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研究
加快农旅融合 助推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6-05-05 10:28 来源: 编辑:唐平
字体大小:
打印
返回

  农旅融合是拓展农业和旅游服务功能,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为此,本文围绕五大发展理念,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加快农旅融合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发展意义

  (一)农旅融合促使农业改造升级。农旅融合为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开辟了通道,有利于促进传统农业粗放式增长向现代农业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二)农旅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农旅融合迎合了人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休闲消费的心理,适应了旅游市场迅速扩大的趋势,有助于拓宽旅游产业的服务半径,增强旅游产业的接待能力。

  (三)农旅融合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农旅融合找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农民在不离乡、不离土的情况下,通过农田、房屋和山水生态资源实现脱贫致富。

  (四)农旅融合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农旅融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了解农业、亲近自然、享受田园的机会,为增进农村居民对现代文明的了解和认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城乡交流,助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发展优势

  竹山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具备农业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农业和旅游可以成为竹山经济社发展最宝贵的发展资源、最大的后发优势和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名片。

  (一)资源优势。一是山水资源丰富。我县地处秦巴山腹地,是生物多样性分布区和典型季风气候区,境内拥有堵河源、武陵峡·桃花源、九女峰、女娲山、女娲天池等自然景观,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动植物3000多种,同时堵河干流水能开发“五湖连珠”梯次形成,拥有20余万亩广阔水域。二是产业资源丰富。以茶叶、油料、林特、蔬菜、药材为主导“一主四特”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十大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园初现成效,建设成了一大批特色乡镇、专业村。三是生态矿产资源总类繁多,品味较高,其中绿松石矿产储量占全国的70%,潜在价值在3000亿元以上。四是人文资源丰富,拥有以创世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女娲文化,以上庸古国为代表的上庸文化,以高腔、民歌、花鼓、剪纸为代表的堵河文化,以施洋、张振武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及十星文化。

  (二)区位优势。紧邻周边的十房、十白高速全线贯通,神龙架、武当山机场投入运营,汉十城铁呼之欲出,境内“两条高速、两条国道、九条省道、十四条县道、千条通村路”的区域干线公路网架基本形成。

  (三)市场需求。随着县域经济水平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旅游消费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观光+体验+休闲的综合旅游方式成为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大众旅游时代”和“旅游发展黄金期”的到来,旅游产业有望成为我县支柱产业。

  (四)政策机遇。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首次明确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旅游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的提出,以及竹房城镇带、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脱贫攻坚行动的实施给竹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三、发展制约

  我县农旅融合发展还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既有发展壮大的优势和空间,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发展机制不畅。当前农旅融合在全县旅游发展大格局中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仍然是以简单的景区、景点游为主,景区、景点建设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在生态旅游开发上,没有形成整合开发利用资源的体质机制。

  (二)发展氛围不强。当前我县农旅融合发展的理念比较落后,发展格局还很单薄,缺乏“一盘棋”思想。农产品开发产业链条短、深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具备较大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多,为旅游提供产品能力不足,难以体现特色,形成产业优势。在旅游商品打造上,没有独具竹山特色旅游商品的企业,旅游商品与大众市场商品没有差异。

  (三)发展措施不够。旅游发展模式传统单一,依然停留在“传统观光旅游”和“景区门票经济”,综合效益偏低,“吃、住、行、游”开发不够,“娱、购”尚处于起步阶段,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对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一是没有成熟旅游线路,各景点尚未串联,没有形成循环路线,部分景点之间道路等级过低,安全隐患较大。二是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旅游项目刺激性不够,娱乐性、体验性、参与性产品开发少,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独特卖点。三是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缺乏高素质的生态旅游规划人才、项目包装人才、产品营销人才以及特色农业方面的经营管理人才。四是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资金渠道少、数额小、投入方式单一,项目招商引资难度大,社会资本参与度低。

