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镇基层党建与扶贫开发“双推进”工作综述
近日,笔者走进官渡镇桃园村波鱼沟易地搬迁安置点,小洋房一栋栋整齐排列,道路两旁桃花遍布,路面整洁干净,村民安居乐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我们村叫桃园村,以前虽然跟桃花源沾亲带故,但是有‘三多’,山水多、荒地多、穷人多。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精准扶贫,我们村的‘三多’变成了产业多、游客多、脱贫多。桃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波鱼沟安置点的兰善清眉开眼笑的告诉笔者。
开年以来,官渡镇坚持在扶贫攻坚中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思路,强势推进脱贫攻坚和党建工作融合发展。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示了该镇各级党组织尽责履职、凝心聚力、带动致富、为民服务、保障支撑的能力和顽强战斗力。
党建引领,班子“选优配强”
贫困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薄弱,组织涣散,官渡镇将扶贫的首要工作集中在贫困村级班子建设上,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促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把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优秀青年聘请到村里跟班学习,将能带动群众致富的能手等优秀乡村人才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为干部队伍提供坚强保障。”官渡镇党委书记张伟成介绍,镇上还按照“先给舞台、再给位子,先挑担子、再给身份”的渐进培养模式,采取分级、分层、分类落实培养措施,组织贫困村干部积极参加各级培训、调训和轮训。
把建强配齐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择优选配致富能人、优秀党员等进入贫困村“两委”班子,使该镇村级党组织中,年轻、高学历、致富能手型党员人数大幅提高到六成以上,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基础。
开年以来,官渡镇累计培养创业型村干部20多名,成立各类产业党小组50多个,基层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产业带动,脱贫“因地制宜”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源泉,各贫困村有了自主产业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官渡党委政府深谙其道,加快实施富民产业,持续改善发展条件,更新群众创业观念,确保贫困户实现就地脱贫。
马玉河村去年魔芋格外走俏,外地的客商排队在村委会门口收购,但长期以农户少量种植为主,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今年以来,在该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方式,引导和扶持群众在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规范化魔芋种植基地1000亩,统一标准购种、统一标准挖地、统一标准施肥,100多户村民加入,不仅自己管理自己的魔芋基地,还在合作社里打工,领取两份收入。
类似马玉河这样的情况在官渡比比皆是,目前,该镇在贫困户中新发展茶叶266亩,管护老茶园263亩,中药材类421亩,小水果类155亩,马铃薯及高山魔芋3900亩,猪4218头,牛974头,羊3803只,鸡69001只。一个个产业项目在贫困村建立起来,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走得更快。
党员带头,发展“事半功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的战斗堡垒,那么基层党员干部则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党员干部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该镇党委书记张伟成说,“我们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退休干部到原村‘五到制’,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该镇在脱贫攻坚中实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管理办法,发挥党员在扶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形成示范户与贫困户联动发展格局。”该镇镇长陈燕青介绍,他们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缺资金、没技术、少信息等难题,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鼓励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竞相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该镇通过自主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有100多名,带动或吸纳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全县上下呈现出了创先争优、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势头。
扶贫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党徽的指引下,官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铿锵劲歌。(陈元豪)
近日,笔者走进官渡镇桃园村波鱼沟易地搬迁安置点,小洋房一栋栋整齐排列,道路两旁桃花遍布,路面整洁干净,村民安居乐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我们村叫桃园村,以前虽然跟桃花源沾亲带故,但是有‘三多’,山水多、荒地多、穷人多。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通过精准扶贫,我们村的‘三多’变成了产业多、游客多、脱贫多。桃园村成了名副其实的桃花源!”波鱼沟安置点的兰善清眉开眼笑的告诉笔者。
开年以来,官渡镇坚持在扶贫攻坚中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思路,强势推进脱贫攻坚和党建工作融合发展。在扶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充分展示了该镇各级党组织尽责履职、凝心聚力、带动致富、为民服务、保障支撑的能力和顽强战斗力。
党建引领,班子“选优配强”
贫困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基层党支部领导班子薄弱,组织涣散,官渡镇将扶贫的首要工作集中在贫困村级班子建设上,推进党建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促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同频共振。
“把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服务能力强的优秀青年聘请到村里跟班学习,将能带动群众致富的能手等优秀乡村人才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为干部队伍提供坚强保障。”官渡镇党委书记张伟成介绍,镇上还按照“先给舞台、再给位子,先挑担子、再给身份”的渐进培养模式,采取分级、分层、分类落实培养措施,组织贫困村干部积极参加各级培训、调训和轮训。
把建强配齐村级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推进扶贫攻坚的关键,择优选配致富能人、优秀党员等进入贫困村“两委”班子,使该镇村级党组织中,年轻、高学历、致富能手型党员人数大幅提高到六成以上,有力夯实了脱贫攻坚的人才基础。
开年以来,官渡镇累计培养创业型村干部20多名,成立各类产业党小组50多个,基层组织引领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发展优势。
产业带动,脱贫“因地制宜”
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源泉,各贫困村有了自主产业才是真正的“授之以渔”。官渡党委政府深谙其道,加快实施富民产业,持续改善发展条件,更新群众创业观念,确保贫困户实现就地脱贫。
马玉河村去年魔芋格外走俏,外地的客商排队在村委会门口收购,但长期以农户少量种植为主,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今年以来,在该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把“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户变股东”方式,引导和扶持群众在村里建起了高标准的规范化魔芋种植基地1000亩,统一标准购种、统一标准挖地、统一标准施肥,100多户村民加入,不仅自己管理自己的魔芋基地,还在合作社里打工,领取两份收入。
类似马玉河这样的情况在官渡比比皆是,目前,该镇在贫困户中新发展茶叶266亩,管护老茶园263亩,中药材类421亩,小水果类155亩,马铃薯及高山魔芋3900亩,猪4218头,牛974头,羊3803只,鸡69001只。一个个产业项目在贫困村建立起来,贫困群众脱贫的步伐走得更快。
党员带头,发展“事半功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如果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脱贫的战斗堡垒,那么基层党员干部则是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党员干部是做好扶贫开发的关键。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该镇党委书记张伟成说,“我们采取党政干部到难村、经济干部到穷村、政法干部到乱村、技术干部到产业村、退休干部到原村‘五到制’,助力脱贫攻坚、全面小康。”
该镇在脱贫攻坚中实行党员“设岗定责、服务承诺、积分管理、评议定级”管理办法,发挥党员在扶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培育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和畜牧养殖业,形成示范户与贫困户联动发展格局。”该镇镇长陈燕青介绍,他们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致富中的缺资金、没技术、少信息等难题,通过一系列帮扶措施鼓励支持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竞相带头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截至目前,该镇通过自主创业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有100多名,带动或吸纳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800多人,全县上下呈现出了创先争优、你追我赶、共同致富的良好势头。
扶贫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在党徽的指引下,官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正用智慧和汗水,谱写“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铿锵劲歌。(陈元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