姚老师(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闯了进来,他说:“我调到新成立的武汉体育学院了,知道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正在分配,我是来找厅领导要人的。”接着就说:“你到我们学校去工作吧!”我苦苦一笑回答道:“不可能,我是学历史的,到你们那里我能教什么?”他哈哈一笑说:“你可以去教政治理论课《中国革命史》,就这么定了,走,我们去办手续。”听他这样说,我就知道,他肯定在体院当领导有相当的权力,如果能借助他的力量,到体育学院去教书,也算不错了。
我说:“姚老师,您先别急,听我把情况说清楚以后再说。”于是我简要地把中“阳谋”的情况说了一遍。他睁着大大的眼睛听我说完之后,连说了两声:“可惜!可惜!”我不知道他这两声“可惜”是什么意思,是因为他了解我的过去,而落到这步田地“可惜”,还是为学院不能要我去“可惜”?两者兼而有之就是“惋惜”了。
我接着说:“姚老师,像我这种情况,别说不会分到高校,就是留到武汉的可能性也很小,大约会分到鄂西南或鄂西北的大山区去。”他沉默了一会说:“匡裕从呀匡裕从,以你在实验中学做团干时的表现,落得现在这种结果,是谁也不会相信的,但有什么办法呢?”两人相对而坐,唏嘘良久后,黯然分手。
二
果然被我言中。两天后人事处的人通知我分到襄阳专区,至于分到哪个县,听襄阳专区安排。那时,似乎还没有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办公室这样的机构,记得是向专区教育科(局)报到
车过十堰,我印象里就是沙土公路边的两间小房子,所谓“街”,大约不足百米,点缀着两三个卖杂物的小店。与今天的十堰相比,说它有天地之别,似乎都不够准确。过了白河进入界岭,山高坡陡,弯曲狭窄,到顶峰,有一块湖北与陕西分界的标牌,左侧有一块石碑,说明此老白公路,修于抗日战争之时,设计者为工程师李某。李某此人想来早已作古,但他留下的业绩,前无古人,给他树碑立传,完全应该。下了界岭就到了湖北竹山县,晚上歇宿得胜铺,由李科长出面,接洽挑夫进城之事。此地距竹山县城尚有180 里,我的行李有3 件,铺盖卷、皮箱和一个小提琴盒子,挑夫以百里百斤3.60 元谈定搬运费。
第二天一早就踏上了去县城之路。所谓“路”,也就是乡间小道,只稍微宽一点而已,那时到县城还没有公路。步行180 里对我来说,就是一个考验。我问科长要走几天?他说两天大
三
我随着小柯穿过一条大街,走过一个广场,就来到竹山一中的大门口,抬头一看,一座高大的石碑坊,上面雕着花草禽兽,均极精美,共有3 层(节),第一层昂首朝天,孺子学生追求进取向上的寓意极为明显;第二层正中是颜体石刻的“儒星门”3 个大字,两侧则布置着精巧的石雕,围绕着儒星门,象征着对士子的赞扬和期盼;第三层是正门,上面有竹山县第一中学几个大字,写得有模有样,不知出于谁的手笔。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大型石轮,使整个石碑坊显得稳重、威严。大石轮之前左右各一个巨大的石狮,雄壮威武,双眼炯炯有神,正视前方。尤其是石狮设计造型,有意抬高了石底座,使石狮显得高大,更彰显了它强大的威力,似乎在告诫过往行人,此系庄严的学府重地,是造就国家人才之处所,等闲不得轻易入内,更不得将污垢、邪恶传入其中。
现在我只好按照既成的事实记述了。进到后院是长方形的青石铺就的场子,长约50 米宽约20 米,这不仅是士子们集会的场所,更是中了功名之后举行仪式和欢庆之处。石场两侧,各有东西厢房数间,则是生员寄宿之处。再往后就是大成殿(文庙),从石头场到大成殿,必须要上六步台阶,以表示参拜孔子的郑重。大成殿分上、下两层,重檐嵌山式,陶制龙云纹筒脊,面盖无釉陶质筒瓦,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大厅一根正梁上还写有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 年)进士杨XX 重建(据查大成殿始建于明正统十三年,即公元1448 年)的字样。
看见保存如此完整的系列文庙建筑,内心十分感动,分到了这样一个很有文化底蕴的县里工作,认为不错。可惜,我到一中看到的这一切,除了一个孤立的大成殿之外,石狮、石牌坊、石大门、月宫池、状元桥、石场子等一切的一切,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一扫而光,荡然无存。
四
当时,竹山一中的校长吴XX,是县政府负责人之一,不知什么原因,已免职,不在学校,我在一中二十多年里,也从未见过此人。管事的副校长胡荣茂,与我的年纪差不多,接待我时
教汉语使我受益匪浅,直到如今我写文章都还是很注意语法,并以为文章中如果有语法错误,这是“硬伤”,不能容忍。我的许多学生至今见面还说到那时学的句子成分、修辞逻辑等很有用。作家老芨(本名江达,已发表文学作品近十部)也多次在我面前说到汉语课的好处,并说很想买到一本当时使用的汉语教材。他当时不仅汉语课学得好,其他各科也学得很好,大约因为政治原因,未能进一步升学深造。
这年寒假,全县中小学教师集中到县城,开展整风反右。我既有前车之覆,又有后车之鉴,岂会再中“ 阳谋”,进入毂中。我开会不发言,看大字报不发表评论,串联找到我,我不参加,有时也奉命在会上做记录,但这种情况极少,显然是不信任我,怕我在记录中夹入“私货”。反右结束后,一中教师的元气大伤,语文教师除一两个之外,几乎都成了右派。体育教师方庆鼎,因与我接近,常在一起打乒乓球,也被划为右派。后来有人隐隐约约地告诉我,始作俑者是谁,但我无法也不必确定。处理时鉴于他年轻,没去劳动教养,仍留校任教,但我对他却一直怀着内疚之情。