  四、发展对策

  当前,我县以堵河生态游和乡村游为主的农旅融合正处于战略的机遇期和发展的黄金期,加快融合发展的基础日趋牢固,条件日益成熟。为此,我们应认清形势,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一是县委政府要将农旅融合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纳入全县产业发展格局中,编入年度发展规划和“十三五”规划;成立农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农旅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解决农旅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抓好相关政策的落实。二是加大农旅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形象推广、项目策划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县财政、发改、扶贫、交通、农业、林业、水务、住建、移民、旅游等相关部门要整合捆绑项目资金,向重点景区、景点倾斜,集中打造,合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三是强化政策扶持,整合精准扶贫、退耕还林、国土整治、美丽乡村、城镇带建设等政策,出台农旅融合产业投资、用地、税收、规费、审批等方面“一揽子”配套扶持政策。四是建立健全督办考评机制,将农旅融合发展作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对县直部门和乡镇加强督办考核,引导乡镇和部门围绕农旅融合思路谋划发展。

  (二)整合资源,一体发展。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要求,着力在“求特色、创精品、强组合”上下功夫。一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培优农业产业。坚定不移的推进“一主四特”产业布局,着力打造产业基地景区化,农旅融合一体化,突出“精、特、优、游”,让农业为旅游着色。围绕竹十路、谷竹高速、一级路及竹房城镇带沿线,布局茶叶、油料、林特、中药材、果蔬等特色产业,创建观光农业示范园、农博园、采摘园。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开拓旅游商品市场。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深度开发茶叶、绿松石、山野菜、中药材、林特干果等特色农产品,打造一批彰显竹山特色的旅游商品。三是要从目前的“单一式”发展向“复合型”发展转变。加大投入,创新旅游内容,提升景点旅游服务业水平、增强景点吸引力和提升旅游档次,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采农家菜、摘农家果、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小院、家庭农场,注重开发茶园观光、茶叶采摘、茶艺观摩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打造以生态茶园、生态鲜果、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等一批适合不同市民消费心理和需求的特色旅游项目。四是以龙头企业为试点,实施跨产业、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发展,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大力培植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发挥新型市场主体示范带动作用。

  (三)夯实基础,完善要素。一是改善生态旅游“硬环境”,加快景区交通、水电、通讯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打通长坪至大百川、霍河至深河、化口至太河、罗家至沧浪山、沧浪山至东河、女娲山至圣水湖等交通制约瓶颈,构建便捷的交通换乘体系,加快推进旅游交通标识系统、生态旅游公路、停车场、A级旅游厕所、重点景区游客接待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和接待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和自行车骑行道路建设。二是改善生态旅游“软环境”,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鼓励支持县内旅游景区、酒店开展线上营销,规范发展在线旅游预定市场,启动旅游业人才提升工程,积极争取上级单位专项旅游培训,吸引旅游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前来就业。三是加大营销宣传,进一步提升农旅发展知名度。坚持政府营销与企业营销相结合,整合营销宣传资源,运用广告、公关、媒体、博览会等形式,加强旅游主体形象、重大节事旅游活动、标志性旅游线路等宣传推介,积极开发与之相对应的休闲旅游项目,举办女娲文化节、杏李采摘节、茶叶采摘节、农事体验活动等丰富多彩的节会活动,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APP等平台,推介旅游服务信息化、网络化,积极烘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人文氛围。四是创新投入机制,探索旅游资源开发“PPP”模式,总结和推广成都市工商联十堰商会建设国际绿松石城项目、湖北金龙集团投资建设竹山国际大酒店、湖北谷润集团投资建设圣水湖国际度假区等成功经验,鼓励和引进各类社会资本、企业参与旅游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旅游龙头企业。

  (四)科学定位,精准布局。一是根据全县农业和旅游的现有基础和发展形态,构建农旅融合发展的“一心、两带、十景区”总体格局。“一心”为中心城区,把中心城区打造成县域旅游服务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两带”为竹房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带和堵河沿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十景区”是指以堵河源、女娲山、九女峰为主的十大重点景区。二是按照“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突出特色、统筹结合”要求,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产业特色和人文条件,将“一心、两带、十景区”作为全县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进行布局。竹房城乡一体化生态旅游带以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田园观光为主题,向纵深拓展,向产业延伸,加快女娲山、谭家河等核心景点打造,加大十星文化挖掘力度,形成文化连接农业、旅游的体系和板块。堵河沿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以圣水湖、桃花源·武陵峡、堵河源为重点,加快完善旅游要素配置,打造精品景点和精品线路。十大重点景区以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一园一精品为重点,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品质,聚集人气。三是实施农旅融合“十百千万亿”培育工程。建成十大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培植精品旅游线路12条,培育10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1、十大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是隐逸文化为主的武陵峡·桃花源旅游区

