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扶贫开发事业过程中,扶贫信息的填报是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扶贫推进工作中不可获取、不可出错的重要环节,扶贫信息准确、及时、全面的填报反映的是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地区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体现的是一名扶贫干部对本地区扶贫工作的整体认知情况。现结合日常有关工作,谈谈在扶贫信息填报方面的几点粗浅认识。
一是认识到信息上报的重要性。扶贫基础信息包含方方面面,家庭财力、收入状况等数据和信息映衬的就是精准识别,从贫困户的“明白袋”(包括家庭人口、身份信息、外出务工情况、包保人、脱贫产业规划等)到村级信息档案、易地搬迁信息台账、脱贫信息台账、产业规划台账、种养殖统计台账,还有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一户达80余项的指标,这些各类数据都属于扶贫信息填报的范畴。分门别类准确地建立扶贫台账是推进扶贫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上级部门综合分析扶贫工作现状、研判整体态势、制定扶贫政策、采取精准帮扶的重要参考依据,基层信息上报源头不出错,才能真正起到靠信息说话、靠数据决策的根本目的,扶贫信息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大数据”的作用。
二是认识到信息录入的全面性。贫困户的识别和认定都是以户为基本单元的,除部分一人户之外,每一户都不止一个人,在信息填报、台账建立、系统录入时候必须全面整体地反映其家庭人口总体情况,不可偏颇。同时,每一个人的指标也不止一项,但从国家扶贫信息系统来看,每一个人的基本信息指标多达几十项,常规的基本信息之外,还有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政治面貌、劳动技能、贫困户属性、联系电话、银行卡号、致贫原因、经营收入、务工地点、务工时间、帮扶信息等等,要达到完整的反映贫困人口相关情况的目的,信息录入的全面性至关重要,不可“丢三落四”。
三是认识到信息工作的逻辑性。这主要体现在信息填报中有关数据、相关内容的逻辑关系,以建立产业脱贫台账和扶贫信息系统为例,贫困户2016年种养殖奖扶上限为1.8万元,其产业奖扶就不可能超过这个数,一个村的贫困户数、人数必然小于(最多等于)本村人口总户数、总人数;在扶贫信息系统中,数据、信息之间的逻辑性就显得更为明显,贫困人口身份证号码为18位数,倒数第2位为奇数,则其性别为男性,为偶数则为女性,不可男女不分;贫困户家庭成员无读书上学人员,则其家庭致贫原因就不应为因学致贫,贫困人口身体状况为残疾,则其劳动技能就不应为普通劳动力或技能劳动力,等等方面体现的都是信息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四是认识到信息填报的及时性。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常规业务工作,体现都是某一个时间节点、某一个阶段的工作。时效性也是新闻宣传报道的必备因素,只有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传递出相关情况才是新鲜的、有新闻价值的。在扶贫台账的建立、扶贫信息系统的修正等环节,只有树立“今日事今日毕”的决心,拿出立即办、马上干、迅速报的态度,才能全力确保各项信息上报准时准点的完成。对于扶贫信息系统中贫困户、贫困人口姓名、身份证号错误及时纠错,迅速修正,才能让数据客观反映事实,具有价值。
五是认识到信息工作的真实性。信息的真实就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基层,如果在源头信息、基础数据出现错误,再上报到上级,多个地方汇总在一起结果就是错上加错、一错再错,其严重性和危害性可想而知。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业务工作中要做新、做细、做小,在填报贫困户户主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时多打一个电话、多跑一段路、多问一句话,有些错误就可以避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会减少一点。
六是要认识到信息工作的动态性。贫困户档案、村级台账、信息系统数据建立起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固定不变的,而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调整、逐步优化的过程。贫困户档案中产业发展、帮扶责任人发生变更等就需要重新填报;某一户贫困户子女不再读书但仍未达到脱贫标准的,致贫原因就需要更新;扶贫信息系统中某一户家庭人口出现死亡就要及时将其在信息系统中剔除,同样的,家庭中有新增人口的,就需要及时将其录入系统。(作者:麻家渡镇人民政府 张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