我认为,反右扩大化,教育界是重灾区,大、中、小学教师,不少人被“阳谋”击中。除了他们本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之外,对学校和教育事业,都造成重大影响。当然从对全局的影响看,这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也不能忽视。后来,我又改教语文、物理,缺俄语教师时,又完全让我教俄语,当时一周要上课多达22 学时。学校成立高中之后,让我教本行历史,每周两学时,所以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俄语上。无论教什么课,我对自己的教学是自信的,学生反映也普遍较好。当时,流传着一句话:“一堂课,对穿过”,意思是说一个老师,只要上一堂课,就能看出老师水平的高低,似乎还很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论断。我至今还敢说,我讲的每一堂课,都对得起学生、家长和我自己。即使教学任务繁忙,我总是挤出时间,钻研专业知识,在灯下一坐半夜,读资料、写笔记、记卡片,我相信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是过程,也是乐趣,总有发挥作用的时候。
五
从我开始,此后每年都有大学本科毕业生分到竹山县工作。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竹山较为闭塞落后,发展显得迟缓,许多新鲜事物很少见到。例如,穿皮鞋要擦油,以保护皮革。但当时有人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以至于为了避免非议,出门时,先在墙角撮一把灰,撒在鞋面上。再如,在堵河游泳,这既是锻炼身体,也是一种享受,但当地人只会“打狗刨子”等一两种泳姿,后来才知道有蛙泳、蝶泳、侧泳、爬泳、仰泳等许多花样,而且慢慢也推广开来。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都有一批各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分到竹山,总数有多少我不知道,但这一批人不仅带去了各专业的新知识,更带去了新的观点和新的风气。这批人虽戴着“臭老九”的帽子,但像臭豆腐一样,嗅起来臭,吃起来香,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责尽力,还是很能办事的,无疑对竹山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我自己邈乎小矣,不足为道,也起不了多大作用,但作为他们中的一员,我必须为这个群体说几句公道话。这一批由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尽管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能
生活在竹山,感觉到它处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之中。刚去时小小的县城(我估计它只有万人左右),封闭简陋,无电无自来水,出门时怕引起别人的不满,还得要注意衣着穿戴,不要标
六
1959 年8 月,我在《史学月刊》上发表了《五四时期的李大钊思想》一文,我本着对前辈的崇敬,以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及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时的背景,从李大钊的文章或讲话中,分析归纳总结而成,大约五千字左右,在前人分析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自认为还有些内容和新见解,于是寄给了《史学月刊》。此前我与该刊无任何来往,也不认识该刊的任何人,谁知寄去第二月,即蒙该刊全文发表,未做任何删改。不久就给我寄来了96 元的稿费,当时这是一笔较大的收入,是我每月生活费的3倍还多一点,我立即到书店(大街南门坎相邻)买了几十本书。
这一件小小的事,却招来了无妄之灾。有人以我盗用公民权为名(其实中央对中了“阳谋”的人,仍享有公民权早有规定,毛泽东也在一次讲话中有所说明),组织高年级学生和全体教师对我进行批斗。我似乎很认真地带着笔记本坐在前面,接受批斗,其实我心中知道,这必然是一场毫无结果的批判。我知道学校里真正能知道这篇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人,寥寥无几,怎样能对其内容进行批判哩!果然批斗会毫无结果,草草收场,只是满足了某些人整我的需要。
一两个月以后,接到了低我两届的中学同学范世华的来信(她当时正从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信中说老师把你的大作《五四时期李大钊思想》,列为写毕业论文必读的参考材料。同样一篇文章,在县城的中学里受到批判,在高等学府里却受到重视肯定,真是那个时期的咄咄怪事!