  二是女娲文化为特色的女娲山、女娲天池和中华女性文化博览园旅游区

  三是上庸文化为特色的圣水湖旅游区

  四是十星文化为特色的美丽乡村旅游区

  五是宝石文化为主的绿松石文化旅游区

  六是宗教文化为特色的沧浪山、观音沟、石佛寺旅游区

  七是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堵河源、九女峰森林公园旅游区

  八是山水园林为主的太河梅花谷旅游区

  九是现代农业为主的谭家河、华家湾休闲农业示范区

  十是高峡平湖风光为主的潘口、龙背湾水库旅游区

  2、打造短中长12条精品旅游线路:

  短线游:半日—1日(城郊休闲游)

  以县城为中心,向外辐射形成2小时生态旅游圈。

  ①县城—女娲天池—县城,主题内容:女娲天池水上游,刘家山有机茶采摘、有机蔬菜采摘、垂钓等农业休闲游。

  ②县城—女娲天池—文峰塔古迹—绿松石城—县城。主题内容:水上游,有机茶、有机蔬菜采摘、垂钓农业休闲游,名胜古迹游、鉴赏绿松石。

  ③县城—观音沟—县城,主题内容:葡萄采摘园、蔬菜采摘、农家乐、观音庙道教文化。

  ④县城—潘口水电站—上庸镇—县城。主题内容:水电开发、库县风光、移民新镇。

  ⑤县城—溢水东川现代农业观光园—谭家河(罗家坡村、双堰村、总兵安村、谭家河水库等)—县城。主题内容:现代农业观光体验、美丽乡村观光、现代茶园体验等。

  ⑥县城—宝丰施洋烈士纪念馆—新茶村—女娲山—圣水湖—县城。主题内容:红色文化、女娲文化、美丽乡村观光、湿地公园等。

  中线游:1日—2日(双休度假游)

  ⑦县城—观音沟—石佛寺—罗家村—沧浪山—竹十路—县城。主题内容:新农村、鲜果采摘、道教文化、佛教文化、森林公园、生态公路。

  ⑧县城—文峰乡—轻土坪村—女娲天池—大百川省级森林公园—九女峰森林公园—上庸镇(文化博览园、古庸国都城遗址)—县城。主题内容:水上游、新农村、森林公园、移民新镇、古都遗迹等。

  ⑨县城—女娲山—擂鼓镇(金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得胜镇(圣水茶场)—圣母山—白玉垭省级森林公园—石佛寺—县城。主题内容:女娲文化、现代农业示范园、现代茶叶示范园等。

  ⑩县城—女娲山—秦古镇(金莲洞)—竹坪乡(高家花屋、金花娘娘庙)—大庙乡—得胜镇(圣水茶场)—县城

  长线游:2日以上(休闲养生游)

  ⑪堵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县城—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上庸旅游名镇—九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官渡旅游名镇—武陵峡·桃花源—龙背湾—天台溶洞—柳林乡移民新集镇—民主溶洞—瓮子口—高山草甸—高峰(枪刀山)—顺水坪(天生桥·出水孔)—神农架林区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⑫宗教朝圣文化旅游带:县城—香炉山—文峰塔—总兵安佛爷洞—女娲山—金花娘娘庙—石佛寺—观音沟—沧浪山

  (五)抢抓机遇,主动对接。一是依托现有的生态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结合精准扶贫,包装符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市场前景广阔的大项目,加大对上沟通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扶持。二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结合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包装“寻水之旅”旅游项目,策划“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竹山”特色旅游线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沿线城市旅游合作。三是通过政府引导,在景区发展试点性、示范性、补充性的农旅旅游项目,探索科学可行的发展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旅游景点开发,在旅游线上布局产业项目,满足游客“吃、住、娱”等需求。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便民服务
今日竹山云超市 今日竹山云超市
一周热门
媒体矩阵
  •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竹山人大网手机版
  • 竹山便民服务
    竹山便民服务
  • 竹山特产云超市
    竹山特产云超市
  • 今日竹山报
    今日竹山报
  •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今日竹山网站手机版
  • 云上竹山客户端
    云上竹山客户端
  •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竹山新闻微信公众号
  •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竹山融媒+微信公众号
  •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
    今日竹山微信公众号