还有一件值得一记的事。批斗会结束的当晚,我正坐在宿舍里喝水休息,咚!咚!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朱士舜同学走了进来,对我说:“匡老师,莫要往心里去,没有啥子的,我们同学尊重你,支持你!”说完后又站了一会才走。过了不到五分钟,又响起了敲门声,官渡的朱彩俊同学来了,他也说了类似安慰我的话。刚开完斗争会,在那样的政治背景条件下,是冒着很大政治风险的,没有胆识,没有对我的感情,不敢做这样的事。一方面,我为他们担心,另方面,我受到莫大的安慰,更使我感触良多。
我在竹山前前后后,城里乡下教了二十多年书,学生都是我重要的精神支柱。我与学生的关系十分融洽,学生尊敬我,我也十分喜爱他们,究其原因我以为有这样几点,第一,必须用正确态度对待学生,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绝不能以为学生低教师一等,教师可以高高在上,指使学生做这做那,更不能谩骂学生,动不动就把学生训一气;第二,教师必须在业务上有过
记得一次在五堰街头,一辆车子突然停在我面前,下来一个人向我敬礼,并立马从身上掏出钱来,要还给我。我当即愣住了,他说他叫郭光明,当年家里穷,参军时没有钱是我借给他的,现在还给我,我理所当然地没有收。区区一件小事,他一直心怀感激地记在心间,当教师的能不感动吗?1958 年夏,学校办起高中,我一直教他们的历史,1961 年参加高考,临入考场之前,我把他们召集到后面核桃树下,就重点问题(实际上我猜的题)又给他们反复叮嘱了一遍。这是竹山一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当时有20 多人被高校录取,其中朱士范被湖北财经政法学院(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系录取。进校后第一个星期天,他连武汉东南西北都还没有搞清楚,硬是从武昌找到我们家中,去看望我的父母,并对他们说,我能考入大学,匡老师出了力,他猜中了70%的考题(这是他夸大了,主要是他们自己平时学得扎实),并说了许多赞扬的话。有学生如此,夫复何言!教师能不高兴吗?
七
我对竹山风土人情和社情民意的了解及认识,不少是从学生交谈中得来的。一中学生来自全县各地,能够得到的信息量自然很大,但这些都属“耳闻”,要有更清楚了解,还得“亲见”。老实说,能真正与农民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只有很少的几条渠道接近民众。一是家访。寒暑假开学之前,要到学生家里走走,沟通学生家庭与学校的了解,我去得最多的是西乡溢水、宝丰和秦古等地,文峰也去过一两次。那时不通车,来往都是步行,一天大约只能走访一两个学生家。晚饭后,就是与学生家长聊天的好时间,许多风俗习惯,饮食特点,民俗遗存,趣闻琐事…… 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脑中,用现在时兴的话来说,大量草根性的东西被吸收。
一次从红卫到护架沈发亮家,他妈见到城里老师来了,十分高兴,只是说怎么没有一个伴呢? 这一带“毛狗子”多,有个啥事咋办?充满了关切之情,随后又用豆腐给我做了一顿饭吃。事后我才知道这叫“懒豆腐”,是用来招待贵客的。
二是带领学生下乡劳动。夏收夏种,秋收秋种是下乡劳动最多的时候,下去劳动少则三天,多则一周,割麦子、挖红薯、插秧、挖地都干过,效果如何? 不好说。城里来的学生娃子,能干得好到哪里去。生产队里又不好拒绝不要,只好硬着头皮接受,安排一些对队里收成没有多大影响的活路。队长和社员们私下的议论,我也听到过,但能说什么呢?我以为不如安排在自己学校刘家山农场里劳动,还要实在些。
三是下乡调查,写材料。县里曾安排我和另一个老师进驻十转山林场,写全国林业劳动模范陈正宽的先进事迹,县领导们要求是写一篇长篇通讯,如有可能再编一个剧本。那位老师是华师学中文的,接受任务时他没有说什么,我自然更不会提出异议,好在学校教学任务已转给了别的老师,就到十转山扎根去吧。林场有一排瓦房,旁边有一个偏厦是厨房,陈正宽热情接待我们,并引我们在场部走走看看,其实就一排房子,没有什么好看的,连一块苗圃都没有。整个十转山的树木,应该是他的主要业绩所在,他却没有引我们去看,只说走了几十里辛苦了,先休息吧。我们回到住处,立即商量怎么调查、怎么写,讨论半天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见。我说:“反正没有时间限制慢慢来吧。”又说:“长篇通讯的标题,叫《苍松不老》。”
这是我到林场之后,看见陈正宽依然身体硬朗时想到的。第二天陈与我们谈了个把小时,随后就要一位姓陈的小伙子,带我们去山上转了一转。我们就这样在林场住了下来,实在没有什么好写的,那个老师要回学校,也不知他向领导说了些什么,他回场以后不几天,领导就通知我们回城,调查也无疾而终,不了了之。后来又参加了两三次,为领导写讲话稿而进行的调查,执笔者来之前都定好,我不必操心,跟着一起游玩,或者发表几点无关大局的小意见。倒是后来组织写学习毛泽东著作积极分子的材料,3 人一组,几乎跑遍了全县的公社,一般在公社住两三天,就能写出一篇材料交差。这种下乡调查,对我来说是贴近乡土,深入基层,了解风土民情的好机会。
正是通过这几条渠道,使我对竹山人民的了解日益加深,竹山人民宽厚大度、善良朴实、勤劳节俭的好品质,深深感染、教育了我,我与这方土地和人民自然就建立了感情,成为我在竹山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也是我把竹山当成第二故乡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